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的传统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正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加;现今全球已发明了800多万种人工合成化合物,又以每年25万种的速度递增,其中有相当数量又将成为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新技术革命”所需要的“新材料”。一场数量和质量“空前”的新材料革命,已经开始了!
本图书适用于需要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从按照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的要求提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视角,以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提出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方法,围绕数据要素驱动作用的逐步发挥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要求,构建一套数字化转型参考架构,从而支持相关各方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全局化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一复杂巨系统工程。本图书注重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任务、核心路径、关键驱动要素。从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新型能力建设,数据要素驱动提出系统化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一整套参考架构,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可执行性,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丛书:材料力学教学实验(第3版)》是在同济大学原材料力学教研室于1994年编写的《材料力学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经几次修改而成。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绪论、基本实验(10个实验)、附录、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丛书:材料力学教学实验(第3版)》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土建、机械、水利、航空、造船、动力、采矿和电机等专业材料力学的实验课教材。
《职业素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融入教材,以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为依据,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述了从业者应当培养锻炼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质量意识与法纪意识;培养安全与健康素养;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与锻炼专业技能的途径;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培养职业创新能力的方法;培养职业礼仪素养;培养职业沟通能力;培养企业文化素养;规划职业生涯,实现职业梦想。
本图书在GB/T 23003-2018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能力分级的要求,提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要求。本图书适用于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有关的组织(特别是参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的),用于规范分级评定的评定组织和评定管理,可为评定机构、评定人员、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以及相关标准化活动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动组织以能力为牵引提升价值成效,体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绩效差异性,在构建新型能力体系基础上,本图书将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体系,明确按照能力等级开展分级审核的过程和要求,以及分级评定结果的应用方法,提升评定结果对不同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征性,以期通过管理体系评定的分级,突出先进示范的引领作用,带
本图书在GB/T 23003-2018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能力分级的要求,提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要求。本图书适用于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有关的组织(特别是参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的),用于规范分级评定的评定组织和评定管理,可为评定机构、评定人员、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以及相关标准化活动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动组织以能力为牵引提升价值成效,体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绩效差异性,在构建新型能力体系基础上,本图书将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体系,明确按照能力等级开展分级审核的过程和要求,以及分级评定结果的应用方法,提升评定结果对不同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征性,以期通过管理体系评定的分级,突出先进示范的引领作用,带
本教材既可作为工科类各专业学生的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又可供学生开设综合、设计实验时阅读,还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在测定有关力学量时参考。本教材主要介绍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的常做实验。篇为理论力学实验,若全做,约需8学时;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基本实验,大约需6~8学时;第三篇为选做实验,为提高性、设计性的实验。 本教材符合工科类工程力学教学基本要求,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与目前课程课时相一致。在实验方法以及有关力学量符号方面尽可能贯彻*的国家标准。每一个实验的编排分为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四部分。提出的实验目的清楚、明确;介绍实验设备时尽量包含现用的仪器、设备,既介绍了目前仍沿用的老设备,又介绍了较先进的电子仪器和设备;实验原理介绍简明扼要;实验步骤安排
王颖、周启朋主编的《工程测量学》依据土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目标而编写,重点介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8章主要介绍测量学基础知识;第9~14章主要介绍土木工程专业各工程方向的应用测量技术;5章主要介绍现代测绘技术GNSS的原理及应用。 《工程测量学》可作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是自动化、测控仪器等专业的专业课。随着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传感器技术也在同时拓展着自身的应用领域。本书的编者们怀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愿望,编写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这本书。 本书在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表达方式上力求做到语言通俗、简洁易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共19章。至17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以及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流量检测仪表、压电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和集成式温度传感器等内容。