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施今墨对药(第4版)》由老中医施今墨的得意门生吕景山编写,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每对药的组成、药物图像、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为军医版书之一,日本、韩国已先后译成本国文字出版;台湾省已用繁体字出版。《施今墨对药(第4版)》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医药分家,是中医的现状,中医师只管开方,中药师只管药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运用中药,作者姬领会编写了此书。《逐层讲透中药:揭示中药用法不传之秘》分上下两篇:上篇探寻中药功效来源之秘,从中药的阴阳属
中医学经过三千年不断发展,已积累奇效良方逾数十万首,其中膏、丹、丸、散、酊、油、锭、栓等类剂型的方(简称 膏丹丸散 )即占半数以上。由于这类方结构精炼,用法奇巧,具有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因而受到历代医家病家的普遍欢迎和重视。这些医方各具特色,即便在同名方中,也因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而结构迥异,疗效迥殊,甚至还存在不少有药无量、有方无名、用药怪异难觅、过用剧毒大毒药物的处方。如何在众多医方中选择结构精当而又安全高效的方剂以供现实所需,已成为当代临床、科研、药物研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但至今尚无较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通过系统整理,把这类医方从浩瀚的书籍中筛选出来,以供当代临床科研和新药开发之参考,正是《膏剂分典》编著的用心所在。
《中草药彩色图谱》遴选500种常用中草药(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涵盖基原识别与中药应用知识,内容涉及药材来源、基原动植物形态、采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能主治、验方等,并配图展示中草药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是一本实用的中草药教学、生产、检验、贸易以及家庭用药参考书。
本书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李庆业教授等编。作者根据现行中医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和自己多年教学、临床经验,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释。特别是把所有方剂中所含有的理法方药内在联系,亦用图表描述清楚,可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用药的客观规律,学会中医的方法,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习惯,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但仔细研究,则可知该书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即有证无方,这无疑给临床治病带来诸多困难。 《伤寒杂病论增补用方》的作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用方治病体会,认为欲深入研究与合理运用《伤寒杂病论》,就必须科学地如实地增补其用方,从而使方证理论体系成为有机的整体,以指导临床实践。基于这一思路,本书作者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增补用方的尝试。即根据仲景辨证精神增补仲景方,或历代医家方;其次,根据仲景辨证精神增补仲景方方合用,或仲景方与历代医家方合用、或历代医家方方合用。方方合用既能避免一方主治的局限性,又能优化方药组合,使其相互补充、促进。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增补用方,可为临床提供简明扼要的直接治病方药及更好地用方证互验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与疑
这本草药百科极为精彩,它图文并貌地介绍了全世界超过550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历史文化和它们在传统社会的使用功能。一些内容贴近大众生活,比如如何种植、如何收获、如何使用,并重点讲述了一些植物的茶饮功能和食用价值。本书结构合理,文图科学又通俗易懂,介绍了来自中国的许多药用植物,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植物原来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如此多的故事,对于喜欢植物、学习植物的人来说是一本的好书。本书介绍了80多种从头痛到关节炎等疾病的实用治疗方法,提供了近600条科学研究和安全建议,为寻求天然药物的人提供了有关草药及其药用功效的明确参考,适合想要在家做健康保健的人群。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是学习中药的启蒙读物,它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但由于四言韵语之限,文词偏于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便于读者学习,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一经刊行,深受读者欢迎,已先后修订5版,屡印不衰。为更加适应现代读者需求,对该书进行第6版修订。本次修订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牵头,在第5版的基础上忠实保存了原著歌诀,译注力求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药性功效、常用配伍方法、附方、用法用量、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增补。同时,为确保用药安全,补充了毒理学研究的内容。使本书不仅保留了易记易诵的特点,而且内容更加全面、系统,方便读者学
本书继承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成果,即《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在病位类方证的基础上,率先以六经类方证之作,即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证进行六经归类,来探讨经方的六经和方证关系,冀以明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实质。 此前,作者曾以经方为自成独特理论体系的观点,著成了《经方传真》《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重点在解读仲景原著。本书则是以经为纲,以经统方,探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以方证归类,印证六经实质,力主仲景医学是经方医学体系的观点。本书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从正面、侧面解读仲景原著,是中医临床、教学用书,是经方爱好者的重要参考用书。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此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但由于四言韵语之限,文词偏于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便于读者学习,我社于60年代出版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该书刊行后,深受读者欢迎,已先后修订4版,印行25次,印数近400万册,经久不衰。为了更加适应现代读者需求,原编者北京中医药中药教研室对该书进行了第五版修订。本次修订忠实保存原著歌雇在白话解方面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进一步丰富了药性功效的论述;新增补了常用配伍方法和方、现代药理研究等内容;有的还加了按语,以阐述未尽之理;并对前版中的错误予以纠正,删去前版补入的“中草药”。使本书不仅保留了易记易诵的特点,而且读者一书在手,即可对400味常用中药全
本书由庆余阁阁主马纯阳(原名邓杨春)日常文章汇集提炼而成,主要讲述常用中药的使用窍门,杂而不散,多而不乱,百草性味,信手拈来,中医经典贯穿其中,如绳串珠,汇成此书。展卷细读,虽不能使人速成明医,但对中医之精妙,也可领会一二,令日后深入杏林有径可循。本书是《学中医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以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内容,旨在传承岐黄精髓,弘扬中医文化,造福人民,和谐社会。
本书以理顺中药思路为主线,展示了传统中医独特的取象悟性思维,将任之堂的用药心法全盘托出。讲学记录之中,将中医精髓的医理(升降气机)以通俗的文字讲述出来。书中颇多对药象、病象、自然万象的领悟,观点独特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大开学者悟性,令人有迅速步入中医之门之感。老师每日有感必讲,学生每日有闻必录。将精深的医道,用取类比象、譬喻之法,妙趣横生地演绎出来。书里既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讲述了大量临床案例、行医故事及偏方验方。这部以师长口述、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理事圆融,雅俗共赏,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大黄庶虫丸方出自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的方剂,本书广泛收集了2001年底以前外有关大黄庶虫丸研究与应用的新资料、新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大黄庶虫丸的文献研究、质量控制研究、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供临床医师、中医药科研人员、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