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沿无颅神经外科的专著,其相关内容在诸如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以及头颈外科等著作中分述。这无疑对学习、诊断和处理颅神经外科带来不便。此外,有些颅神经肿瘤或其他疾病发生率低,许多专著中未提及或仅作简单描述,这也坚临床医师诊断和处理这些疾病造成困难。本书由中国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编写。全书共分18章,涉及颅底及颅神经解剖学、颅神经疾病症候学及颅神经检查、颅神经外科疾病分类、治疗手段和原则。在各论中,对12对颅神经按外伤、肿瘤、功能及影响颅神经的其他疾病给予叙述。并较全面地介绍了治疗手段、治疗重要步骤和技术进展、预后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几种常见颅神经疾病的治疗和评价。尤其对颅神经术中监测、颅神经损伤修复的基础和临床进展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具有较高
宋来君等编著的《神经外科围术期管理(精)》全 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经外科疾病的 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手 术操作要点、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常规处理和 并发症防治。 《神经外科围术期管理(精)》共分12章:章 为基础手术操作, 第2章至第8章为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围术 期管理,第9章至2章为介入、立体定向放 射、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的 应用。 《神经外科围术期管理(精)》收集了外有关 文献,既有 量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临床实践经验,内 容翔实、新颖,文字简明易懂,影像资料齐全, 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专著,有助于提高临床 治疗效果,适合神经外科各级医师、研究生及 本科生阅读。
《神经外科医师手册》是一部由众多作者参与编写的神经外科领域著作。该书内容均来自最神经外科医师的临床实践。本手册内容全面、简明扼要、可读性强,是所有神经外科医师及神经外科进修医师的指南。全书共分18个部分,超过100多个章节,其内容包括了疾病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神经放学与理特征、重症监护与神经麻醉、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治疗、手术解剖与手术技巧等针对神经外科临床实践问题的系统性描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简明神经病学(第2版)》,它从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学入手,按解剖层次逐步深入,综合了作者高旭光本人这些年编译和编著所有书籍的精华,内容务求符合临床实用,文字力争简洁明了。本书的最后一章还列举了5个病例,主要目的是阐述神经内科疾病的一些诊断方法和经验教训。临床经验需要在跌宕起伏的碰撞中不断的积累,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
在苏黎世,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畸形始于1967年1月。在此后的20年间,共手术治疗了41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和7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另有86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从我科出院而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0例动静脉畸形是可切除的,但病人拒绝手术;另有24例因有损伤神经功能的风险当时未予手术,晚些时候才手术切除;还有22例(22/500=4.4%)是无法切除的动静脉畸形。 本卷(IIIA和IIIB)通过总结分析这41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及86例未手术治疗的经验,讨论显微外科技术诞生前后对这类难治性病变的治疗情况以及目前尚存的问题。其他类型可手术的颅内血管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22例)和静脉血管瘤(5例A),也做了简要的介绍。脑膜、脊膜、脊髓的动静脉畸形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和手术治疗不在本书中讨论,将另有专著介绍。 第IIIA卷的内容: 历
本书包涵我国学者在周围神经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诊疗工作。全书分基础研究篇和临床篇,共54章。 基础研究篇主要介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周围神经的三维重建,电生理学,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Schwann细胞,免疫反应与再生,神经营养因子,周围神经再生药物学的研究(包括中医中药,FK506的研究),再生过程的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动物实验与神经再生的评价方法,神经肿瘤的病理学等。临床篇包括:病因学与流行病学,分类学与症状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康复治疗与护理,人工神经与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儿童痉挛性脑瘫与栓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建膀胱功能,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糖尿病周围变、放射性神经损伤、周围神经肿瘤的诊治,截肢后残肢痛、幻肢觉与
本书面向21世纪智能控制学科前沿,以微机模拟智能实现智能控制为主线,从智能控制论的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的理论、方法、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技术。突出反映了该领域作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外的研究成果及其大量应用实例。 全书共四篇。一、智能控制的新学科基础:思维科学,智能模拟,模糊逻辑,粗糙集合,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人工生命,混饨理论及可抗集合;二、智能控制的知识工程和信息科学基础;三、智能控制理论与系统设计:多级送阶智能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控制,仿人智能控制,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多模变结构智能控制,学习控制,混饨控制及可拓控制;四、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运动工具、机器人及家电产品中20个内容翔实、新颖的应用实例。
