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本规范由同济大学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一般路基;5.路基排水;6.路基防护与支挡;7.特殊路基;8.路基改建与扩建。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有关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3(10号;邮政编码:201804)。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管廊本体; 5 附属设施;6 入廊管线。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20XX年X月X日起实施。(实施日期待定)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总体设计;5.横断面设计;6.平面设计;7.纵断面设计;8.线形组合设计;9.道路与道路交叉;10.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8]105号)的要求,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同济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 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原建设部于2007年批准实施的《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试行)》的实际应用经验,借鉴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相关经验和理论,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9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程建设风险等级标准;规划阶段风险管理;可行性研究风险管理;勘察与设计风险管理;招标、投标与合同签订风险管理和施工风险管理。 本规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桥梁结构检测;5.桥梁结构检算;6. 静力荷载试验;7. 动力荷载试验。由住建部918号公告发布,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施工准备;5施工测量;6管片生产与验收;7掘进施工;8特殊地段施工;9管片拼装;10壁后注浆;11隧道防水;12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13盾构保养与维修;14施工运输;15施工监测;16成型隧道验收。 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448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检查;5.隧道结构健康度评定;6.隧道结构监测;7.隧道结构保养与维修;8.隧道附属结构保养与维修;9.养护管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编号为CJJ/T 289 2018,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系统功能;5系统性能;6系统组成;7软件设计要求;8接口设计要求;9工程设施要求;10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11系统调试;12系统功能验收和性能验收;13系统不间断运行测试;14系统预验收;15竣工验收。本标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828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8年9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636-2010和《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T 50732-2011同时废止。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纵观国内外各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可以说均远未达到,也难以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这是因为人们对发展后的技术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其施工方法和设计理论,使其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各方面都得到不断的改进。重庆交通学院在综合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改传统的预留孔道为预留明槽,节省了波纹管、定位钢筋和灌浆用水泥及相应工序;二是改传统的专用锚固为粘结力自锚、节省了锚具、锚下局部加强了钢筋及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力操作长度;三是改传统的沿力筋纵向张拉为沿垂直于力筋的横向张拉,所需横张力仅为常规纵张力的1/5—1/7即可达到同等的预应力效果,减小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为勘测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评价和各类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参数和资料,二是要为施工阶段的实体工程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石料提供依据。故本次修订将通过测试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来判断岩体的工程性质,待条件成熟后,增加岩体的现场测试。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在毛体积密度试验中,增加量积法和孔隙率的指标计算,删除了原《规程》中单列的孔隙率试验这项内容。 ——在吸水率试验中,将吸水率试验和饱和吸水率试验合在一起,强调吸水的条件不同。 ——在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中增加高径比为2的圆柱体试件、70mm×70mm×70mm立方体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以及软化系数的试验及指标计算。 ——简化岩石“抗压静弹性模量试验”的三种方法。 ——岩石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由
为适应公路建设的发展和需要,统一公路工程质遥感勘察的技术标准,编制了本《规范》。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视域范围广,对物体的特性、地质构造和布局、不良地质现象反映全面、客观,能宏观、快速、准确地调查和确定公路路线的走廊区域内的地质现象,为公路地质选线和大型构造物的地质选址中的重大地质问题的宏观避绕、微观处理提供科学依据。《规范》将对我国的公路建设,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地质勘察、地质选线、不良地质灾害避让和防治、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C21-01-2005)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的制订原则是以我国调速公路运行实际情况的调研资料为基础,以实车碰撞试验数据为依据;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能保证大部分车辆的行车安全,同时考虑我国的技术、经济实力;既考虑目前的现状,同时考虑今后的发展趋势;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尽可能地和国际上相关的标准体系接轨。 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并将其他具有相关内容课题组的调研资料与本课题组的调研资料进行汇总,调研的调速公路路段覆盖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中国高速公路实际运动情况,并通过各方多次讨论、召开专家论证会而终确定了碰撞条件。评价要素和指标是通过十几次各种类型的实车碰撞试验,对科员的各项指标、车辆的各项指标、车辆运行状态及碰撞全过程等进行全面统计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挂篮设计与构造;5. 挂篮制作、安装与拆除;6. 挂篮使用;7. 主梁施工;8. 施工监控;9. 质量验收;10. 安全与环境保护。本标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2018年第48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
现批准发布《公路路基路面场测试规程》(编号:JTJ059-95),作为行业标准,自1995年10月1日起实行。 该规程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希各单位在执行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修改意见函告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以便修订该规程时参考。 该规程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环卫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归口。
交通运输部于2017 年12 月15 日发布了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册 土建工程(JTG F80/1 2017)(下称检评标准)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18 年5 月1 日起施行。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册 土建工程(JTG F80/1 2004)》同时废止上述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是取消原标准采用的综合评分法改为采用合格率法进行质量评定,简化了评定程序,相应地对分项工程检验项目和标准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为便于工程一线人员学习掌握上述新标准,结合工程质量验评的经验,本书对检评标准修订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辅以工程实践中的常见实例。力求简明扼要、通俗实用。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交通同行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
现批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193-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6.1、10.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I: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批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193-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6.1、10.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I: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规范修订,结合10余年来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和要求,对原规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进。主要的修订内容有: 1、明确了公路桥涵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引入了结构设计的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三个设计状况; 2、修改了公路桥涵结构设计的作用效应的组合方式及其组合系数,引入了作用的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并提出了各种可变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时的频遇值系数和长期效应组合时的准永久值系数; 3、引入了公路桥涵设计的安全等级及其重要性系数,以桥涵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重要性系数,使结构的设计更趋合理, 4、开展了“公路桥涵分类标准”专题研究,根据研究成果,适当调整了公路桥涵的分类标准; 5、进行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桥涵设计洪水频离标准
根据交通公路司公技字[1998]70号文通知,由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为主编单位,对现行的《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 062-91)进行修订。 为适应公路建设的发展和需要,统一公路水文勘测设计方法和标准,将公路勘测设计中有关水文调查、勘测和水文水力分析计算方面的内容,均纳入本规范,增加了“小桥涵水文勘测设计”和“路基水文勘测设计”的内容,剔去了原规范“桥位选择”、“桥位测量”及“工程地质勘察”等属于路线勘察方面的内容,补充了大跨径桥梁二种墩形系数,调整了小桥孔长度计算式及各章节部分内容,并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对原规范书写和编排方式作了较大变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图集通过阐述透水人行道基本结构组合,和路面结构层的功能作用、设计参数选取,以及透水材料的选用,对透水人行道的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施工提出技术要求,以求促进环保生态铺设技术的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