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是根据现行全能标准体系编写的金属材料品种、牌号、性能、应用的大型实用工具书,以常用数据资料为主线,采用图表结合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以及各种金属材料(铁及铁合金、结构钢、专用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及耐热钢、粉末冶金材料、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和其他非铁金属材料)的品种、牌号、特性、力学性能、热处理工艺和用途等。全书共分三篇11章,内容全面,数据齐全,实用性强。书末附有钢铁和非铁金属牌号索引两个附录,查找尤其便捷。本手册可供机械、冶金、建筑、轻工、化工、电力、军工等行业的技术、管理和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金属学、热处理原理和工艺以及金属材料三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相图和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固态金属中的扩散和相变的基本理论、强化材料的基本工艺方法以及常用的金属材料。对于不同种类金属材料的合金化问题也分别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提高材料强韧性的途径。各章均附有一定量的习题和作业,并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 本书是热加工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主要对象是高等学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供非材料专业(如机械制造、化工)的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 超声检测(第2版)》是由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委会组织编写的超声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的统编培训教材,按照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大纲编写。 《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统编教材 超声检测(第2版)》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超声检测的物理基础、超声波发射声场与规则反射体的回波声压、超声检测设备与器材、超声检测方法分类与特点、脉 中反射法超声检测通用技术、板材和管材超声检测、锻件与铸件超声检测、焊接接头超声检测、特种设备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国内外超声检测标准与检测质量控制。
本书是国际数控技术专家PeterSmid先生的经典著作 《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三版)的中文版。原著第二版的中文版自2005年6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以来,影响很大,广受国内数控技术人员的称赞和好评。原著第三版较第二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更新。这是一本迄今为止*为详细地介绍数控编程所涉及指令的综合性参考手册。《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非常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控编程技术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详细阐述了编程过程的各个细节,突出提供了CNC和CAD/CAM在各个层面上应用的大量经验并向制造业及教学机构提供了丰富的计算机数控技术、编程、CAD/CAM、先进制造、加工、安装方面的知识。《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不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体系上都非常有特色,读者从任何地方切入都看得明白,《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实例丰富,讲解详细,给出
本书主要围绕车削刀具、钻削刀具、铣削刀具、镗削刀具、螺纹刀具、切断切槽刀具、磨具以及工具系统等在应用中的禁忌展开,致力于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解决数控刀具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 本书内容以案例征集的形式组编,由来自重点制造行业领域且具有丰富生产应用经验的30 余位专家共同编写,共呈现276 个禁忌案例,每一个案例都以机械加工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为切入点,讲解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法,以期帮助技术人员少走弯路,提升专业技能,助力推动生产制造的高效、高质量发展。 本书在数控加工尤其是刀具实际应用方面,可为众多从事机械加工的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刀具采购人员等提供经验与借鉴;可在刀具研发设计方面,为刀具厂商提供来自用户的需求反馈;也可作为机械类专业师生提升机械加工技术水平的参考用书。
《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3版)》初版于1993年,于2002年出版第二版。现根据我国金属材料的发展状况及新制订的有关金属材料方面的标准,对第二版进行修订并增加了部分内容出版第三版。 本手册介绍了有关金属材料的基本资料和基础知识,我国常见的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特性,用途以及品种、规格、尺寸、允许偏差和重量等资料,可供与金属材料有关的销售、采购、设计和生产等工作的人员了解和查寻资料。另外,还介绍了列入手册中常见的我国各种金属材料牌号与国际标准以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标准牌号的对照。这项资料可供有关从事进出口贸易、技术交流和引进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手册是一部热处理专业的综合工具书,共4卷。本卷是第1卷,共17章,内容包括金属热处理术语,合金相图,金属热处理的加热,金属热处理的冷却,金属热处理的模拟,钢铁件的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形变热处理,不锈钢、耐热钢与高温合金的热处理,有色金属的热处理,铁基粉末冶金件及硬质合金的热处理,功能合金的热处理,先进高强钢及其热处理,气相沉积技术,喷丸强化,以及其他热处理技术。本手册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一定的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贵金属分离与精炼工艺。书中首先概括介绍了贵金属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和贵金属的重要化合物及配合物,以及贵金属分离方法和工艺流程,进而深入浅出地对金、银、钯、铂、铑、铱、锇、钌的分离精炼工艺分别进行了重点论述,还介绍了光谱分析用高纯贵金属基体的制备方法。全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为了满足国外同行的阅读需要,本书特意增加了英文目录。为了方便查阅,附录列出了上海黄金交易所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名单、上海黄金交易所可提供标准金条企业名单、上海期货交易所金锭注册商标、包括标准及升贴水标准、上海黄金交易所可提供标准银锭企业名单、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ASTM)及俄罗斯贵金属产品标准( C )。 本书与版相比变化较大的是,增加了选择性沉淀及选择性吸附铂族金属(铂、钯、铑)新技术、固相
