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有:1、回顾指南制定的依据。复习相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背景、内容和结果。有些疾病的临床试验太多,则仅选择与指南制定相关的重要试验进行介绍。2、分析指南的局限性。客观地评价指南中的局限性,能使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认识指南。3、展望指南在近期内可能会出现的修改部分。对指南进行展望,尤其是对正在进行但尚未公布结果的临床试验进行介绍或对其结果进行预测,能使医生了解该领域的动态,关注其发展方向。4、评价指南的实用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应用指南。本书共分25章,分别叙述了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晕厥、急性肺梗塞以及与这类疾病相关的诊疗措施。这些措施均是根据世界各国在循证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编写完成。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以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肥胖、饮食结构不良、缺乏体力运动和饮酒等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为基础,并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为主线,从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到识别可能获益的人群,重点阐述了心血管病预测和预防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了心血管疾病应该以主动积极的预防为主,而非被动治疗为目的的观点。此外,《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还就心脏疾病康复的相关内容和二级预防的实施进展情况做了重点介绍,文中部分章节还贯穿着欧美和我国有关预防和康复方面的相关指南。
本书着重从内科学角度阐述了门静脉高压症(PHT)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由我国肝病学专家和学者共同撰写而成。内容包括PHT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概念与理论,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现代药物和中药治疗,内镜和放射介入疗法,PHT外科手术原则与术式选择,以及PHT实验研究经典方法等,共8篇52章。内容新颖、翔实,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专著。对消化内科、普通外科、传染科、中医科、小儿科等各科医师均具有阅读参考价值。
高血压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估计,目前我国约有9000万高血压患者,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尤其高。由于高血压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病的防治一直就是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外对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很快,新型的降压药物不断出现,防治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病人及其家属咨询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分类解答,希望能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所帮助。
薛君、敖梅主编的《高血压防治》以医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临床、关注患者需求、关注群众身心健康,通过简洁凝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例子,指导群众如何预防疾病、患者何时就医,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康复和护理等,将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明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心脏是循环系统重要的动力器官,“生命不息、心跳不止”昭示着心跳节律和/或频率的异常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一旦严重干扰血流动力学,可造成患者病死或病残。抗心律失常药不仅对某些患者无效或不能耐受,而且药物本身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外科手术不仅疗效有限,而且风险大,费用贵,对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难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现代科技新成就于临床医学疗效显著、进展迅速的一项心脏专科高新诊疗技术。首例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人体半个多世纪,起搏系统已升达第五代,成为诊治急重病人有效的手段之一。心脏起搏与药物和外科手术相比.具有痘效切实.显效迅速,简便安全等突出优点,在纠治顽固,重症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已经成为主要甚
本书针对血脂异常防治的常见误区,用问答形式,系统介绍了血脂和血脂异常的基本知识和科学规范地作好血脂异常防治的新证据、新指南和新成就。会对提高我国血脂异常的知晓程度,进一步提高其治疗和控制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该小册子中,涉及与血脂相关的10个方面的知识是:①血脂入门,②高血脂的诊断,③高血脂的原因,④高血脂的危害,⑤高血脂的非药物治疗,⑥高血脂的药物治疗,⑦其他降脂措施,⑧小儿血脂,⑨老年人血脂,⑩糖尿病的血脂。 首先讲述血脂相关的基本知识,介绍有关高血脂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引起高血脂的原因,并对高血脂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治疗高血脂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较为简略阐述。同时也对不同人群的血脂情况及其治疗对策进行了介绍。为了使大众都能读懂这本小册子,我们尽可能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医学上的专门述语进行较明确的解释。 本书有助于血脂知识的普及,使大家难比较系统地了解高血脂的防治要点,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对血脂科普书的迫切需要。
本书为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摘要,包括冠心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调脂治疗、高血压、心房颤动共六个方面,对国内心血管医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心律失常防治:从指南到实践》内容简介:指南由于具有指导性和性强的特点,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鉴于我国目前循证医学基础薄弱,真正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大型临床试验太少,难以形成真正源于中国循证医学的临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