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中药的配伍与禁忌、中药性能、中药的采集与炮制、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等,各论按照中药的功效不同具体阐述了141种左右中药材的具体功效,包括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利尿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补虚药等,每类药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材,每种中药材介绍了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配伍方法、使用注意、鉴别用药等,其功效和应用是重点,每种中药材在命名上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
1.新增药酒166种,使药酒总数达1521方。 2.随着药酒品种增加,病种也作了相应增加和调整。 3.对原有药酒方,在同一病种中按年份由远到近,作了重新排序,以便读者了解其中的演变。 4.应读者要求,对药酒中常用的52种中药,作了简要介绍,收在附录中。
中药化学 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并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学科。《图解新思维 中药化学》以 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 为特点,主要介绍了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中药各有效成分的基本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检识、结构研究以及常见的中药实例。本书可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教辅图书或考研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的考试与培训图书。
本书参考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常用中草药500多种,按照每种中草药的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及拔毒化腐生肌药等。文字内容主要阐述了中草药的基源、植物识别、生境分布、药物采集、饮片炮制、性状、选购贮藏、药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本书配有清晰、能突出识别特征的药材彩图和植物或动物彩图900多幅。并附有中药名索引、功效索引、主治病症索引等。本书收载的中草药品种较全,文字描述全面、实用,配图精美清晰。可作为中医药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学生及中草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继承发扬、临床实用和富有新意为原则,总结中药临床应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反映现代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成果,并记载药物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为一本实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参考书。全书收载常用中药433种,按药物主要功效分为20章。每一药物从异名、基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炮制研究、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制剂与成药、不良反应、中毒救治、使用注意13个方面进行论述。本书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中药工作者学习参考。
本书根据《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按照标准、教材、题库相衔接的原则组织编写,一共分为13个模块,介绍了中药调剂员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中药相关的法律法规、药物安全、饮片识别、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中药煎药技能等内容。书中每一模块后附有测试题及答案,并在书耒附有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模拟试卷,有利于读者熟悉题型、巩固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本书在内容上,力求体现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在结构上,针对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以及对应级别进行编写。
.
本书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全新解读,其根于衣之镖“《辅行诀》整订稿”(是从医理出发,直抵陶氏创作此书时的精神主旨,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相对准确的一个文本),并力求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深意。本书重要突破之处,在于将《辅行诀》的“五味化生”学说,由方药推广至脏腑。作者依照《神农本草经》气味化生学说制成五味化生图,展示了从药物的气味化生到与五脏的气化功能相结合全过程;又依陶氏五行气化图表,制成五脏各自的五味五行图,勾画出了阴阳五行及五味相互变换潜规则。
本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里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里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一书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分六章,主要介绍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简史、中药材资源概况、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的质量。下篇按药材入药部位分十章论述,主要介绍各类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分为藻类、真菌类中药,花类中药,叶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茎木树脂类中药,皮类中药,根及根茎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 《中药传统鉴定技术》可作为本科、高职高专中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中医、制药等专业的师生以及爱好中药的社会人士参考使用。
运用经方的特色是,辨六经,辨方证,运用经方必用原方比例,所有病者必用经方,尊重原方原量,认为经方以少合方,少加减,不改变原方药物比例为宜,此既能发挥经方之很好疗效,又可使经方学术经验得到客观传承。如现已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原量治疗百余种病,并创新性地应用于下肢顽固性水肿、严重的心衰等。临床每遇危重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必亲为诊治。 常不辞辛苦受邀赴各地讲授经方医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循善诱,今有弟子多人与先生一道弘扬经方学术。
本书为温州市中医院尤荣开医师精心编纂的关于中药的文化读本。中药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正确运用则效果显著,但关于中药的来源及其名字,以及其功效特点,很多人却会感觉有些不甚清楚。本书即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入手,通过各种传说事故带您走进中药王国的大课堂,了解每一味药物的名称由来、功能特点、性味归经等等,并通过图片为您展示每味中药的自然形态,使您对之能有直观的感觉。本书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爱好中药的读者阅读欣赏。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新会陈皮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包括新会陈皮的药用历史、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内容。对于指导医药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陈皮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陈皮的专著。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本书以文化药旅的形式,分别从饮食、民俗、汉字、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中药与多元文化的水乳交融;《药名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秉承“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宗旨,分别从生肖、农耕、道家、儒家以及外来文化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中药药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昆明中药厂是1956年公私合营时昆明地区的82家老药铺和42家行商组成的。长期以来,82家药铺的档案史料未能挖掘整理,缺乏利用材料,制约着国家级非遗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 的宣传传播。本书以1956年公私合营进入昆中药的福林堂、大安堂、体德堂等82家老药铺为范围,整理档案资料、老药工口述史等史料,展现这些老字号药铺的历史事迹,揭示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旨在记录和传承云南中医药文脉,为社会大众了解昆明中药厂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既保护老字号文化,又让老字号融入现代生活。
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小指月在历经传统中医师承制教育、学院制教育后毕业实习、跟师临证的中医师承之路。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医各种精妙的临证经验和汤方秘诀。从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到平常小恙的诊治,回归传统中医思维方式,处处体现传统中医的辨证精神。书中医理鲜明,行文流畅,譬喻取象,活活泼泼。篇篇都像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字字都是用心之作,发人深省。融中医普及的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可谓是中医普及读物中的佳品。无论是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还是中医院校学生、临床医师,都能从中受到启发,得以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