在苏黎世,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畸形始于1967年1月。在此后的20年间,共手术治疗了41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和7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另有86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从我科出院而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0例动静脉畸形是可切除的,但病人拒绝手术;另有24例因有损伤神经功能的风险当时未予手术,晚些时候才手术切除;还有22例(22/500=4.4%)是无法切除的动静脉畸形。 本卷(IIIA和IIIB)通过总结分析这41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及86例未手术治疗的经验,讨论显微外科技术诞生前后对这类难治性病变的治疗情况以及目前尚存的问题。其他类型可手术的颅内血管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22例)和静脉血管瘤(5例A),也做了简要的介绍。脑膜、脊膜、脊髓的动静脉畸形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和手术治疗不在本书中讨论,将另有专著介绍。 第IIIA卷的内容: 历
本书包涵我国学者在周围神经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诊疗工作。全书分基础研究篇和临床篇,共54章。 基础研究篇主要介绍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周围神经的三维重建,电生理学,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Schwann细胞,免疫反应与再生,神经营养因子,周围神经再生药物学的研究(包括中医中药,FK506的研究),再生过程的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动物实验与神经再生的评价方法,神经肿瘤的病理学等。临床篇包括:病因学与流行病学,分类学与症状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康复治疗与护理,人工神经与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儿童痉挛性脑瘫与栓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建膀胱功能,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糖尿病周围变、放射性神经损伤、周围神经肿瘤的诊治,截肢后残肢痛、幻肢觉与
在苏黎世,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畸形始于1967年1月。在此后的20年间,共手术治疗了41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和7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另有86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从我科出院而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0例动静脉畸形是可切除的,但病人拒绝手术;另有24例因有损伤神经功能的风险当时未予手术,晚些时候才手术切除;还有22例(22/500=4.4%)是无法切除的动静脉畸形。 本卷(IIIA和IIIB)通过总结分析这41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及86例未手术治疗的经验,讨论显微外科技术诞生前后对这类难治性病变的治疗情况以及目前尚存的问题。其他类型可手术的颅内血管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22例)和静脉血管瘤(5例A),也做了简要的介绍。脑膜、脊膜、脊髓的动静脉畸形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和手术治疗不在本书中讨论,将另有专著介绍。 第IIIA卷的内容: 历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从事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种脑血管病,包括颅脑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卒中和急性脑梗死、颈部和颅内动脉狭窄等的介入血管内治疗的基本理论、临床特点、技术操作和并发症处理原则。每个病种都附有典型病例的图片介绍。同时,作者对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神经介入放射的临床评定等也进行了详细表述。本书理论精辟,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全面反映了目前外先进的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介入医学专著。可供各级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介入医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系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著名专家集体编写的性技术操作规范。全书分12章,系统介绍了神经外科基础技术操作、开颅术以及颅脑损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椎管内疾病、先天、颅内感染和寄生虫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周围神经外科疾病、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操作方法及程序、注意事项、手术后并发症。本书内容科学、技术实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规范神经外科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供神经外科专业人员和医疗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随着一些神经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向前发展,《神经外科手册(第8版)》在第7版的基础上,再次增添了部分新内容,全书的结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共分为23个部分,从神经外科学基础到神经外科疾病,编排更为合理。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践,涵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及罕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及预后,配以大量图表辅助理解,参阅了大量文献,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实用性强,是医务人员理想的工具书。
