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共合计纳入66个问题 都是实际工作遇到,部分会高频遇到的问题。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或有标准答案而不为人知,故而重要。作者主要基于临床思维、文献资料和实际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既有对经典问题的重新思考和新角度解答,也有对 钉子 问题的详细解答,将实验室的工作与临床一线结合,得出更有临床价值的检测报告,提高检验科医生和临床医生的病原学诊断能力。本书适合检验科工作者、医学微生物教研室相关工作人员、临床医生、临床抗感染药师等参考阅读。
《药物制剂工程学》全书共分为八章,主要阐述了药物制剂生产实践过程的主要内容。章 绪论 介绍了药物制剂工程学的概念、内容、任务、起源和发展,以及GMP、ICH、制药机械等的基本常识;第二章 制剂工程设计 介绍了制剂工程基本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制剂工程计算、车间布置设计、设备的选型与安装等工程设计相关内容;第三章 工程验证 介绍了工程设计审查、检查方法验证、空气净化系统验证、工艺用水验证、灭菌验证、生产工艺验证、设备清洁验证等;第四章 制剂生产工程 介绍了制剂生产工程体系、文件管理、生产计划、生产准备和劳动组织、生产过程及过程控制等内容;第五章 制剂生产各论 主要介绍了口服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无菌制剂、其他制剂(软膏剂、栓剂、膜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中药制剂)等制剂操作单元、设备、工艺和车间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第三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制药工艺设计配套教材和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材。全书共十六章。重点介绍制药工程项目设计的基本程序、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及热数据的估算、工艺设备选型与设计、车间布置、管道设计、净化空调系统设计、制药用水系统设计、非工艺设计项目、制药厂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物发酵车间设计及示例、制剂车间设计及示例、中药前处理和提取车间设计及示例、生物制品车间设计及示例、化学制药车间设计及示例。本书全面系统阐述和反映制药工艺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内容满足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的设计知识和要求,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以各论的形式、以设计示例方法说明制药工艺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过程。《制药工程工艺设计》(
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高等药物化学》的姊妹篇,本书首次从学术高度结合市场规律,以案例研究形式深度剖析了26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能成为当时或至今仍是明星药物的内在原因。书中对所选的这些明星药物除了有关背景和研发历程的学术性介绍外,更突出了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的亮点、关键节点,包括后成为上市新药的各种学术、技术、管理和医药法规的诸多因素和推动力。并对每种药物研发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出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的借鉴。 本书可供我国药学界、化学界和生物医学界的师生、科研人员,各级药政和企业管理人员及资深科学家学习参考。
本手册收集了国内外常用化学试剂及化学药品产品10000余种,包括中、英文正名和别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所含元素百分比、性状、理化常数、国家危险物品名编号、国家化学试剂标准编号、行业化学试剂标准号、默克索引第十五版编号、染料索引编号、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对酶的编号、参考规格、标准、主要用途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手册适用于从事化学试剂及化学药品的使用、生产、经营、保管及科研等工作的人员。
本书首先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分离纯化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每类化合物按照概述、化合物结构与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的思路,分述优选了195种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制备。书中特别引用了大量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从提取、富集与纯化,步骤清晰,重现性好,达到 程序化 分离制备的目的。本书汇集大量的实例,突出实际应用,适用于从事中药研发与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植物化学、食品、天然产物资源研究的技术人员进行阅读和参考。
近十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无论在技术还是上市产品方面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顺利通过审评审批并成功上市的重要环节。 本书共分土、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的上游研发、中试工艺、质量标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及评价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下篇介绍了12类生物技术药物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质量控制要点和技术要求,特别增加了新产品的质量研究策略及新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本书归纳和综述了新药的化学合成路线。覆盖范围为近5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药共109个。针对每一个药物,本书给出了药物简介,药物化学结构信息,产品上市信息,药品专利保护和市场独占权保护信息,化学全合成路线和参考文献等。这些合成路线大多是目前制药工业中正在使用的化学合成工艺,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对参与反应的起始原料、中间体、反应产物都给出了详细的化学结构。每一步化学合成反应都给出了重要的化学试剂、催化剂、所使用的溶剂、合成反应条件及文献出处等。本书的特点是:作者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中,精心挑选出近期新、优选和很有实用价值的合成方法,汇编成化学合成路线图,内容简洁,深入浅出,逻辑性强,容易理解,以很少的篇幅表达很多的技术信息,可帮助读者很快找到他们需要的药物合成方法及很可靠
本书对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内容涉及:鼻腔给药系统发展概述、鼻腔的生理结构和吸收机制、常见的鼻腔药物制剂剂型和制备技术、鼻腔药物制剂新技术、鼻脑通路新技术、实验动物技术、鼻腔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影响药物鼻内吸收的因素、鼻腔给药系统的热点问题和应用前景。
《制药用水》大量采用实际工程案例和图片,结合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的理论经验,力求真实、形象、准确地介绍制药用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思路。 全书共12章,第1~3章分别介绍了制药用水的质量考量、标准体系和微生物的质量考量;第4~8章全面阐述了饮用水系统、纯化水系统、注射用水系统、纯蒸汽系统、实验室用水;第9~11章介绍了制药用水系统中的数字技术、确认与验证及不锈钢与红锈。第12章为扩展阅读。 本书适用于制药行业流体工艺系统的技术、生产人员和工程维护人员。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中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相关专业的参考资料。
许钟麟的这本《药厂洁净室设计运行与GMP认证(第2版)》是为配合2011年3月17日发布的新GMP的宣贯而修订再版的。新GMP在硬件、软件各方面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理念、新措施。本书详细分析了新GMP对药厂总图设计、平面布置、系统划分、防止污染的要求,提出了相应措施,特别对无菌药品生产和空气洁净技术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新办法:A区气流组织有什么特点?B区如何实现静态5级?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实现每点1m3采样量的等速采样?建成以后如何验证、确认?这些都是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关心的热点,书中详细介绍了具体措施和步骤。 《药厂洁净室设计运行与GMP认证(第2版)》从GMP、洁净室的基本特点,讲到设计、运行、维护、确认、检测,共15章。可供暖通空调技术人员、药厂空调净化人员、车间生产和管理人员以及行政领导人员阅读和参
