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840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为李可从医几十年用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 本,也是 一本亲自完成的个人经验专辑。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 为称道,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
本书是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后的一部关于如何提升精神健康的著作,根据李辛医师2015年来开设的6次 精神健康话题 课程的内容改编而成。本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一些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症等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患者与学员自身的讲述,现场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分析,从个体的生活状态、认知和能量水平等方面,帮助他们理清调理、治疗思路,回归健康的正道。此外,还重点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作者指出,父母要训练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才能与孩子在高水平上互动。在书中,作者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经历,分享很多有益心身健康的觉察练习,比如静坐与全观等,帮助我们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保持独立的观察和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第一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本书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入手,在大量搜集民间古籍和传说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古中医象术内容,揭示古中医源流,深度展现古中医魅力,对大量中医爱好者有较大吸引力。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有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
本书共18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医脾胃生理,第二章介绍了中医脾胃病病理,第三章介绍了三纲两常辨证法,第四章介绍了脾胃病治疗概论,第五章介绍了脾胃病用药,第六至地十八章介绍了各种与脾胃相关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作者对中医三焦学说、脾胃学说、外感学说、六经辩证、水火学说、气化学和阴阳学说均有一定研究,创立三钢两常辩证法长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肿瘤、自身免疫病与妇科经乳疾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
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再版在基本保持第一版的特点和精辟内容外,将对总论中有关中医内科学基本原理、术语、辨治规律等内容进行改写;在各论中在原有病种基础上,增设脑系病证一章等。
庞大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让你无从学起;中药、方剂成千上百个,你是不是记了这个忘了那个;理论基础不扎实,疾病的诊断、治疗 是空中楼阁! 《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是一本有态度、有取舍的书:阴阳五行、藏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高效培养中医思维;精心挑选临床常用中药,不求大全;内外妇儿,只选中医治疗效果好的;再加上中医特色——经络与艾灸,简、便、廉、效,养生祛病;以上内容,均用大量图表直观呈现,速学速记;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专。 初学中医,这一本就够!
《银屑病广汗法治疗心路:我对“给邪以出路”的临证探索(2)》广度、高度、深度兼顾,剖析了诸多问题:如健康与疾病,如遗传与阻断遗传,如人体的根本与疾病的问题,如健康的机体及其标志……坐井观天虽深,却失之于眼界太窄;天马行空虽高,而难免流于肤浅;放眼古今中外眼界虽宽,但很多会无法落实。《银屑病广汗法治疗心路:我对“给邪以出路”的临证探索(2)》作者以银屑病这个临床的疑难病作为一个讨论的支点,以汗作为健康的一个可靠的标记,讨论疾病与健康的诸多问题,既可立足临床,又不失“一览众山小”的眼界;既强调中医理法的重要性,又对于具体应用中涉及的方法、方药、措施、平台、步骤、技巧等诸多细节做了提示,是患者、医者、在校的中西医学生及所有从事与健康相关工作的人士都值得参考的一本书。
傅青主名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傅青主才学卓越,既博通经史、工诗文书画,又为医林翘楚,时称“医圣”。其医学著作精详平易,立法谨严,议论中肯,超凡脱俗,习者用之临床,灵验无比,世所罕见。为使广大临床人员学习方便,我们将傅氏原著重新点校整理,并删除其重复者,以方便读者学习运用。本书包括傅氏有关女科、男科、儿科、眼科以及其他杂症的临症治疗和用药方法。
《徐灵胎医学全书》收录了徐灵胎10部医学著作,徐氏对于医学,付出了毕生精力,50年中,他批阅之书千余卷,泛览之书15万余卷,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常以考据学之方法治医,并遵经祟古,注重探讨医学发展源流,研究医学从源到流,更能从流溯源,严格医学发展脉络,反对断章取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审证论治,不死守一法一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本书系统整理辑录了叶氏对中医温病学理论的阐述、对前人方证的研究,以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叶氏治病多奇中,遇到疑难重病均能洞悉原委,立起沉疴,医名盛极于当时,为广大医家奉为宗师。
本书作者杨博文先生,字守真,幼承祖训,矢志中医,因造化弄人,未能进入中医药大学深造,但在大学期间,利用闲暇时光,广拜明医,游学四方;寒来暑往,千里负笈,对岐黄奥旨终有所悟,于杏林路艰深有所感;故而于肄业之时,弃金融而从中医,自创“守真堂”,秉历代先贤传道授业、济世度人之宏愿,汇聚同道精英,造福乡梓,弘扬医道。 书中详细记述了杨博文先生学习中医的曲折经历,对其逐渐领悟中医精妙之处的过程记述尤为完备。中医入门极难,多少有志者空耗岁月而难有所得,皆因不明道路之故。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书中对杏林学路上的关隘一一指出,言不虚发,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潜心所悟,对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初学中医的学子具有极大借鉴价值。 本书文辞典雅,意蕴深远,品茗细读,只觉传统文化之美,溢于字里行间,令人心旷神怡,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均为金代成无己所著,成书于1142年。 《伤寒明理论》三卷,精辟地分析了《伤寒论》所涉50个主要症状的表现形式、发病机理、病位病性以及鉴别要点,是伤寒研究领域 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专书。《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选取《伤寒论》常用方剂20首进行制方之法的分析,提出了“十剂”“七方”等概念,对方剂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另外,成氏于书中多处引用《内经》《难经》《黄帝针经》等经典著作以阐发仲景之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说理透彻,使学者读其论而知其理,胸中了然而无惑,严器之谓其“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 本次点校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主校本,以书中所涉书籍的通行本为他校本进行整理。 《伤寒医鉴》又名《刘河间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