目前沿无颅神经外科的专著,其相关内容在诸如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以及头颈外科等著作中分述。这无疑对学习、诊断和处理颅神经外科带来不便。此外,有些颅神经肿瘤或其他疾病发生率低,许多专著中未提及或仅作简单描述,这也坚临床医师诊断和处理这些疾病造成困难。本书由中国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编写。全书共分18章,涉及颅底及颅神经解剖学、颅神经疾病症候学及颅神经检查、颅神经外科疾病分类、治疗手段和原则。在各论中,对12对颅神经按外伤、肿瘤、功能及影响颅神经的其他疾病给予叙述。并较全面地介绍了治疗手段、治疗重要步骤和技术进展、预后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几种常见颅神经疾病的治疗和评价。尤其对颅神经术中监测、颅神经损伤修复的基础和临床进展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具有较高
余新光主编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共10章。 —4章介绍了颅颈交界区胚胎发育、解剖、运动学和 生物力学特征及颅颈交界区畸形概论。第5—10章重 点对经口或鼻前方入路减压术、颅颈交界区内固定技 术、寰枢椎旋转脱位固定的治疗、颅底凹陷及寰枢椎 脱位的治疗策略、Chiari畸形及脊髓空洞症、术中CT 与导航系统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讲 解。本书可供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 相关科室医师参考使用。
林井副主编的《腰骶变HRCT重建同层显示图谱》重点阐述高分辨CT(HRCT)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在腰骶神经疾病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在对腰骶神经重建同层显示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各相关疾病的诊断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腰骶神经疾病的HRCT和相关诊断要点进行了论述。多数病例先展示腰骶变处常规横断面HRCT或常规三维重建断面图像,随后用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图像对照,显示该处神经在整体形态学下的异常表现。通过对比,凸显重建同层显示技术整体显示正常神经和病变神经的独特优势。《腰骶变HRCT重建同层显示图谱》适合医学影像科、疼痛科、康复理疗科、骨科、神经内外科、神经显微外科等学科的医师、医学生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
《Cottrell andYoung's神经外科麻醉学》(第5版)是一本神经外科麻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作为神经外科麻醉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风格新颖、内容翔实、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非常适合临床神经外科麻醉医师使用。 本书结构合理,章节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使神经外科麻醉医师阅读起来更加方便。章介绍了神经元代谢和损伤的分子基础,第2~5章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的生理,这五章作为一个整体,阐述了以后章节中相关内容的生物学基础。接下来的第6~8章介绍目前神经外科麻醉和神经重症监护管理中的技术形式,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这部分的神经外科麻醉技术概括地结合上文提到的生理学内容,为本书其余章节介绍临床工作中神经外科患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简明神经病学(第2版)》,它从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学入手,按解剖层次逐步深入,综合了作者高旭光本人这些年编译和编著所有书籍的精华,内容务求符合临床实用,文字力争简洁明了。本书的最后一章还列举了5个病例,主要目的是阐述神经内科疾病的一些诊断方法和经验教训。临床经验需要在跌宕起伏的碰撞中不断的积累,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
《显微神经外科学1》及其随后的几卷是团队合作的杰出成果。该团队不仅包括我自己和苏黎世大学医院的工作人员,还包括过去16年中世界各地来我科做访问学者的不计其数的同仁们。16年里,我们做的开颅术全都用的是显微外科技术。从蝶骨翼钻孔到硬脑膜缝合的手术全过程都由电视监视系统转播,使其他同事得以密切观察每一操作步骤。术中、术后和重看录像带时,我们经常讨论解剖学、临床问题和技巧问题,启发了思路,引出了研究课题并产生许多创新思想。
《显微神经外科学1》及其随后的几卷是团队合作的杰出成果。该团队不仅包括我自己和苏黎世大学医院的工作人员,还包括过去16年中世界各地来我科做访问学者的不计其数的同仁们。16年里,我们做的开颅术全都用的是显微外科技术。从蝶骨翼钻孔到硬脑膜缝合的手术全过程都由电视监视系统转播,使其他同事得以密切观察每一操作步骤。术中、术后和重看录像带时,我们经常讨论解剖学、临床问题和技巧问题,启发了思路,引出了研究课题并产生许多创新思想。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临床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的种类、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汇集了在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不自主运动患者及其家属经常问及的相关问题,文字浅显易懂,但反映出的疾病知识及专业观点,着重于说明目前可以开展的诊疗措施,以满足相关疾病患者、家属逐步提高的知情需求。 本书可供不自主运动患者了解本病基本知识阅读,也可作为对不自主运动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临床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的种类、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汇集了在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不自主运动患者及其家属经常问及的相关问题,文字浅显易懂,但反映出的疾病知识及专业观点,着重于说明目前可以开展的诊疗措施,以满足相关疾病患者、家属逐步提高的知情需求。 本书可供不自主运动患者了解本病基本知识阅读,也可作为对不自主运动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