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刺猬一家常常陷入生活的旋涡中,家人之间冲突不断:早上起床,放学后做作业,甚至在餐桌上,误解无处不在,大家的情绪时刻都有可能紧张起来,外交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如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家人的感受,我们试图通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改变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会怎么样? 本书既温柔又幽默,是一本突破性的育儿指南,充满了促进家庭内部关系的实用建议。这本书是为有3至10岁孩子的家庭准备的,亲子可以一起阅读:父母和孩子都能读到属于自己的建议!
本书由上海市静安区“朱氏内科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为康主笔撰写,将朱氏内科的传承与现代中医理论相结合,并就当下的社会现象和老百姓普遍面临的中医问题和误区,用通俗的文字做了详细解答。从 不起眼但并非人人懂得的如何煎药,到社会流行的各种养生方法,都以客观依据进行科普,纠正一些看似有益但却是有害的养生方法和生活习惯,以免老百姓求医心切反而得不偿失,为大家如何正确就医养生提供了帮助。
《周易》言:“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人之有生,离不开阴阳、宇宙和自然环境,一切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统一而顺行合序。生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其与自然休戚相关。自然赋予了生命生存、繁衍的优选空间,生命在自然怀抱中形成完美的形体,因此生命的奥秘也必须到大自然中寻找。 本书共分为三卷,上卷介绍了人体生命科学,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回答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生长、为什么会死亡等人们常会发问并反思的问题;中卷阐释了脑与生命科学,提出头脑说和腹脑说两脑调控系统;下卷以《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为理论根据,强调了养形与养神的重要性,进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卷后附有五运六气治验医案,总以“变法为治”,提示医者在临床中应知常达变,才能运用
国内第一中医药学府舵主徐安龙校长携团队创作,从东西方双视角解读传统中医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对人体的独特认识,以及7类日常症状、30种常见疾病的医学常识和简易中医疗法,图文并茂,生动风趣,帮助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身体发现健康问题信号,并进行自我调理。本书为融合出版物,配有健康自测、一键查阅药膳谱、中医功法视频等多种融合出版资源,让读者轻松了解中医、体验中医,掌握自我保健常识。
陈修园(1735-1823年),原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 医学家、教育学。《陈修园医学全书》收录他现存世的16部医学著作,包括《灵素节要浅注》10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金匮方歌括》6卷、《伤寒论浅注》6卷、《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医学从众录》8卷、《女科要旨》4卷、《神农本草经读》4卷、《医学三字经》4卷、《时方妙用》4卷、《时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砭》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十药神书》1卷。 陈修园的著作大多流传甚广,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其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 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参考书。因此陈修园的著作对于医学之普及有着深远影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由清末民初有名中医学家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所著。彭先生一生精研医理,在游历京师任职清朝太医院期间,阅读了大量秘藏在宫廷中的典籍,逐渐形成了“圆运动”的学术思想
本书作者为西医执业医师,自研《伤寒论》20年,出版多部中医类图书。作者本书借助《病理生理学》等西医书籍针对疾病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伤寒论》原文逐条解读,力求用朴素、客观的语言阐述所知所觉所悟,据实推演医圣张仲景通过脉证特点所描述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最后转归的规律、基本机制及诊疗方法。绝对不能把西医诊断的某疾病的病名生拉硬拽与某经方捆绑在一起,需要实事求是的辨证的综合分析疾病的来龙去脉。在解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于可能缺失文字或后人填补及个别错误的条文不会牵强附会,涉及脉象特点、针灸方法等基础中医理论不做赘述。
《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易经》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易学对中医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易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常说“医易同源”,或曰“医源于易”。 本书共4章,首先深度分析了“太极”一词的多种含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太极为一元之气,蕴含着日、月、地体系的运动规律;继而从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以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言明中医学运用太极学说来阐发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与病理变化及用药治疗原则,指出中医学中处处有太极,同时还提出了太阴脾为水的新概念,突出不被大家重视的少阳三焦说,建立了少阳三焦和太阴脾为太极水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