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病讲求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而脉诊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中医独特的诊断技艺,有悠久的历史。然自古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为讲明脉诊,历代医家著书写文,各有贡献,其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为其中出类拔萃者。《濒湖脉学》既博采历代各家之长,提炼归纳,又有个人见解,发展提高了中医脉诊,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医学三字经》的作者陈修园称其 颇佳,今医多宗之 。其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著作。书中的歌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俗而不浅,利于初学,故成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 为普及中医知识,本书选取《濒湖脉学》中的精华部分,即27脉七言歌诀,做白话解说。白话解说既参考原书的注文,又不拘于注文,力求简明流畅,适合口袋书精简的要求。前面先简要介绍
段馥亭老大夫是著名的中医外科医师,有独到的经验,生前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以中医带徒弟的方式,把自己的毕生经验传授给了他的学生。本书即根据段老大夫讲授的资料整理而成,虽然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但又是一本系统的参考书。*章介绍外科的一般知识,包括外科疾病的分类、病因、诊断等方面;以下诸章分别讨论外科常见的各种病证。在叙述中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也反映了段老大夫的经验,我们从其所附的医案即可窥其一斑。本书整理者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自己的体会,可供参考。本书适合于临床外科医师阅读。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四诊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姑每条歌诀进行医理阐述和临床应用的探讨,使得本书更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是学习、研究中医诊断学,打好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功的辅助读物。 本书广泛适应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系讨论内伤杂病的专著。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没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 导读 。
本书收载验案100例,以内科为主,兼有妇科、儿科。这些验案,都是作者数十年来临证心得。 本书文字简练,记述翔实,辨证得当,剖析深入,处方虽多遵古,但能变化出入,随证而异。特别是书中不少典型医案,有的在认证确切的前提下,用重剂峻药,立取速效,有的在证情复杂的情况下,用轻剂和药,缓以图功。因此,本书对于充实中医理论知识、丰富中医临床经验,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在实际治疗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书4卷。卷一为妇科总论;卷二为调经门;卷三为胎前门;卷四为产后门。 全书介绍了妇科常见病证诊治原则及常用方剂(计86首),各论中论述妇科经、胎、产病证80余种,详述了各病证的辨证论治,方药加减运用,不仅有陈氏临床40余年的心得体会,还有 此予家传之秘 ,可见本书系陈氏世医传承的宝贵经验,对于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 部脉学专著,由三国至西晋年间著 名医学家王叔和撰集。北宋校正医 书局林亿等进行了系统的校对整 理。全书共1 0卷,前九卷分为9 7 篇,第十卷不分篇。卷一至卷六主 要论述脉学的理论基础,卷七至卷 十主要阐述脉学的临床应用。本书 适合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参考。
《脾胃论》,金代李东垣专为脾胃病论治而著。本书将所载的62首方剂按照拼音排序,并附有方剂所在页码,以便读者查阅。
全书收载医案58例,对每一病案不仅有详细的记述,并有深透的论述和分析,有的还有专论附于后,反映了马氏颇深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马氏为孟河医学流派代表医家之一,尤以中医外科著称, 所治疾病,多获奇效。 晚年曾被邀至京为御医,在中医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本书医案理法方药赅备,辨析详明,是指导临床工作者重要参考书。
