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赋》《汤头歌诀》皆以诗歌体裁写成,言简意赅,押韵和谐,易于诵读,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对于以上著作,整理者选取较好底本,在保留古风古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现代传播学的需要,进行了详细点校及精细编排。本书为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理解古籍的良机。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初学中医中药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三指禅》为脉学专著,由清代周学霆撰,清代欧阳辑瑞评注,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共分3卷,81篇。卷一重点论述脉学源流、脉诊部位、脉象鉴别等脉学理论,列脉27种;卷二、卷三分别论述内伤杂病、外感病
1%26nbsp;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
《石室秘录》为清代有名医家陈士铎编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石室秘录》是中医古籍中专享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全书分6卷,依次分为礼、乐、射、御、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是依据门纯德先生的生前录音整理而成,全书以漫谈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书中以先生口述的大量翔实的案例阐述和印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并阐释了其独到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太素(上下)》为隋·杨上善撰,共30卷,是分类编纂整理、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著作。全书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寒热、邪
《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合刊,为方便读者诵读,《%26lt;伤寒杂病论%26gt;大字诵读版(第4版)》对全文采用大字排版,对具体方药采取小字排版,以当前教材通行
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等药物分类法排列的药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药的别名)。
本习题是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统一组织编写,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相配套,可供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中医药成.人教育
金代成无己对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精究细研,著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家。其中,《伤寒明理论》约成书于1142年。该书分两部分,前3卷为例症,始于发热,终于劳复,凡50论,
《本草通玄》,又名《本草通元》,明代李中梓撰著,后收入《士材三书》。是书分为两卷,收录药物346种,末附《用药机要》《引经报使》以及人体穴位图。书中按照自然属性将药物分为草部、谷部、木部、菜部、果部、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有名医家。早年因其父体弱多病而立志学医,后其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始潜心研究血证,历时十余年写成《血证论》一书。本书共分8卷,靠前卷总论血证,从治疗血证的理论依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