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第3版已经出版五年了。五年来 ,《麻醉药理学》在麻醉专业医学生理论教学以及指 导临床麻醉医师合理用药等方面发挥了积*的作用。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迅猛发展,带 来了理论的*新与进步。在迈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之 时,我们对《麻醉药理学》进行改版,使其满足麻醉 学专业人才掌握专业药理学知识的要求。修订后的教 材在上一版基础上除做了适当的修改与调整外,还完 善了相关内容,以提升编写的水平与质量,适应麻醉 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对 麻醉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由喻田、王国林主编的《麻醉药理学(供麻醉学 专业用第4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分十八章,其中包 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输 注、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吸入麻醉 药、
郭政、王国年主编的《疼痛诊疗学(供麻醉学专业用第4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分十六章,其中包括疼痛的基本理论、疼痛诊断学、疼痛的药物治疗、疼痛的神经阻滞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疼痛的其他治疗方法、头面部痛、腰痛与下肢痛等内容。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较新的医学学科,是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我国医学本科生教学中仅有麻醉学专业设有 危重病医学 专业课程。邓小明、李文志主编的《危重病医学》内容主要包括:与危重病医学诊疗相关的临床共性问题,如创伤后应激反应,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诊治等;危重病医学常规及**监测方法和技术;危重病诊疗的基本技术;重要系统脏器功能障碍及相关高危综合征;心肺脑复苏等。在内容的编写上,侧重于围术期危重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
严敏、杨敬编著的《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第2版)/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丛书》是第2版,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麻醉学发展的*成果作了修改和补充。主要介绍临床麻醉各级人员职责与技术准入标准,麻醉工作制度,麻醉操作规程、技术及质量等级标准。是各级麻醉从业人员临床操作的规范和指南。
麻醉住院医师生存手册 基于案例的学习 主编 Jesse M. Ehrenfeld Richard D. Urman Scott Segal 主译 仓静 方芳 凌晓敏 内容简介: 本书在很多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主要适合在麻醉科轮转的学生,而对 于一些低年资住院医生也可能有用。这本书覆盖了基础和前沿的话题,还包括 了案例学习,目的是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患者情境中去。为了充 分利用此书,我们建议您在阅读某一特定部分时,先浏览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 案例,然后再进行此章节的学习,并且在阅读我们的答案示例前,尝试自己回 答案例中的问题。每一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都会在相应的章节中提及,这会帮 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材料中,尽可能多地记住关键信息。
知识辅助工具是一种重要的麻醉危机资源管理工具。该创作的目的是在麻醉医生平时用于夹放病历的板夹正方面印上麻醉评估量表和测量工具,形成适用于临床麻醉管理的麻醉专用板夹。夹板正反面附单腔管、双腔管型号及参数,气道评估工具,阻滞相关药物停用事件表格,血栓弹力图释义图,协和麻醉科常用药物配置表格,Glasgow评分表,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表,外科患者呼吸风险评估表,改良心脏危险指数评分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表和心功能分级表。
本书为常见皮肤病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甲真菌病,共六章,分别概述了甲的解剖和生理学特性,甲真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特别详细系统地介绍了甲真菌病的系统用药和局部治疗方法;下篇为甲病,共八章,分别介绍了甲病病甲的特征改变,各种疾病、用药、创伤和多种职业接触因素导致的甲改变,以及先天性甲病和甲肿瘤。 本书收集了外大量参考文献,资料齐全、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是皮肤科医师及其它各科医师和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为临床麻醉系列丛书的分册,由天坛医院的专家倾力编写。神经外科麻醉在麻醉处理中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本书涵盖了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影像学、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与手术体位等神经科学基础知识,着重介绍了神经外科常见手术的麻醉方法和麻醉管理,以及神经外科围术期液体管理、气道管理和血液保护技术,对临床处理具有导向作用。本书共收录了25章。书后附有神经外科麻醉相关的互联网资源以及神经外科麻醉常用术语的中英文对照。32开的版本,方便临床大夫随身携带和随时查找。本丛书还包括胸心血管麻醉、妇产科麻醉、移植麻醉、困难气道管理、疼痛等其他分册。
本书是一本区域麻醉实用临床指南,是手术室中常规区麻醉技术的应用和参考指南。它提供的资料足以证明这项技术的原理和目标和正确性。它还提供了药得学和生理学的数据,以指导药物和剂量的选择,并避免常见的并发症。当讨论区域麻醉在儿科、产科和疼痛处理这些分支领域的应用时,本书介绍了对人体各个区域实施麻醉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范围的实用手册中,百科全书式的深度不是目的。 本书可以用做麻醉操作的实用指南。然而,成功的区域麻醉决非在操作时对照图解即可完成。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处理患者应详细阅读解剖书籍和图谱。对于成功的区域麻醉来说,必须具备解剖的三维想像能力,而且在骨骼或活体模型上复习解剖标记是极为有帮助的。 本书所描述的麻醉方法是在Virginia Mason Medical Center普遍应用的。本书所推荐的特殊麻醉方法或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麻醉与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术后疼痛是病人常见而又不可避免的临床情况,本书对胃肠手术麻醉的特点、操作及术后疼痛的治疗等作了系统的介绍,并介绍了大量临床实际病例。 全书共分27章,分别为胃肠生理学——内脏血流和张力测定法、上消化道手术的外科问题、下消化道手术的注意事项、手术期间的应激性反应、手术结局的评估和预测、降低结直肠手术后死亡率:外科展望、术前评估等。 本书适用于所有的执业麻醉医生,以及麻醉科和外科的培训人员,临床专科护士,此外还有其他涉及胃小肠的结直肠手术患者护理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2014年麻醉药理学进展》于2012年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反响较好。这是中国药理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出版的本该专业进展,它汇集了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在徐州召开的次全国学术会议(“徐州会议”)和2011年在张家口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张家口会议”)的大会报告和文献综述。由于麻醉药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发展极为迅速,加上同道们积极性很高,于是,2012、2013年分别在西安、遵义召开了第三、第四次全国学术会议(“西安会议”、“遵义会议”),与会人数分别达到300、500人之多!会后,请专家们把他们在这两次会议上的大会报告和文献综述进行修改,汇编成《2014年麻醉药理学进展》,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奉献给大家。这也实现了我们的承诺:“今后,我们将不断推出《麻醉药理学进展》的后续