《现代药物的制备与合成(第三卷)》收集了1990-2012年上市或目前仍处於临床研究阶段的有机药物品种共239个,所选药物包括一部分手性药物,有的甚至是被称为当代“重磅炸弹”的品种。 《现代药物的制备与合成(第三卷)》详述了各个药物品种的具体制备与合成方法,并对其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登记号、研发厂商、首次上市时间和国家、性状、用途、合成路线、波谱数据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个品种后都列举了参考文献。
《制药流体工艺实施手册》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制药流体工艺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验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美国、欧盟和WHO等国家或组织的GMP和药典要求,参考ISPE、ASMEBPE等有关资料编写而成。 本书主要围绕无菌药品的生产,阐述了制药用水/蒸汽系统、制药配液系统、在线清洗系统与在线灭菌系统;重点论述了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对制药流体工艺的质量管理、计算机控制、验证和项目管理进行了说明。
大多数药物,无论是中药、西药还是生化药,是不适宜直接用于人体的,必须制成合适的药物制剂,才能应用于临床,发挥疗效,防治疾病。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多种剂型,并可能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药物制剂在医药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我国药剂学著名科学家顾学裘教授在建国初期相对艰苦的条件下,主编了120万字的巨著《药物制剂注解》,并成为全国药学工作者的*,随后在1979年对第1版进行了修订。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品种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广大制药工作者感到需要一本更全面和更贴近当前药物制剂各品种的处方、工艺以及注解的书。作者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感到对刚刚从事制剂工作的人来讲,有一本介绍每个品种制剂处方工艺及其解析的参考书也是非常
?书 ? ? ? 名 ??制药工程——药物的工业生产和研发 ?作 ? ? ? 者 ?齐鸣斋 ?出 ?版 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I ?S ?B N ?978-7-5628-3918-7 ?页 ? ? ? 数 ?448?页 ?字 ? ? ?数 ?546千字 ?开 ? ? ? 本 ?16 ?开 ?重 ? ? ?量 ?0.8 千克  
本书共收集了1990~2006年上市或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有机药物品种350个。所选药物基本都是较好品种,有的甚至被称为当代“重磅炸弹”药物。 书中详述了各个药物品种的具体制备与合成方法,并对其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登记号、研发厂商、首次上市时间和国家、性状、用途、合成路线、波谱数据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一品种后都列举了参考文献。 本书适合作为药物合成及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教师参考书。
内容简介黄璐琦研究员?刘昌孝院士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对分子生药学近20年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分子生药学》(第3版)?本着紧跟前沿?注重原创?强调应用的原则,本书呈现了分子生药学的**进展,本书共12章,第1章介绍分子生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2章至第12章,分别介绍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生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的形成分子机制?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抗生素的产生和生物技术在创制新型抗生素中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抗生素产生菌菌种、培养、保藏、选育、发酵、生理代谢、生物合成、代谢调节、组合生物合成和基因异源表达等内容。尤其比较深入地阐述了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基配方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抗生素生物合成为主线,对各类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调节及组合生物合成的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本书的撰写力求由浅入深、理论与实际结合,便于新入门年轻科学工作者的理解。本书尽量以图例对所述原理进行说明,并附有常用的技术方法。本书可供从事抗生素、微生物药物研究尤其是新药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借鉴参考,同时亦比较适合有关专业研究生、本科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分为药物分析和制药过程检测两篇,共10章。第一篇包括药物分析基础、化学药物分析、抗生素类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分析、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生物制品及生化药物分析6章;第二篇包括制药生产过程分析技术概述、制药单元在线检测、制药工业排放物的控制与分析、制药过程自动控制简介4章。
本书共收集了1990~2009年上市或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有机药物品种256个。所选药物基本都是较好品种,有的甚至被称为当代“重磅炸弹”药物。 书中详述了各个药物品种的具体制备与合成方法,并对其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登记号、研发厂商、首次上市时间和国家、性状、用途、合成路线、波谱数据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一品种后都列举了参考文献。 本书适合作为药物合成及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教师参考书。
本书针对位列张伯礼院士所主持遴选“2020年度中医药工程技术难题”首位的“中药制造缺乏制药过程工程原理研究”难题,以中药提取分离关键工序为主线,采用材料化学工程、计算机化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理念,深入系统探索中药制药分离过程的工程原理,系国内外同类专著,具有较高应用、出版价值。本书特点:选材新颖、内容丰富,突出中医药特色;兼顾学术性与应用性,所收载科技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为先进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的推广提供示范。
The 11th Chinese International Peptide Symposium (CPS-2010),hosted by Lanzhou University, was held in Lanzhou, China, July 5-8,2010. More than 300 participants, from 12 countries and districtsas well as represents from 30 or so related companies attended thissymposium. Thus, it was gratifying to see that this meetingretained both its international flavor and participants loyalty ata time when there are a great many symposia held each year onsimilar subjects. The goal of this symposium was to provide a forumfor exchange of ideas, review of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peptide research, encourag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ies. We believe thatthis goal had been achieved. The scientific program, thanks to the insights and efforts of theprogram committee, was extraordinary rich, diverse and exciting. Itwas comprised of 14 sessions with 22 plenary lectures, 37 invitedlectures and 116 poster presentations, concerning bioactivepeptides, peptide immunology, 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