这一部分围绕着基本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将传感器得到的微弱信号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可测量的信号的方法。8章和9章介绍了温度和力学量参数的检测技术,使学生在掌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空调工程中应用的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和蒸气型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原理、设备和系统;论述了空调制冷工作者当前普遍关注的CFC替代物、热泵、冰蓄冷等一些问题;介绍了制冷在空调和供热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本书内容系统性强、深入浅出、便于自学,既可作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专科学生的教材用,也可供从事该专业设计、安装、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讨论了人类知识和智能中不确定性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积极意义,围绕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特征、表示、模型、推理机制、不确定性思维活动中的确定性等进行研究,从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云模型,认知的物理学方法——数据场、云变换、发现状态空间理论,到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智能控制逐层展开,寻找不确定性知识和智能处理中的规律性,最后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的读者,可以是从事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控制论研究的学者,尤其是从事自然语言理解与处理、智能检索、知识工程、数据挖掘、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同时,本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或参考用书。
本书以实用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EDA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应用。全书内容共10章,包括三个方面,个方面是EDA技术概述,概括地阐述了EDA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等内容;第二个方面是EDA技术的应用基础,包括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CPLD的基础知识,VHDL的编程基础,EDA的设计开发软件Altera MAX plusⅡ10.0、Altera QuartusⅡ8.0、Xilinx ISE 10.1等主流公司的设计开发软件的使用,EDA的实验开发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第三个方面是EDA技术的实践应用,包括EDA的设计方法和模型,基本单元电路的VHDL设计,状态机的VHDL设计,综合应用设计实例和EDA技术实验,其中EDA的设计方法和模型是对EDA设计中的各种方法及模型表示的总结和概括,基本单元电路的VHDL设计则给出了9种EDA实际应用设计中常用的基本单元的各种VHDL程序和仿真结果。 本书
综合能源系统是城市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组成要素。本书立足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状况和综合能源服务的特点,基于相关技术原理和商业模式,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系统地展示了综合能源服务的全过程,为综合能源服务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n本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概述、综合能源规划与评估技术、综合能源信息服务平台、综合能源优化运行技术、综合能源服务商业运营与管理以及案例。 n本书为各地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工作者系统地、全面地了解综合能源服务的关键技术具有丰富的参考价值。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作者王莹)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洛阳 理工学院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材料力学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内容编 写而成的。本书共分三章,章为概述,讲述材料力学实验的内容、方 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二章为实验仪器设备,介绍材料力学实验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 事项;第三章为实验内容,包括12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 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 录与计算、思考题等部分。《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可供高等院校工科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 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JB/T4333《厢式压滤机和板框压滤机》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1部分:型式与基本参数: ——第2部分:技术条件; ——第3部分:滤板; ——第4部分:隔膜滤板。 本部分是JB/T 433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是参照采用德国标准DIN7129对JB/T5152—1991进行的修订。本部分规定了厢式压滤机和板框压滤机的型式和基本参数。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与JB/T 5152-199l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前言部分,标准的格式严格遵循GB/T1.1—2000的规定; ——原标准中第二系列参数被删除; ——原标准中滤板、滤框型式与尺寸并入JB/T 4333.3—2005。 本部分代替JB/T 5152—1991。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分离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2)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石家庄新生机械厂、
量和单位的问题涉及面极为广泛。从日常生活、小学课本直至现代的高新科技无不与之有关。量和单位使用方面的错误俯拾即是,从平民到高官,从孩童到科学巨匠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事实上,在一些行业中习以为常的某些错用的量和单位就是由其重量级人物“发明首创”并加以传播的,其中不乏“舶来品”,以至以讹传讹,流传甚广。 我国国务院1977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规定我国要“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由此拉开了我国计量制度改革的序幕。1982年,我国首次发布了量和单位的15项国家标准。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以下简称《命令》),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确立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986年7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由潘丽娜编著的《材料力学Ⅱ》是为了配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鸿文主编的《材料力学Ⅱ》(第五版)而编写的配套辅导用书。 《材料力学Ⅱ》每章由内容概要、课后习题详解两部分组成,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内容包括:动载荷,交变应力,弯曲的几个补充问题,能量方法,超静定结构,平面曲杆,厚壁圆筒和旋转圆盘,矩阵位移法,杆件的塑性变形。 《材料力学Ⅱ》可供使用刘鸿文主编的《材料力学Ⅱ》(第五版)教材的学生和教师参考,并可作为使用其他教材的读者或考研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