在现代化手术室中,往往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体温监测与管理的作用,麻醉医师对围术期体温异常或意外低体温没有 重要的防范与处置策略,还有对体温 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患者病情变化认识不足。因此,在围术期加强体温监测与管理不仅能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而且有助于术中、术后、患者反应 的判断及合并症发生与否的确定,对保证麻醉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版一本关于 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方面的专著。 郑宏、张源明主编的《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策略》包括8个章节,主要内容有:体温生理与病理生理 、围术期低温及其管理策略、 围术期高热及其管理策略、人工控制性低温、常用的体温监测方式、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围术期体温调控设备以及经典病例与讨论。《围术期 体温调控
《麻醉机能实验学(第2版)》把麻醉学专业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危重病医学和临床麻醉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并突出麻醉学特色及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命名为“麻醉机能实验学”《麻醉机能实验学(第2版)》共分三部分。**部分为机能实验学基础,主要介绍机能实验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部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实验,即精选7门课程中的代表性实验,重新组合,设计成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第三部分为学生自行选题、自行设计、自行完成的探索性实验,安排在学生完成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以后,进行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本科生自行完成查阅文献、立题、课题设计、实验操作、资料处理、论文撰写、宣读和投稿,从而接受一次虽较粗浅、但较为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本书对麻醉危象与并发症的起因、演变过程甚至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或死亡的案例进行认真、详细的剖析,尽量进行科学的解释,期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本书共二十章,每章内容既有突出的案例特点,又有其共同特征,以满足广大基层麻醉医师和年轻同仁的需求,也希望本书对从事麻醉学专业的年轻本科生、研究生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和经验有所裨益。此书编写尽可能通俗、易懂,以便于基层麻醉医师学习和理解。 总之,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每位基层麻醉工作者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不断总结反面失败的教训,以至提高认识,提高麻醉水平,增强责任感。终目的: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限度地避免麻醉不良后果与死亡的发生。隐患源于失误,预防胜于救治,责任重于泰山。
《2014版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凝聚了我国众多麻醉学专家的心血。各快捷指南的负责人、执笔人及诸位参与专家均是从国内麻醉学界知名度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众多专家中遴选而出,且都是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在麻醉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都颇有建树。在1 00余位专家亲自执笔或共同参与之下,确保了这一系列指南有很高的编写质量、权威性和临床实用性。
《危重病症的诊断与治疗》(作者李文志)是麻醉学高级系列专著之一,是根据临床工作中诊治危重急症病人的需要,组织全国从事麻醉学及危重症医学专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编写而成。每篇均包括症状学、危重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操作方法。各篇还根据不同需要编写了治疗技术、局部常用药物及有关正常值等。全书的编写着重于临床的实用性,结合近代各科的重要进展,系统地介绍各科危重急症的诊断和治疗。在每节的开始,均附有简短内容摘要,介绍该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要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Dr.Shorten、Dr.Dierdorf、Dr.O Connor、Dr.Iohom和Dr.Hogue编撰的《麻醉病例分析》共分为他汀类药物和围手术期风险、心脏麻醉中的椎管内镇痛技术、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血管收缩药在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应用等60章内容。
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史不过150余年,麻醉学的发展进步开启了外科的新纪年,也同样从真正意义上带来了人类健康文明的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麻醉学更加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自从1845年Wells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进行第二次表演氧化亚麻醉由于浓度过高在知觉完全消失后出现缺氧发绀时,麻醉的风险和麻醉的巨大成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如影随形,时时伴随在一起。这种风险存在围麻醉期的每一个方面,从对病情的评估不足,麻醉器械的故障,麻醉药物的风险,麻醉管理当中的风险,各种有创操作的风险……到术后镇痛,直至临床带教都蕴涵着风险。这些风险每天都在大大小小的医院发生,越是青年医师,越是基层医院存在的风险越大。只有经历的越多,防范的意识才越强,患者的安全才越有保障。因此,如何把遇到的各种风险及处理策略让青年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