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2411:2000《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涂覆层粘合强度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 3052—1989(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涂覆层粘附强度的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2411:2000。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HG/T 3052—1989(1997)相比主要差异: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本版3); ——试样的数量改为横向、纵向各5个(1997版5.3,本版4.1); ——试样的调节不同(1997版5.5和6,本版4.3.5和4.2.2); ——增加了湿涂覆织物涂覆层粘合强度的测定(本版4.4);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表示重新进行了规定(1994版8,本版7)。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
本标准是对JC/T 630-1996《石棉水泥管用橡胶圈》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 JC/T 630-1996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标准中所引用的标准进行了修改,采用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并标注了年代号。其中GB1683、GB1690、GB3512、GB3514、GB5009.60、GB5723、GB5749、GB5750已分别修订为GB/T7759-1996、T1690-20069、GB/T3512-2001、GB/T3514-1992、GB/T5009.60 -2003、GB/T5723 -1993、GB5749-2006、GB5750 -2006; ——原“3.3规格尺寸和尺寸允许偏差”中的尺寸允许偏差列进“4要求”中; ——原“4.1橡胶圈的成分与制作”修订为“4.1橡胶圈的成分”制作的村求提前至“3.2截面型式”。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630-1996。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根据BS7164:Part 13:1994重新起草,其技术性差异如下: ——本标准对取样、制样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与BS 7164相比增加了GB/T 15340《天然、合成生胶取样及制样方法》和GB/T17783《硫化橡胶样品和试样的制备》两个引用标准; ——在第2条规范性引用文件中,GB/T3516修改采用ISO1407; ——本标准增加了氮气的纯化方法。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 ——“本英国标准”和“BS7164本部分”均改为“本标准”; ——删除了BS7164:Part13前言;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 本标准与HG/T 3837—2006的主要差别如下: ——本标准对名称做了修改; ——本标准适用范围由硫化橡胶扩展为生胶、混炼胶和硫化橡胶(本版1); ——本标准增加了适用范围中的胶种(本版1); ——本标准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参考了英国标准BS F152-2006《硅橡胶板 模压件和挤出件(一般用途)特性规范》、BSF157-2006《高撕裂强度硅胶板模压件和挤出件特性规范》的部分内容。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会(SAC/TC35/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阴天祥塑化制带有限公司、江阴科强工业胶带有限公司、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国兴、周瑞英、周明、沈建东、张收才。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本标准全国轮胎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归口。本标准委托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本钢南芬轮船翻新厂、江苏常州逸盛像胶制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是根据国内生产及使用情况,对化工行业标准HG2950—1987《汽车用制动气室橡胶隔膜》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与HG2950—1987的技术差异为: ——产品结构、尺寸改为应符合图样的要求,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汽车工业要求; ——对硫化胶性能中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扩大合成橡胶的使用; ——用GB/T7759代替GB1683进行压缩永久变形试验,调整了压缩永久变形性能指标; ——调整了硫化橡胶与织物粘合强度性能指标; ——调整了抽样方法,使之更合理和可行。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2950—1987。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化学工业
本版与前一版本相比无重大技术变化,仅就相关章条进行了编辑格式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技术委员会(TC35/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天华橡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秀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 2448—1993。
本标准代替HG/T3242-1989《橡胶门尼粘度计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HG/T3242-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模腔温度试验的章节内容及附录: ——对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按照GB/T1.1-2000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橡胶测试仪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981:200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组合剪切曲挠和摩擦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5981:2007(E)。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 / SC 10)归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轮胎翻修工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五个等级
近年来,石油石化工业又有了快速发展,先进技术不断涌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天然气开发与利用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原有分册中的一些数据已经过时,需要更新;各方面读者也反映,要求继续补充编写一些新的分册等。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原先出版的11个分册进行修订,并补充编写9个新的分册,包括海洋石油勘探、海洋石油开发、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利用、石油沥青、炼油催化剂、炼油助剂、加油站、绿色石油化工。这9个分册分别邀请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编写。原有分册的修订工作主要是补遗、更新、完善,不做大的结构性变动。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3)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3323—1982《橡胶浆粘度测定方法(旋转粘度计法)。 本标准与HG/T 3323--1982相比较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前言; ——增加了警告语; ——增加了原理部分; ——修改了容器要求,由“直径6~7cm”’改为“内部直径85mm~90mm”,并增加注解(原标准1.4,本标准3.3); ——修改了试验温度,由“25℃士2℃”修改为“23℃±2℃(热带地区保持在27℃±2℃)”(原标准5.3,本标准5.1); ——增加了对选用适宜的转子、转速的选用原则(本标准5.2); ——增加了在测试过程中转子和旋转速度变换的规定(本标准5.3); ——修改了转子旋转时间,由“读出转子旋转1~o.034 min时的指示值”,修改为“读取仪器旋转时的平衡读数,精确至刻度盘的分度单位”(原标准5.4,本标准5.3); ——增加了计算公式及注解(本标准6.1)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草案ISO/DIS 4642—1:1994《消防用不可折叠型橡胶和塑料软管部分:定位应急设施用轴卷半硬性轴卷软管》。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软管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第46号公告,由原国家标准GB/T16590.1——1996转成行业标准HG/T 3842--2006。本次出版只做了一些编辑性修改:封面修改为化工行业标准封面,标准内涉及本标准编号的部分全部更换为HG/T 3842——2006,第二章标题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引导语也做了相应的修改,原附录性质的表述规范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代替HG/T 2294--1992《彩色电视机用橡胶高压帽》。 本标准与HG/T 2294--1992相比主要有以下技术变化: ——按胶种调整胶料的硬度指标; ——增加胶料的撕裂强度项目和指标; ——增加产品的绝缘耐压性能、阻燃性能、热空气老化性能、吸附性能、湿热老化性能及高低温冲击性能项目和指标; ——增加资料性附录A,即高压帽。环境管理物质的分类、限用要求及测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有温州国工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华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修勇、苏健翔、高静茹。 本标准于l99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次修订。 ——HG/T 2294—1992。
本标准代替HG/T 2491—1993《汽车用输水橡胶软管》。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大众橡胶有限公司、平顶山市矿益胶管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荣早、吴瑜、梁西正。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HG 4—549—1982: ——HG/T 2491—1993。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 1421:1998{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 2580-1994《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1421:1998。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HG/T 2580一1994相比主要差异: ——范围不同,增加了抓法试验方法(1994版1,本版1); ——增加了定义(本版3); ——增加了试验原理(本版4); ——增加了试样夹持装置的规定(本版5.2); ——使用仪器不同,要求使用恒速拉伸试验机(1994版3,本版5.1); ——试样的调节不同,样品应调节不少于24小时(1994版5,本版6); ——条法试验的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