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更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年产抗生素原料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约l38克,而美国仅l3克。据统计,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而中国高达74%。另据l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细菌感染占疾病总发病数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 作为重要的“创收手段”之一,抗生素与激素、维生素、输液一起被称为某些医院的“三菜一汤”。2011年5月,国家发布《全国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三级医院抗生素种类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只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生经过培训,才能获得抗生素药品的处方权;临床使用的高级抗生素须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验并重为其特色。针对目前部分实验用书脱离实际,内容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药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本着注重实际、严谨细致的指导原则,参考了徐叔云主编的《药理实验方法学》、张钧田主编的《现代药理实验方法》等内容,联系教学与实验的情况,编写了《药理学实验指导》一书。 本书根据理论课内容,并结合药理实验的特点,共分十篇,篇较为系统地讲解了药理实验设计的方法、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操作、部分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篇到第九篇的部分内容分别与理论课的相关章节相对应,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对理论课所讲授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第十篇为综合性内容,通过本篇的实验,学生可以较系统地了解某方面实验的设计、模型制作等内容。
“临床有风险,用药需谨慎”,虽是套用其它行业的用语,对医生来讲,也同样为很好的警示。 另外,多说一句,手册可以做成电子版,但我更偏爱传统的纸质版,因为后者不会“一键即逝”,给人可靠、正规的感觉。
在精神药物中,老一代药物退而不去,新一代药物不断上市,致使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内容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为此,喻东山、葛茂宏编写了《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荟萃840篇文献的精华,对近6年上市的精神药物做了详细的补充。与版相同的是,我们以对神经递质的效应系统阐述了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版不同的是,我们以对P450同功酶的效应系统阐述了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价格参照南京脑科医院2011年3月1日的零售价。希望,这本手册能便于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人家属随时查阅。
本书包括绪论,药物的发现,设计与开发,受体,酶,酶的抑制与失活,作用于DNA的药物,药物代射,前药和药物传输系统共8章内容。 药物化学学科的形成、历史的发展及新药的创制与有机化学有密切相关。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药物的化学合成自不待言,药物化学中的许多原理也是从有机化学发展而来,迄今仍保留着有机化学的印记。近30年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介入于新药创制,在策略、技术和方法上与传统药物化学的融合,虽然在程度上改变着新药研究的模式,但有机化学仍是药物化学重要的基石。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治疗药物中占主导地位,药物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构效关系分析以及药物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等,都涉及了大量的有机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原理与方法。缺少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支撑,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难以发
本书主要从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药物以及针灸和物理治疗方法、预防、调护等方面对过敏性皮肤病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解答,并对主要内服外用的中西药物从主要适应证、主要特点、主要缺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主要不良反应等基本用药知识方面着重进行了安全用药的解析。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阐述深入浅出,理论与实用相结合,适合于皮肤科医生及湿疹及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常见病合理用药丛书》之一,面向广大群众普及腹泻知识和合理用药知识。内容包括腹泻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预防等。治疗方面重点介绍腹泻的药物治疗,包括治疗的原则,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剂量、疗程、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及某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各种原因导致的腹泻的药物治疗。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腹泻患者及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本书分三篇介绍了用药常识、700多种常见中西药的药理作用、剂型与规格、用法用量,特别强调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以期读者对现代常用药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做到趋利去弊,安全用药。本书可为临床医生和医药爱好者提供一本简明实用的用药参考。
本书是关于中医方药量效研究临床应用的专著。精选近年来知名中医专家在方药用量上的运用经验,结合具体案例和医家临床体验,剖析中医临床在准确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变化的方药剂量对不同病证的疗效的影响,对于阐明方药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指导临床实际应用、切实提高中医疗效、回归临床合理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贴合中医临床实际,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临床与科研的重要参考书。
聂岁峰、李捷玮、王旭东主编的《药物的发现与 发明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类药物发现与发 明历史的著作,详述了科学家们在药物的发现与发明 上所作出的贡献。内容涵盖药物发现与发明的历史沿 革,具体各种天然药物、微生物来源药物和生化药物 发明历程,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与发明的药物。本 书在编写过程中,搜集查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内容 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 《药物的发现与发明史》可帮助医药领域的读者 找到一些规律,以启发药物科学工作者采用正确逻辑 思维和有效、先进的工作方法,无论在新药研制的方 向,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方法,样品的测试,临床前药 理、毒理、药效、药剂等的药学研究和新药临床各期 试验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加速研制出更安全、 有效和经济的新药,以造福人类。
为了帮助医学院校的学生和临床医师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轮)内容,提高理论水平和应试能力,我们组织了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和深厚学术功底的教师,编写了本套丛书。丛书的编写主要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轮),同时还参考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多本较权威的教科书(高教版等),尽可能多地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
中药是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包括三个方面:①传统中药药性理论标志药性。②中医药学功效主治术语标志药物的功效主治。③药物配合使用时,按照中药七情和合、方剂君臣佐使关系进行调剂,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符合这三点基本内容的药物称为中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用单味中药(又称单方)治病的占少数,大部分是用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复方治病。因此,从药物组成上可将中药学体系分为单方和复方两个部分,后者又称方剂学,而实际上中药是方剂的组成单元,方剂是中药的组合应用,两者密不可分。西药是在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其特征包括三个方面:①以药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表述药物性能。②以医学功效主治术语表述药物功效与适应证。③药物配合使用时,根据药物同用是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