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共分8章,主要阐述河口与海岸工程所涉及的水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内容有人海河 口、海岸与海洋的基础知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水文信息采集方法与设备,水文分析计算基础知识,径流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产流汇流计算方法,洪水和降雨量特征的区域分析方法,明渠的洪水演算方法,海岸工程设计的水文要素计算内容与方法,我国近岸海流的特点,近岸波浪流系统及海岸工程设计中的近岸海流特征值等。 本书适宜作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利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内容不仅涉及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方法、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海洋意识的重构以及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等,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艺术与海洋文学的研究,以及海洋开放思想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值得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既砥砺了思想,同时对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整体水平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亦不无助益。
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我国进行了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出色地完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三大洋考察任务,成为中国人探索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一大壮举。 大洋科学考察是以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一项具有探险性的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发展的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以日记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特别是对航行与科考过程的细节均有详尽的描述,是一份完整的现场记录,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介绍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大洋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些海洋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拒敌捕食的生存能力,它们或美或丑,或刚或柔,但共同点是身体都能释放毒素,在保护自己和猎捕食物中发挥作用。《触目惊心的海洋毒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谁是狠毒的海洋生物。 《触目惊心的海洋毒物》适合中小学生,及其他年龄段的海洋生物爱好者。
龚虹波编著的《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概论(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在概述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海洋法公约》及其基本法律制度,并通过对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海洋政策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海洋政策的发展历史及完善措施。然后,从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海洋管理内容及经验。
《海洋世纪丛书:现代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海洋经济概况、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海洋区域经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构建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灾害经济学、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峡两岸海洋事业发展比较、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经验等问题。
本书在阐述海洋内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与海洋实际工作、应用科学及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强调海洋内波的*性和潮成内波的非线性,介绍中国海内波实际状况,其中包含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有的是首次发表。本书内容包括:海洋内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程;在各种浮频率垂向剖面和存在剪切流的海洋中线性内波的传播特性;线性和非线性潮成内波;内波实验室实验;海洋内波观测和资料分析;*海洋内波场的统计特性和谱模型;海洋内波的生成、相互作用及消衰;中国海的内波;等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气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石油开发,水下航行器的设计与操纵等领域的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及决策人员等,而非仅对海洋内波
本书为作者翻译美国教材《MARING GEOLOGY》一书,该书以基本的海洋地质知识开始,介绍了海洋环境、海洋化学等紧密相关的领域、学科等多种知识。 在这本《海洋地质学》,乔恩·埃里克林探讨了几个假说,例如,地球的起源、陆和海洋的形成以及这些作用如何适应宇宙的环境。详细讨论了在板块结构形成过程中海水的作用,并为读者提供了板块结构作用的必要证据。地球上的大洋盆地不断地扩张和收缩,陆地不断地汇聚形成超级大陆,然后又通过形成新的洋盆而分离。不同生物的出现、进化和绝灭不可避免地与海洋盆地的扩张和收缩相联系,部分是通过改变与构造过程有关的环境条件来实现的。本书还讨论了在过去数十亿年中几个不同大洋盆地的历史和在每个洋盆中生物的连续变化。
《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的创新成果可能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辨析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框架下,提出了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生态化转向的观点,初步构建了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整理分析大量文献材料及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国际海洋科技领域创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及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了涉及科技体制、法制环境、创新平台、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社会科技意识等方面的建设对策,以期对构建完善的中国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有所指导。
《自然科学向导丛书》系统阐释自然科学各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展示自然科学各领域*科技成就和发展动向;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本书是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海洋的故事、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灾害、海洋管理等等。 大海,人们似乎熟悉她,但却不见得了解她。大海,潮起潮落,浪花飞舞,多姿多彩,给人美的享受。不仅如此,陆地上的各种资源,像石油、天然气、各种矿物,以及许多美味佳肴,在海洋中样样都有,而且蕴藏量比陆地上还要多:但同时她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开发利用海洋,防治海洋灾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赖于海洋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和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本书带领你走进海洋,了解海洋的故事、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灾害、海洋管理等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局机关档案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力、周玲、杜继鹏、金海琴、薛惠芬、陶雪岩、国小雨、王波、游大伟、孙杰、钟晓丽。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 029.3—1995、HY/T 058—2001。
本书分7个专题,分别介绍了海洋的认知、现代海洋观的内涵、现代海洋国土观、现代海洋资源观、现代海洋权益观、现代海洋防卫观、现代海洋观的实践与创新等内容。
《现代海洋科技理论前沿与应用》(作者王平、陈思增、陈国生)着重介绍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化。全书分上篇和下篇,共13章,内容包括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海洋生物综合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监测与观测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深海资源调查与开发技术、船舶技术与海洋工程、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疏浚泥资源化综合利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等。 《现代海洋科技理论前沿与应用》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可供制订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领导使用,也可供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为了弥补我国文博事业之不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很久以来,我们~直想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出版一套以真实图片为主的知识读物,让读者既能读到丰富的知识,又能直观地感知客观世界与人类文明。《当代博物馆丛书》的正式出版,实现了我们这一夙愿。 《当代博物馆丛书》共分10册,包括《天文博物馆》、《地理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海洋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水陆交通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社会历史博物馆》、《体育博物馆》。这套书以精美真实的彩色图片为主,配以丰富生动的文字,科学系统地介绍自然、社会与艺术知识,展示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和艺术珍品,描绘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讲述著名科学家、艺术大师及其他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轶事。《当
马丽卿、朱永猛编著的《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海洋旅游综合管理体制研究--以浙江为视点》既立足于海洋旅游经济实际,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全面梳理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问题,提出切合未来趋势的创新型海洋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本书还将研究视野投向浙江,以浙江海洋旅游管理实践为研究蓝本,通过梳理浙江海洋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等,提出了构建浙江“大海洋旅游”管理体制的框架、实施路径以及运行模式。
由黄冬梅、贺琪、郑小罗等编*的《海洋信息技 术与应用/海洋科学前沿系列丛书》一书为海洋信息 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 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 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 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 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 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 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 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 信息技术在*地科考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 员阅读参考。
海洋里面生活着许许多多奇妙有趣的生物,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特征形态也不同,有的能发光,有的与环境融为一体,有的长相奇特,有的具备与众不同的特异功能,从而构成了海洋世界别具一格的风景。相信《海洋里的千奇百怪》一定能够让你领略到海洋里的奇妙大观。
本书为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系列教材之一。海洋动物学实验是海洋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作者针对海洋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不完善,调研和参考国内外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海洋动物学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经验,总结、提炼和整理海洋动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该院本科生专业的具体实际和基础,制订切实可行的海洋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符合该院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专业实际的海洋动物学教学大纲,内容科学,教学适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