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预防接种示教培训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预防接种法律法规、预防接种门诊基本设置和管理要求、疫苗免疫程序与接种原则、预防接种服务实施、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操作、疫苗和注射器管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与处置、其他常规免疫规划工作、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与控制、预防接种案例警示教育及预防接种常用英文等内容,并通过大量图片对云疫苗馆的各操作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全书内容详尽,条理清晰,实用性和可读性很强。
本专著分两个专题进行研究,专题一为新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重点跟踪了远程诊疗技术、健康码技术、无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5G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案例;专题二为国内外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了中国国家一体化应急信息平台的搭建、中国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中国应急预案编制等问题,同时研究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并对我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改进建议。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本次防疫诊疗中,影像学检查对疾病诊断、分期、动态评估和疾病转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图谱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影像专家编写。内容针对影像和临床医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实际临床工作需求设计,收集了30余例典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HRCT和同步超声影像图进行对照分析,试图为临床一线医师床旁快速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实时影像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实时精准诊断和治疗能力。 本图谱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部超声和CT的影像基本征象、诊断流程对比并列呈现,有助于影像科、呼吸科、急诊科、ICU和超声医师在短时间内对疾病诊断、分期与动态评估等。
依据不同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设计药学监护措施,明确药学监护重点。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价并正确实施,遴选适宜药品,随着疾病治疗的进展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监测与杜绝用药错误;监测与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等。本书概述了静脉药物治疗的现状、常见的并发症以及药学监护的意义,同时也阐述了静脉用药的药学监护原则、特殊人群及中药注射剂的药学监护要点,体现了临床药学的关注视角。本书重点介绍了临床常见病的静脉用药治疗原则、静脉药物启用时机、常用的静脉治疗药物使用与注意事项,以及不同系统疾病静脉药物治疗的整体监护计划和要点。
为系统阐述艾滋病暴发进程及人类社会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和防控经验,彼得·鲍德温教授所著的《流行病的应对》采取比较方法,不仅描述了艾滋病暴发后西方发达 (欧洲和美国)的应对之道,还针对与艾滋病防治问题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法律惩处、公务警察、 恋、血液病等各领域进行了梳理评介,同时也从政治演进与文化革新角度对艾滋病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剖析。19世纪是公共卫生策略的大熔炉,这些策略通过社会学家所说的路径依赖范式一直延续。各国从预防这些早期疾病中吸取的教训— 之间是不同的—到20世纪被再次应用于这一新的流行病。
《中医防治艾滋病十二记》用真实的故事,将艾滋病患者的染病原因、染病过程和染病后的遭遇及其心路历程徐徐铺展在读者面前,将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和中医的专业内容融于其中,有助于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了解。
依据不同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设计药学监护措施,明确药学监护重点。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价并正确实施,遴选适宜药品,随着疾病治疗的进展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监测与杜绝用药错误;监测与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等。本书概述了静脉药物治疗的现状、常见的并发症以及药学监护的意义,同时也阐述了静脉用药的药学监护原则、特殊人群及中药注射剂的药学监护要点,体现了临床药学的关注视角。本书重点介绍了临床常见病的静脉用药治疗原则、静脉药物启用时机、常用的静脉治疗药物使用与注意事项,以及不同系统疾病静脉药物治疗的整体监护计划和要点。
脊髓灰质炎在当代世界已接近灭 ,但在20世纪上半叶却数度肆虐,甚至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未能幸免。本书讲述了人类研发疫苗、征服脊髓灰质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有疫苗研发与时间的赛跑,有灭活病毒疫苗和活病毒疫苗的比较与抉择,有索尔克与萨宾两位病毒字家的曲折故事,他们为对抗脊髓灰质炎贡献了毕生精力。这场与病毒的斗争,广泛动员了病人、医护人员、慈善组织、政府等全社会的力量, 规模的一次疫苗试验,有近两百万名儿童和数十万成年志愿者参与。对医学和技术进步的坚定信念、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让人类 终取得了战胜疾病的伟大胜利。本书是扣人心弦的科学悬疑故事,也是一部社会与文化的丰富历史。
本书结合多维情景空间、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通过详细梳理 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所诱发的衍生社会风险,探明其类别与发展脉络、扩散的节点和诱因、预警的指标体系与关键影响因素等,以便及时、准确地输出、转换防控策略,对于衍生社会风险的防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提出“疫苗短缺和接种犹豫现象引起疫苗覆盖率不足”这一问题;其次,从参与者视角、系统建模和均衡分析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研究上述问题的诱因机制和传导路径; ,提出相应的干预机制。其中,分析问题中“如何准确地识别诱因机制和传导路径”是本书核心。 根据疫苗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流程,本书设计以下分析框架:分别在供给端疫苗短缺和需求端接种犹豫的现实背景下,从参与者视角考虑不同类型的信息及其衍生的差异化认知因素,系统构建涵盖多个参与主体的博弈模型,研究个体效用及其决策规律,分析疫苗市场均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本书分为10章。第1章是概述,包括了食源性疾病概念、分类、发病特点、传播方式、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和防控措施。第2章是食源性疾病监测,介绍了 外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现状,分别阐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主动监测、暴发监测、分子溯源监测的机构职责、内容及方法,以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分析利用。第3章是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以医疗机构实例介绍院内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流程、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第4至10章是对各类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按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化学物、真菌毒素、动物毒素及植物毒素等致病因子的不同分七大类,每类为一个章节,每个章节分别以案例着手,对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按病原体特性、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和控制进行阐述。
本书是为适应医学形态学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验标本制作和人体数字切片库建立的需要而编写的。书中涵盖了医学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并以生物组织制片与染色技术为着眼点和重心,对涉及的必要理论知识进行了较系统的讲解。详细介绍了各种组织染色与组织切片制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等,对一些技术难点和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做了提醒,并给出了的解决办法。书中附有彩色图片。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系统、全面、丰富,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是一本较好的医学形态学染色技术工具书,可供广大医学院校教师、实验技术员、科研人员、选修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