本书是爱花人、植物迷都想拥有的花卉图鉴,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园艺经典,堪称中国版《世界园林植物与花卉百科》。 本书汇集观赏花卉、树木、多肉共计2600多种,近3000幅原色彩图均由作者王意成老先生提供。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书增添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手绘图、栽培历史和相似花朵鉴别法,补充了世界各国国花专题页,升级了近年来大众喜爱的多肉品种。 本书由花卉百科切入,先讲授花卉分类、应用、繁殖、日常管理知识,再以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世界十种知名花卉、草本观花植物、木本花卉等的顺序展示各科属观赏植物。不同品种植物下设“识别”“养护”“用途”三个版块,除介绍植物形态和花朵、叶子特征,以及花瓣或植株的尺寸,还介绍植物在家庭、园林、交际方面的应用,针对植物景观设计和应用的难点和疑点,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教
《动作: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通过生动、简洁和明确的阐述,说明了回归基础运动具有怎样的全新意义。 在《动作 : 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中,作者格雷·库克(Gray Cook)跨越了康复、体能训练和健身的界限,为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训练模式和沟通语言。在这种模式下,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可以协同工作。通过动作解析和观察婴儿在学习走路、跑步和爬行时所采用的自然发展方式,格雷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运动学习、纠正性训练和现代健身训练。 你将学到的发现、经验和方法: 如何检查和评估运动质量 如何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确定障碍模式 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的关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的内容 何时应用纠正策略,以及如何决定使用哪
作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分支和重要流派之一,岭南园林一直以来为建筑史学和园林史学所关注。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研究一般集中在不同时期的两大园林群体,即以现存四大名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现代园林,前者主要关注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意匠,后者主要关注新时期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创新思想的形成,“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成为描述这两大集群的核心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是巨大的,以此为线索描述岭南园林的发展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因为忽略了园林艺术变迁所蕴含的复杂、丰富的时间性、空间性及相应的文化结构,反过来也阻碍我们深入地理解岭南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清末岭南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现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
花境是园林绿地中一种特殊的种植形式,不仅能丰富视觉效果、满足景观多样性,更以季相分明、色彩缤纷的多样性植物群落,保证了物种多样性。本书以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路口景观提升工程为基本素材,通过对上海周浦、三林、康桥、张江等处的40个花境点位的现场考察、记录和研究分析,收录了200余种花境植物(包括独本造型植物、观赏草、灌木及藤蔓植物、球根花卉与宿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等)的生长习性、观赏特点及应用说明,并提供了每种花境的观赏地点和应用情境,为专业人士和一般读者在探寻、识别花境时提供帮助。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解说员、访客和解说方案三者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解说活动串联在一起的。解说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同的季节、天气和场地条件,不同的访客类型和参访目的,甚至不同的解说员组合,都会赋予解说现场不同的使命、挑战和结果。本书结合解说员实际使用场景的需求,共制定了5个主题自然体验路线人员解说方案和2个通用型人员解说方案,可供解说员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与组合方案内容。照片、模型、实物等辅助道具的使用或者别出心裁的活动设计,可以让解说员的解说更加生动、有趣和吸引人;拓展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融入解说当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解说员对解说工作的热情。对工作的热爱可以让你在这份工作中不断成长,在一次次的活动历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解说风格。
本书共分为7章内容,第一章通过四个练习,帮助读者认识快速设计的基本作用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认识与学习方法标准;第二章为三类准备知识,介绍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阐述了相关术语,介绍了常用标准规范,图示各类快速设计图纸构成元素;第三章为六类设计要素,以图示的方式讲解了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铺装、园路,以及各个要素的空间组合方法;第四章为十八条设计法则,整合提出设计应当遵循的统一法则、变化法则、和谐法则及图式法则的初步运用;第五章为一套设计思维,从设计价值的建立,到快速设计思维方法步骤的阐释,以释疑、造局、构思、定法、成图五步建立一套设计思维;第六章为五大设计策略;第七章为六十四例佳作赏析。
