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史地夫主编的这本《中道的医学(东西方自然医学的复兴与融合)》试图从传统文化和医学历史的视角,为大家揭示东西方自然医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使大家认识到常规生物医学的局限性,鼓励每个人在尊重各自文化传统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基础上,借鉴和融合东西方 自然医学成果,积极参与健康事业,共同建造一个以精神为生命本质、以预防疾病为宗旨、以治愈(而非抑制症状)为目的、以无毒性作用为 标准、以每个普通百姓都可以支付得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医学体系。用主动的养生医学替代被动的疾病医学,这是每个医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广大民众的殷切期盼。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概论、男性解剖生理及病理、男性生育、性学、遗传学、免疫学、男科检查与诊断、男科药物、男科治疗与养生保健、男科检测治疗仪器等。各论包括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与节育、精索疾病、睾丸副睾疾病、阴囊疾病、腹股沟疝、疾病、前列腺疾病、男科老年病、性传播疾病、等。全书共25章,100余万字,论述160余种男科疾病。按先西医后中医的体例,从每种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阐述,并介绍男科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方法。
广东省中医院创建脑病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中医与西医结合、内科与外科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急救与康复结合、内治服药与外治及练功结合。坚持人本主义,体现人文关怀。对中风病的防治,依照卒中单元理念,穿透各类多层面多环节的疾病时空,将现有的康复手段加以整合,不仅强调早期介入康复,并且注重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以预期实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与精神状态的恢复,还要减少并发症的目标。本书是由主编陈红霞、黄燕教授与谢仁明博士等专家群体认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汇总分析,撷取精神,结合国人国情所需编写而成的。
《中西医结合女产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内容共分为31章,其中1-11章,概述了妇产科学中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疗特点;12-31章,论述了月经、妊娠、产时、产后等病类及相关合并病证120余种的中西医诊治,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产科特殊检查、常用妇科和产科手术等。在编写体例上、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预防、预后、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妇产科病证进行了系统介绍。疾病的归类既吸取了中医妇科学经、带、胎、产、杂等传统分类法,又融合了现代西医学按系统、器官归类的分类方法。以西医妇产科病名为主编目,尽可能中西医病证对照。书后并附妇产科临床常用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值、常用英文缩写及方剂索引。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及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使用,
本书共分十三章,基本详尽地介绍了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相关的内容。至第三章阐述了慢性胃炎概述、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和西医学对胃的认识;第四章分别详述了慢性胃炎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五至第六章介绍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和并发症;第七章为慢性胃炎常用检查,如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共聚焦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液检查、胃功能检查和X线检查等;第八章为慢性胃炎常用药物,包括常用中药、药对、方剂、自制中成药及西药等;第九至第十章详述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及特殊类型,每一类型均包括中西医的疾病认识、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第十一章为慢性胃炎的保健调理,包括起居调摄、饮食调理、情志调理、运动保健和其他调养方法;第十二章为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本书就胆道外科相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前沿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加入编者中西医结合30余年的诊治经验和体会,可读性极高。全书分为三篇:篇主要讨论了胆道外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包括胆道解剖、生理等,阐述了病理生理、中医学基础、影像学检查及相关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等;第二篇主要讨论了胆道的相关疾病,包括胆道先天性疾病、胆石病、胆道感染、胆道肿瘤、胆道损伤等,阐述了胆道外科相关中医及西医理论,包括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规律,西医诊疗规范及手术技巧等;第三篇对某些胆道疾病的热点及研究现况进行介绍,包括胆色素结石的成因及中药干预、胆固醇结石的相关基因研究及中药干预、胆道感染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胆道黏膜上皮修复及过度修复、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相关研究等。该书是一本汇集高水平的西医及中医胆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概论、男性解剖生理及病理、男性生育、性学、遗传学、免疫学、男科检查与诊断、男科药物、男科治疗与养生保健、男科检测治疗仪器等。各论包括精液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与节育、精索疾病、睾丸副睾疾病、阴囊疾病、腹股沟疝、阴茎疾病、前列腺疾病、男科老年病、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等。全书共25章,100余万字,论述160余种男科疾病。按先西医后中医的体例,从每种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阐述,并介绍男科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方法。
本书由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存在广泛内在联系的部分组成,分别对重症医学的基本问题、临床常见危重病、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及危重病常用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 篇为重症医学的基本问题,对当前重症医学的焦点问题,如ICU的发展和建设、炎症反应与脓毒症、应激反应、凝血与纤溶反应、免疫失衡等进行深入介绍与探讨。此外,由知名专家用大量篇幅从中医角度阐述了危重病常见的几个证型,如热毒证、血虾证、正邪盛衰与扶正固本、阳明病证、厥证与脱证等,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帮助。第二篇对临床常见危重病按病种进行阐述,对有明确中西医结合优势的理论及技术进行重点描述,注重阐述疾病向危重发展的重要环节及防治措施,以体现“治未病”的理念,并在每一章里都涉及此病诊治过程中ICU常见错误一节,
李达主编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导航、个人调理攻略、名家防治指导、药食宜忌速查、医患互动空间五个部分。重点在“个人调理攻略”中介绍血小板重度减低状态病患与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人群如何起居、饮食调养、消除诱因与自我防护、适度运动,及其预防反复发作与防治进展等内容;“名家防治指导”中介绍了患病后如何进行中西疗,尤其介绍非药物疗法,诸如外治法、预防措施等促进康复;“药食宜忌速查”主要介绍常用中西药物不良相互影响及其药物、;“医患互动空间”介绍了患者及家属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寻医问药的指导。本手册的内容尽可能全面涵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药物、饮食、防护、起居、环境、寻医用药等方面的防治与康复知识。可供患者、家属、基层社区全科医生、初级医务工作者及护士、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系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与七年制)教学使用。 全书系统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常见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与技能。共分20章,其中第1-8章为总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中医外科证治概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第3-8章为西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包括无菌术、围手术期处理、外科麻醉、休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失调、输血等。第9-20章为各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杂病,依次为外科感染、皮肤病、颈部疾病、乳房疾病、损伤、急腹症、腹外疝、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手册形式出现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著,分上、下、附三篇。上篇总论简要论述了常用中西医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下篇各论全面而又简明地论述了100余种皮肤病、性病的诊断、治疗与防护。每种疾病一般均以概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西医全身与局部治疗、中医内治与外治、单验方、中成药、其他中西医疗法)、预防与养护的形式论述。书后附有常用中医内服方剂、中西医外用药处方及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本书跟踪现代皮肤新进展,突出中医特色,以内容先进,体例新颖、实用性强、中西医合璧、兼有大型皮肤病学之全和小型手册之简明的双重优点而独具特色。是广大中西医皮肤病性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实习进修人员案头的好书。
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赤脚医生手册》,为解决数亿农村百姓的医疗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50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为此,特别策划编写本书,其内容涵盖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急症的中西医诊疗、康复、防护和慢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全面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切合乡村医生的需求,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使针灸、推拿等中医独特技术和防治疾病的知识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从而提升中医药为乡村医生、为基层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