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 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本次解读,一是针对市场上常见的几个版本进行讹误勘正,二是进行标点勘正,三是对篇目次序进行调整。本书对此书的解读,有词语解释,有提纲挈领的概括,有理法方药的说明,主要是给予理路上的引导。
本书编写重点体现 读经典、做临床 精神,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 人以胃气为本 ,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是补土派的代表性著作。先哲赞曰: 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 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 ,然因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脾胃论》一书之行文、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学习时多有费解之处,难以登堂而入其室。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对《脾胃论》进行了解读,以白话对原文进行语译,对难点进行释疑,辅以大量表格、图示,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尤其是本书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首创 方阵图 ,以药物在方阵中的 点位 对《脾胃论》方剂进行表达,为中医方解之首创,可使用药
全书依次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燕闲清赏、饮馔服食、灵秘丹药、尘外遐举八笺,共19卷,含目录1卷,总20卷。 本书为养生学专著。作者广征博引,采摭宏富,内容涵盖儒、释、道籍,经史杂著,医药著述等丰富的文献。内容包括医药卫生、气功导引、饮食起居、山川逸游、花乌鱼虫。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广博的知识,论述了身心调养、性情陶;台、生活调摄、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气功修炼、艺术欣赏等却病延年、养生防病的知识与方法,取材精当,方法实用,文笔隽永,意趣高雅,不仅可使读者增长养生知识,也可增长文学艺术欣赏情趣。因此,本书是一本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书是在原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国内有关《金匮》语译本、教学参考之长和作者们的教学经验,着力于对原文精髓加以深入阐析,故名为《金匮要略译释》,第二版对版的不足之处又进行了补充、更正或修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首先对林亿等撰写的《金匮要略方论序》进行 注释 ,然后[语译],并示以[提要],特别对原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深入[阐析],引用有代表性的[选注],后对有关内容用[按语]发挥,篇末又结语。全书附录有方剂索引、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简表、[选注]书目。 全书条理清晰,解析透彻,阐述详明,引文严谨,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黄帝内经》是中医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 19 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 ( 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 ) 。《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不可不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摄生等问题,并详叙了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及人体内部协调统一的整体观念,而其*突出的特点则是更翔实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针法。粗略地统计一下,全书八十篇专论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占了五分之四左右,因此本书是总结汉代以前我国经络学说和针刺技术的*重要著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本书对该著作原文分别从提要、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编写,校勘精审,注释详明,语译通达,是对经典著作很有深度的全面整理。
《图解遵生八笺》是明代养生经典《遵生八笺》的白话精华本,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侯学思历经两载反复翻译、整理而成的,以帮助更多读者通畅地阅读、全面地理解。 《遵生八笺》一直以来被奉为中国名仕养生的*经典,内容不仅包括卫生健康、健身锻炼、饮食起居等生理养生知识,逸游山川、四艺怡情、古玩养性等心理养生理论,更涵盖儒学、释典、道籍、经史杂著和传统医药理论等丰富的文献,调身养心、陶情养性的养生理念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直至今日,依旧值得借鉴。书中文笔隽永,意趣高雅,读者阅读时不仅可以增长养生知识,还可以丰富文学艺术审美情趣。
《傷寒論》系漢張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習醫者必讀之書。但該書年代久遠,文字古朴,為便於讀者習研,特編《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名曰《傷寒論校注》。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以明趟開美摹宋刻本為底本校注而成。全書共十卷。卷一為辨脉法、平脉法;卷二為傷寒例、辨痓濕暍病脉證、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經病脉證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亂、陰陽易及汗吐下諸可諸不可脉證并治。每卷各專論均有 提要 ,鈎玄全篇大意宏旨。各條設 校注 對原文逐條進行校注,正字形,辨訛誤,明字音,釋辭句,訓詁解難。設 按語 ,對原文探微索奥,闡發新義。正文前附 校注說明 介紹《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傷寒論校注》版本和校勘方法;書末附有 校注後記 ,文
陈明教授知识渊博,讲授伤寒论时综观古今各家理论,由浅入深,而且有趣生动,使人有透彻领悟真谛之感,备受学生推崇。目前陈明教授的课程已经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春季开始录像。《中医名师讲堂实录丛书: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真实地记录了陈明教授为本硕连读七年制班级讲授《伤寒论》课程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找到现场聆听陈明教授讲课的感觉,帮助学生及伤寒论爱好者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本书作者在长期临床,具备治疗大量疑难杂症的经验后,对于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的思想有深刻领会,再结合师门传承和理论学习,对艾灸运用有独到心得,尤其推崇宋朝窦材《扁鹊心书》,欲凭此治病救人、授众以渔,故将艾灸网课点滴体会集结,同时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著名艾灸著作《扁鹊心书》,从而汇成此书。书中对窦材的核心学术观点和医技予以辩证分析,令人从独特视角审视中医内核。由于窦材医术高超,却喜贬低仲景,二者实乃医界一时瑜亮,而盲人摸象,各见其偏,诸子泥执之处,正是深入杏林之路。
陈明教授知识渊博,讲授伤寒论时综观古今各家理论,由浅入深,而且有趣生动,使人有透彻领悟真谛之感,备受学生推崇。目前陈明教授的课程已经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春季开始录像。《伤寒论讲堂实录(下)》真实地记录了陈明教授为本硕连读七年制班级讲授《伤寒论》课程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找到现场聆听陈明教授讲课的感觉,帮助学生及伤寒论爱好者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
本书选《玉函经》书中精要之方,重点选取常见病、急性病的简便治疗方药,编撰成书,以备临证急用。 *卷到第四卷为 内病 ,主治方包括中恶、心腹痛、伤寒、时气、中风、水病、黄疸、虚损、上气咳嗽等疾病,大约相当于内科疾病,第五卷到第六卷为 外发病 ,主治方包括痈疽、疮毒、癣疥、耳目等疾病,大约相当于外科类疾病,第七卷为 他犯病 ,主治方包括虫兽伤、中毒等疾病,第八卷为百病备急丸散及牲畜病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典藏版)(精)》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系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以及从事中药炮制、制剂、调剂研究工作的***书籍之一,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外经微言》共九卷、八十一篇,分述养生、经脉、脏腑、阴阳、五行、四时、运气、病机、治则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本于《内经》,其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十三篇专门论述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并对《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六气学说等论述都有所阐发。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治病多奇中,从不计酬。喜爱书立说,以惠后学,其作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