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394—2006《分散染料 色光和强度的测定》。与GB/T2394--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高温高压染色法的染浴配制中有关浴比的表述(见6.2.3,2006年版的6.2.3); ——对染色时间进行了修改(见6.2.4,2006年版的6.2.4); ——明确了结果评定的两种方法(见6.5,2006年版的6.5);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7章,2006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市金冠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君良、董仲生、章建新、吕娟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39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378--2003《酸性染料染色色光和强度的测定》。 本标准与GB/T 2378--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把结果评定内容合并为一条,并明确了结果评定的两种方法(见6.3,2003年版的6.1.5和6。2.5);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7章,2003年版的第7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单位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金华双宏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惠如、王勇、章国栋、毛法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378—1980、GB/T 2378--20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朴克壮。
本标准依据68/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 本标准代替HG/T 3389--2002((1一萘胺一8一磺酸(周位酸)》。 本标准与HG/T 3389--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CAS RN:82—75—7(见1); ——将淀粉一碘化钾试纸修改为淀粉一碘化钾试纸或淀粉一碘化钾溶液(见5.3.2,2002年版的5.2.1) ——吸收波长由210 nm修改为224 nm(见5.4.4,2002年版的5.3.4); ——调整标样和样品的称样量(见5.4.5,2002年版的5.3.5); ——干品和潮品的1萘胺一7一磺酸含量指标均由0.80%调整为0.50%(见3,2002年版的3); ——取消萘内磺酯重量法测定潮品1一萘胺一8一磺酸含量的方法(2002年版的5.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秦燕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辉、李春梅。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380--2003《媒介染料染色色光和强度的测定》,与GB/T 2380--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染色配方中有关浴比的表述(见6.3,2003年版的6.3); 明确了结果评定的两种方法(见6.5,2003年版的6.5);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7章,2003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下沙恒升化工有限公司、恒升化工(启东)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信、杨桂芳、李国利、韩晓琴、童绪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380一1980、GB/T 2380--2003。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866--2003《中性染料染色色光和强度的测定》。 本标准与GB/T 1866--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把结果评定内容合并为色光和强度的评定一条,明确了结果评定的两种方法(见6.4,2003年版的6.1.5、6.2.5和6.3.5); ——修改了锦纶染色的方法(见6.3,2003年版的6.3);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7章,2003年版的第7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单位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金华双宏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建成、杨桂芳、唐沛兰、毛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日。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季浩、沈日炯、姬兰琴。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吉华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书染整设备操作与维护是纺织品染整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本书以纺织品染整加工的工作过程为依托,以典型设备应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逐渐展开染整设备应用的相关知识,系统地介绍了单元装置、前处理设备、染色设备、印花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的基本组成、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各项目中给出的阅读资料,为读者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手材料。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本书给出了若干训练任务,试图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每个项目的后还给出了复习指导思考题,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项目的主要内容。 本书可以作为纺织类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染整设备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印染企业一线员工的培训教材。
GB/T13288《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喷射清理后的钢材表面粗糙度特性》分为下列几部分: ——第1部分:用于评定喷射清理后钢材表面粗糙度的ISO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技术要求和定义; ——第2部分:磨料喷射清理后钢材表面粗糙度等级的测定方法比较样块法; ——第3部分:ISO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校准和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显微镜调焦法; ——第4部分:ISO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校准和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触针法; ——第5部分: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复制带法。 本部分为GB/T13288的第5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8503-5:2003《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磨料喷射清理后钢材表面粗糙度特性第5部分: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复制带法》(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8503-5:2003。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