方剂又称 汤头 ,运用方剂治疗疾病,是中医的特色。而组成方剂的药物常是多味,且古今方剂数量巨大,记忆大量方剂成为初学中医者的沉重负担。为解决此问题,清代著名医家汪昂精选名方二百多首,编成《汤头歌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记忆负担。汪先生编的《汤头歌诀》选取的方剂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本覆盖了常见病,分门别类地掌握了这些方剂,即可应对一般的疾病,大大减少了初学方剂的数量,并且避免了初学方剂的盲目性。该歌诀为七言韵语,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利于记忆。故此书深受初学中医者的欢迎,成为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久行不衰,时有增补。但由于年代久远,文体所限,现代初学中医者理解尚有困难,故将其以现代白话解说,说明组方之意、功能、主治、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有助于理解记忆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系汉代张仲景所著,为祖国医学古典著作,亦为学习祖国医学书之一。 本书根据《金匮要略方论》原书所列的病类分为痉病、湿病、喝病、疟疾、历节病、虚劳病、妇科病等38种。作者除按照原文分门别类列举证治,并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外,还依据个人的治疗经验,列出对各病的治疗方法及所用方药。所以,读此书不但可以系统扼要地了解《金匮要略方论》的原义,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近代中医对上述各病的疗法。此外,本书作者把原书所用方剂归纳在一起,按各方剂名*字的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每方都列上主治,更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可供钻研《金匮要略方论》者学习参考。
《药性赋》,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药性赋》,为初学医者学习中药的传统启蒙读物。此书的作者不详,约为金元时代作品。作者精选二百余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以赋的形式编写成文,分为四卷。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将中药的性能主治等以赋体表达,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所以此书颇受历代初学中药者的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医四小典之一,现在仍有学习价值。而赋毕竟是古代文体,现代初学中医者理解尚有障碍,且限于文体,对药物性能的表述未免简略。故笔者根据现代对中药的认识,以现代白话对其加以解说,以助初学者、爱好者理解原文,更为全面地了解药物的功效。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辨春温、暑病、中热等病;中卷论辨伏暑、秋燥、冬温、温毒等病;下卷论辨伤湿、伤风、风温、斑疹、痧胀、阴证等病。全书条分缕析,理法赅备,深入浅出,简明实用。是书成后,曾被 本邑人士奉为圭臬,传抄殆遍 。陆氏潜心玩索,临证数十年,于书中发遑古义,参附己见,脉象病原,用药加减,病证传变,靡不斟酌尽善,因此,本书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为京城名医之一汪逢春的临证验案。泊庐为汪氏书斋名,故书名日《泊庐医案》。汪氏博览群书,精通《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造诣颇深。悬壶于京城40余载,善治时令温热病,处方用药独具匠心。 本书收集汪氏临证典型医案百余例,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分门别类加以编辑整理,充分地反映了汪氏宏富的临床经验与临证用药特点。
本书为黄氏收集并精选内、妇、儿等各科病证临床验方编纂而成。全书按头面、五官、颈项、腋、胸乳、腹等部及杂病、疫证、疡科、伤科、女科、儿科等目编排,所涉广博,翔实有验。黄氏为近代著名医家,著有《黄竹斋先生医稿29种》,今予以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为 重要,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主张。 全书遵崇《内经》 人以水谷为本 的宗旨,以 人以胃气为本 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内科纲要 本书一名《内科学》,为秦伯未所著。 全书分为六淫病和杂病两大部分,六淫病部分论述了伤寒、温病、中风等8种外感病的证治;杂病部分阐述了类中风、虚劳、咳嗽等43种杂病的证治。阐述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选方独到,切合临床实际。全书有论有方,理法方药赅备,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内科临床参考书。 验方类编 本书为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编纂的《家庭医药常识》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内科验方、妇科验方、幼科验方、外科验方、急救验方,每一类下,列举常见病证的临床表现,详列验方及应用。一代名医应群众之需,结合自己的学识与丰富的诊疗经验,简单明了地精选常见病证的有效验方,实为难得。今予以重刊出版,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虽以 伤寒 为名,实承载了 辨证论治 之道,千余年来一直是习中医者范本,历代医学更奉之临床法典。《伤寒论》文字质朴却蕴义深厚,条文精义常令学者颇难领会,历代注家的众多著述更令学者莫衷一是。为此,编写一本既忠实反映《伤寒论》学术思想,又能引领初学者登堂入室、指导复习者把握疑难要点的精简读本显得十分必要,《应考掌中宝 伤寒论》正是应此写就。 本书编写时不奢求面面俱到,围绕当前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在仔细梳理《伤寒论》各篇章相关内容基础上,条列出各篇章及相关条文中蕴含的重点、疑点及难点,着眼于前后篇章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冀能辅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捕捉到布散于全书的重点信息,使学习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为 应考宝典 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