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在保持第2版体系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例如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的分类,亚病毒因子,免疫细胞的应答机理,细胞因子,细菌鞭毛的结构,螺旋体的周质鞭毛,以及生物质能源等,以确保教材能与时俱进,紧跟本学科迅速发展的步伐。 全书以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分类进化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作者自行设计了大量简明、直观、形象的图、表和表解,并在每章后配有思考题和重要名词,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适合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为修订本。该书保留了原版教材的部分内容,增添了大量操作和研究图片,使操作要领、基本理论和实验结果图文结合,直观明了;实验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和实验成败分析,各章单设实验注意事项,既介绍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提出初学者易出现的差错或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充实了细胞研究技术和动物常用的细胞注射技术等内容。全书将实验准备、细胞培养、细胞研究融为一体,既适合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训练,又适合自学入门。
2000年6月26日,美、英、法、德、日、中六国同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正式发表,从而揭示生命科学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时代。与日俱增的海量遗传信息对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模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革命性影响。发展和应用针对全基因组或全系统的高通量、大规模的整体实验手段,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和材料研究基因的功能将成为这个时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功能基因组学除在分子水平、细胞不平上进行研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将依赖于对模式生物的研究,通过基因打靶对模式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并研究其相关的表型,可以提供某种基因在生理和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快速解析相关的分子途径和机制。同时也可为治疗及新药筛选提供动物模型,为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和进化以后,人类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今地球和自然界的主帝。 本书是编者在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材料,特别是参考和总结了欧美日等国知名的乳酸菌、益生菌和益生元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以及从事该领域研发和生产的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叙述有关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科学知识及部分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介绍了世界上关于当代益生菌科学技术的进展、实践应用和主要观点。本书适用于对益生菌相关保健知识感兴趣的各类型的读者。
《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仍遵循第3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但在编写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本版在内容上分成两大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部分和“综合型、研究型实验”部分。部分包括: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分离纯化,显微观察,涂片染色,培养基及微生物培养,生理生化反应,快速微量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基因文库构建,PCR技术及其在鉴定细菌中的应用,免疫学的基本技术等。第二部分包括:高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杀虫微生物的分离,微生物产沼气,水和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酸乳和啤酒的制作,人体表面正常菌群的分离鉴定(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分析仪)以及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等。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境、食品以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本版在编写形式上进
本书共选择编写了35个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可区分为3个部分:部分是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包括细菌的各种染色实验和培养特征的观察,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个体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等。第二部分是微生物的生理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因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的利用、糖发酵实验、生长曲线测定、厌氧培养技术等。第三部分是应用实验,包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活菌计数、微生物菌种的保藏、甜米酒和酸奶的制作、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水污染指示菌的检测、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分离、食用菌的栽培等。《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农学、植保、园艺、环境、林学、草业、食品等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以及相关的应用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内容共分为l0章,包括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系统发育学、生理学、自然生态学、在厌氧处理工艺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也介绍了油田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危害与处理,脱硫弧菌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另外还阐述了硫酸盐还原的厌氧工艺,硫酸盐还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处理各种重金属废水、抗生素废水、青霉素废水等。后介绍了复合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以及含砷废水的原理等。本书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学用书,并可作为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急速发展,微生物学已渗人生命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同时现代化实验手段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微生物学科的纵深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既是生命科学中的独立技术,又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基础。因此,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不仅对人类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而且对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部分为微生物形态学研究,包括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和微生物大小测定;第二部分为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包括培养基的组成和类别,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以及灭菌和消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第三部分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包括接种的准备和方法以及各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纯化技术;第四部
本书为《微生物学》(闵航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的配套实验教材,含“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两分册。实验指导共设29个实验,系统包括了形态观察、操作技术和实际应用,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生物活性、系统发育、分子生态等不同方面,以适用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应用生物学、农学类、环境微生物学等各个专业。使用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加以选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学实验已经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生物科学基础课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是与《微生物学》第五版的理论课教学配套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指导书。本实验指导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把微生物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农学、园艺学、农业化学、植物营养、环境保护等生物学类和大农学类的学生,也可作为一般涉及微生物研究的工作人员进行一般微生物学实验的参考指导。 为适应现代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自成体系的特点,我们在实验指导前面编入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部分,以帮助使用者对有关理论问题进行回顾和深入,加深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本实验指导围绕微生物学实验四大技术,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遗传质量与监测、营养及饲料控制、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繁殖与繁育体系、常用实验动物、动物实验技术和动物模型。本书内容系统、准确、精炼、实用,资料翔实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本书是为高等职业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兽医、畜牧、营养与饲料、防疫与检疫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供实验动物生产、管理人员及医学工作者参考使用。
在卫生部医政司直接领导、各监测网点医院积极参与、专家委员会大力支持以及数据分析人员的辛勤劳动下,2008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Mohnarin)结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值此对相关领导、专家以及各位同仁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是一项庞大工程,参加单位众多,覆盖面广,工作量极大。各监测成员单位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十分珍贵的结果,这些结果将在我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管理、细菌耐药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Mohnafin建立时间不长,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为了力求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全体相关人员进行了不懈努力,监测网对成员单位认真选择,对监测方案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对监测工作实施开展了全面质量控制,对监测参与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对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逐步演示。由于主客观原因,监测
鳄晰为我国珍稀的Ⅰ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是应受到保护的物种。它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子遣种类,是原始古老的蜥蜴类。鳄晰的研究对研究动物进化、物种演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对鳄晰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本书作者在25年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2006年,在广西,广东产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小区样线数量统计等方法,对两广的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野外考察,查实结果;分布范围为北纬23°25'-24°45,东经109°20'-133°20';海拔调度在760mm以下;雨量充沛,年隆雨量1360-2574mm,平均气温16-30氏市度间,植被大多数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环境为适生境。其种群数量分布主要在广西的贺州、昭平、金秀等县的少数山区,现有数量490-654只;广东在韶关曲江县罗坑保护区,产区现存160-200只。
本书编写的中心思想是以基础实验为前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兼顾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长、选育保藏、生理生化以及免疫学试验等,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提取鉴定、水质检测、发酵的工艺流程以及免疫分析试验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的内容包括:菌株选育和鉴定、基因表达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等,着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书后附有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借鉴国际上*的观念、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类、分级检验、安全措施、标本收集、染色方法、显微镜检查、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鉴定技术、药物敏感性试验、质量保证、分枝杆菌属的临床意义。 本书可为广大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及感染性疾病、呼吸科疾病专业的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基本要求,并参照有关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以及中级技术工人等级考核标准编写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动物防疫的基本知识、动物防疫技术、动物检疫的基本知识、动物检疫技术及其他动物产品检疫。本书在编写中,将讲授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结合,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与实践;将近年来国内外动物防疫与检疫方面的新规定、新技术、新方法编入教材,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可具备基层兽医防疫人员、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所需的我国现行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毕业后独立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及动物销售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类专
本书系根据农业部“*”教材编写规划的精神,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发酵微生物学讲义和华中农业学的酿造学基础上,经修改、删减而成,可作为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教材和其它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微生物发酵工厂科技人员参考。 由于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课程中,尚开设农用抗生素课,因此,本书不包括抗生素、激素、毒素、微生物杀虫剂等有关内容。 本书的通论部分除阐述一般发酵方面的概念外,着重论述共同性的微生物问题,如菌种选育、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以及发酵工业杂菌污染与防止等。由于目前发酵原料主要为农副产品,因此,对原料的处理做了重点的启发性介绍。发酵产物的提取也做了概括性的论述。 本书的各论包括酒精、丙酮丁醇、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发酵、单细胞蛋白制造和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