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伊利亚·普里戈金在这本《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珍藏版)》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 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本书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注重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深入浅出,以大量的实例详细介绍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设计的方法与应用,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学以致用,章节后还附有大量练习题,学生课后可以自主练习或自测。本书主要包括误差理论及离群数据判定、统计假设、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方法、产品质量控制理论与实践和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化工、化学、生物、轻工、环保以及新材料等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和本科及研究生的参考书目,也可以作为从事科研工作中需进行数据处理和试验设计方法及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大学生自然科学指南和心理学指南两册书合集而成:前者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化学和生物学,着重讲物理学及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后者则介绍了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领域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全程参考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一二·九”,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结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粉末冶金学科建设,粉末理论的思维过程,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 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 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 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铁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目前研究表明,企业中的大部分知识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同时价值流失多的也是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隐性知识*程度地沉淀到企业内部,终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鉴于企业隐性知识普遍存在的现状以及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张凌编著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将认知地图作为一套体系化的工具与流程,引入大型国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挖掘隐性知识来提供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并给出实际案例,具有可操作性,紧密结合现代企业的决策环境,提出企业直觉决策情境下的认知地图构建、合并与分析体系,帮助企业沉淀和共享隐性知识,并且做出管理决策。 《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
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众多领域,知识的进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种进化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中,阿贝斯曼把我们带入了文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有的领域瞬息万变,有的领域的兴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领域的变迁则跨越了几个世纪。 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 《失实》一书是通往科学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让我们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反想过去,应对当
《规范研究文库·科学规范论:默顿的视野》在广泛收集、充分掌握手文献的基础上,对默顿的科学规范论做一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准确地把握它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并揭示其理论意义和局限性。相信这样的研究对于推进科学规范系统的建设,防止和减少目前学界日益严重的越轨现象,促进科学与学术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为了适应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更紧密地配合学前教育的需要,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统编教材》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更贴近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下学前教育《科学》教材的衔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她们将来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奠定基础。本册《科学—物质运动的形态和规律》包括了运动和力、常见的运动、运动中的能量问题等五个部分的内容。
本书是“八面风文丛”之一。共分六辑,选录了近年来传红在《科技日报》“科学随想”专栏和《北京晚报》“身边的科学”专栏等发表的80余篇科学随笔。 相信读者能从书中“生命沉思”里,发现人体奥秘与生命科学的联系,从“科学探索”中,寻觅认识自然、拥抱世界的路径,从“思辨空间”中,用丰富的联想去链接“未来畅想”。
《100个科研故事》是作者张信宝从事山地灾害、山地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研究40余年的历史回顾,以103个科研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100个科研故事》中,作者以亲身的践行,阐明了如何在滑坡、土流、泥石流,核示踪与侵蚀泥沙,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西南喀斯特和地貌演化的科研工作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刻地认识问题,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通过这些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和作者大学毕业后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对共和国的过去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更深刻的了解。
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为何能够摧毁免疫系统?像纽约、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何能够不间断地保障食品、医疗、服饰和数百万种居民必需品的供给?这类高度复杂系统的运作仍然是一个谜。但是通过霍兰及其同事在圣菲研究所和密歇根大学的工作,现在已经接近找到一种解答。作为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科学的先驱者之一,霍兰从一开始就处于复杂适应系统(CAS)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中心。这部里程碑式著作为这一崭新领域首次提供了一种协调一致的综合,展示了霍兰的独特洞见。本书强调寻找支配CAS行为的一般原理,注重扩展众多科学家的直觉。书中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全部CAS的计算机模型。霍兰通过描述我们能够做什么,总结了如何增强对CAS的理论认识。他提出的若干理论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对付耗尽资源、置我们世界于危险境地的棘手的CAS问题。
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对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应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功能。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将与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一起支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本书对科技传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明确了一些基本概念,提炼出一些基本问题,并尝试建立科技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本书总结了科技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科技传播的历史发展、基本结构,传播中的知识流程以及科技传播的作用机制、社会功能、基本渠道,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机制、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以及科技传播的社会援助等问题。同时,还就科技传播学的基本方向、问题领域、学科属性做了分析。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科技管理工作者雨余技管理部
这是一套贴近生活、角度独特的趣味科普系列图书,熟悉的生活中的场景,海滩、高山、行李箱、电视剧里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科学秘密呢?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让我们一探究竟吧!该系列包括4本书:《海滩上的科学》《高山上的科学》《行李箱里的科学》《电视剧中的科学》。既有专业的科学深度,又不失探索的神秘和趣味性,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迅速掌握科学原理。从物理现象到北极光,再到一些独特种类旅行动物的奇异定位法;从机场里的控制系统如何运作,到箱子里不必要的旅行随行物品;还有一些关于彻底改变科学认知的旅程的奇怪历史事实,或是从科学角度不可能实现的一些旅程。在开始一段漫长而冒险的旅程之前,你得好好研究研究这本书,无论你的目的地是撒哈拉沙漠、偏远的热带岛屿、北极区或是一个大都市,它都会告诉你哪些才是
本书是刘大椿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的子课题《化学大师:徐光宪》的成果专著。我能够承担这一研究工作,有许多的机缘巧合。我本科修习的学科专业是化学,受黄春辉院士的慷慨帮助,我又在徐光宪先生指导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过近半年的实验研究。在此期间,对徐光宪先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时常听闻后辈学生感叹徐光宪先生的治学风范与睿智。恰逢刘大椿教授将徐光宪先生列为他所主持课题的研究对象,当问及我是否愿意承担此项工作时,我未加思索便欣然答应了。于是,便有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和徐光宪先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徐光宪先生成果颇丰,迄今为止共发表了化学类研究论文624篇,研究著作与论文集19部,化学哲学、化学教育
本标准等同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原则和符合性监督系列文件No.l:《OECD GLP原则))[ENV/MC/CHEM(98)17]。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原文中的:(1)OECD的背景介绍;(2)前言和引言;(3)第2部分:与GLP原则及符合性监督有关的OECD理事会法案。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提出并归口。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和应用创新原理和创造技法对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杜永平编著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分3篇 14章,系统地阐述了创造的基本概念、创新思维原理和创造技法。主要内容有:创造的基本概念、思维定势、联想、想像、灵感、直觉、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列举分析型创造技法、组合思考型创造技法、逻辑推理型创造技法、观察发现型创造技法、智力激励型创造技法、检核提示型创造技法和系统分析型创造技法。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可作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意识和创造技法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人员学习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