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风景名胜图像卷”和“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为系列丛书,记载今日中国观赏植物研究与历史以及相关的人物与机构,其宗旨是总结中国观赏植物资源及其现状,弘扬园林之母对世界植物学、乃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贡献。全书拟分卷出版。本书为第三卷,共8章:第1章,中国松科油杉属;第2章,中国松科云杉属;第3章,中国姜科象牙参属;第4章,蔷薇科蔷薇属;第5章,陈俊愉院士;第6章,国家植物园(北园);第7章,丽江高山植物园的发展史;第8章,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创建与发展。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为系列丛书,记载今日中国观赏植物研究与历史以及相关的人物与机构,其宗旨是总结中国观赏植物资源及其现状,弘扬园林之母对世界植物学、乃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贡献。全书拟分卷出版。本书为第四卷,共9章:第1章,中国柏科金柏属、翠柏属、崖柏属和侧柏属;第2章,中国蜡梅科;第3章,中国蔷薇科枸子属;第4章,中国蔷薇科苹果属;第5章,秋海棠属:回顾与展望;第6章,中国旌节花科;第7章,无患子科金钱槭属;第8章,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与中国植物学的历史渊源;第9章,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发展概述(1986-2023)。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营造法式解读》内容涉及《营造法式》所录各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信、旋作、锯作、竹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共13工种),是对该书的全面解读。作者不是对《营造法式》作逐卷逐条的注释,而是对《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各工种的工程作法进行实质性剖析、介绍,并用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加以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术语和文字的障碍,获得对宋代建筑和《营造法式》本身的正确认识。作者立足于工程、功能、艺术、技术等多角度审视,为图正确解读、表述《营造法式》本身的正确认识。作者立足于工程、功能、艺术、技术等多角度审视,力图正确解读、表述《营造法式》的丰富内涵,避免因片面的单向思维造成误读。全书图文并茂,书中有精心绘制的大量线图、彩画复原图和多年积累的照片,并附有《营造法式》版本、校勘及检索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专题研究。《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山西东南地区唐代至金代建筑的考察资料,择精要处论述。《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混排黑白线图,后附彩色图版。绪论部分简要概说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上编主要讨论古代建筑构件以及建筑方法的演变;下编着重时代特征与分期。
本书概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发展、中外比照及基本体系。全书围绕园林的建筑、理水、叠石和花木基本要素阐述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基本内容、艺术风格和造园手法。用十余万字、三千余幅图片来直观地解析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系结构、造园手法与成景规律。本书尝试从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组织文字和图片,全书图片均为100座古典园林实地拍摄,专业性强,内容详尽,信息量大,具有的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与艺术收藏价值。
北京古戏楼是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祭祀、看戏娱乐的地方,也是戏剧发展和演员成长的地方,还是记载梨园轶事的地方。古戏楼虽没有灯光和音响设备,但戏楼的建筑木结构变化多样,装饰绘画精彩,承载着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北京古戏楼》介绍了北京地区现存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的古戏楼六十余座,对它们的历史、建筑及目前的状况都有所描述,是一部极具地方特色的佳作。
《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 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市井” 的角度,将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作为 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思路展开。 本书上篇以图像城市史比较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 城市形态微观特征,如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 市形态的影响、宋代以降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形态、中 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及其基础等进行深入 的探讨。下篇则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具体图像有 关的建筑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文 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在我看来,中国建筑史学诸多先驱的成功实践和成就表明,要破解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奥秘,除了以天下公器的虔敬心态,淡泊宁静、身心与共地投入之外,有三项基本功应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古代建筑遗存的测绘研究;二是相关文献档案的发掘和整理;三是古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价值观的探析。”《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作者王其亨以多年研究的成果分部分集中诠释了宫殿、地宫、皇城等建筑法式与构造,视觉新且有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