《铸造手册》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本书为铸造工艺卷。第4版在第3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完善和补充了新的技术内容,反映了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包括绪论,铸造工艺设计基础,铸造工艺设计,铸造工艺装备,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铸件质量检验,金属件增材制造及数字化绿色铸造,铸造车间工艺设计共8章;主要介绍了铸造工艺设计的基础,铸造工艺的方法、方案、参数的选择,砂芯、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的设计,铸造工艺实例,以及铸造工艺装备等内容;还对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技术,铸件质量检验技术与铸造车间工艺设计等进行了系统介绍;新增加了金属件增材制造、无模铸造复合成形及数字化绿色智能铸造技术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
高熵合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合金材料,有望突破传统材料的性能极限,已经成为近年来材料科学发展新的热点和方向之一。本书综合了大量作者多年在国内、国外发表的宝贵科研成果,共分为11章:第1章介绍高熵合金的发展过程;第2章介绍高熵非晶合金的一系列性能;第3章~第4章对高熵合金进行系统介绍,进而更好地预测其性能;第5章~第7章介绍高熵合金的设计理念、制备方法等;第8章对高熵合金性能进行深入介绍;第9章主要介绍高熵合金的相形成规律;第10章重点介绍高熵合金的抗辐照性能;第11章介绍其应用的新领域与新技术。 全书内容以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长期科研实践经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视野独特,体系齐全,充分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关注的问题,是适应于高熵合金研究及其知识普及和应用
本手册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手册共有15章和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冲裁、弯曲、拉深、成形、连续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管材冲压、模具结构及设计、硬质合金模具及简易模具、数字化技术及其在冲压领域中的应用、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压力机、冲压生产自动化与安全技术等。对非金属材料冲裁,精密冲裁方法,板料冲压性能及试验方法,冲压用原材料,特种拉深,大型覆盖件拉深,反求工程及快速原型技术在冲压生产中的应用,氮气弹簧技术的应用以及冲压柔性加工系统、激光成形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了适量的介绍。手册还编入了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典型实例、模具标准件以及必要的设计资料。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运用面广。 本手册可供从事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制造工程的技术人员使用,亦可供有关的科研人员及
减少电镀公害、提高电镀质量、降低电镀成本一直是电镀技术发展的主题。本手册的内容正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的。本手册共6篇、35章,内容包括第1篇常用资料(数理化、电化学及电镀基础资料)、第2篇电镀工艺(电镀单金属、电镀合金、特种材料上的电镀、化学镀及金属转化膜处理等)、第3篇电镀设备(前处理、镀槽、滚镀及电镀自动线、电镀电源、电镀配套以及化验、工艺试验等的设备仪器)、第4篇清洁生产及职业安全卫生、第5篇电镀污染治理(废水、废气处理及废液、废渣、污泥治理等)、第6篇电镀车间工艺设计(车间平面布置、车间人员、材料及动力消耗、电镀车间设计阶段、内容和方法,以及建筑、公用工程等)。手册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提供大量数据及图表,可供从事与电镀技术领域有关的设计、生产、科研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院校师
本书基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介绍铁磁学的物理图像和基本知识.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专门讨论物质磁性的起源及其随温度的变化;下册介绍技术磁化理论与磁路设计原理,交流磁化理论和磁共振理论.本书为上册,共分六章(即第1章至第6章),前两章主要介绍磁性的一般现象和理论,后四章介绍自发磁化的量子理论.每章之后附有参考文献.
《金属材料失效分析》对一些金属材料失效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简要介绍金属材料失效分析基础知识、失效分析检测技术及方法、金属材料失效分析案例。着重介绍了氨水槽、供热管道、消防水带、混凝土泵车、汽车转向拉杆、燃气输送管道、锅炉管、二沉池齿轮、卫生间淋浴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散热器丝堵、满-液式水源热泵机组、空调等产品的失效形式、断裂形貌、组织结构特点、破损机制和分析手段等;通过对上述产品失效机制的分析和探讨,对相应产品失效程度控制的基本措施和手段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供从事材料失效分析工作、表面工程技术等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师生参考和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了铸铁生产的简史和发展趋势;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研究铸铁材质的常规与现代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国家标准、牌号及金相组织、性能、化学成分、提高材质性能的方法及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和研究。第3版除了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删改,使得手册更为新颖、实用。
本书共5篇23章,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焊接性基础、铁与钢、有色金属、异种材料、新型材料的焊接。按生产的需要提供母材的性能和焊接特点、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缺欠及防治,特别强调给出并分析生产实例,使手册更为实用。
本套手册共分3卷14篇,本书共分为6篇42章。本次修订重点是对标准进行了更新,对淘汰过时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增加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设备。主要内容包括:电弧焊、电阻焊、高能束焊、钎焊、其他焊接方法、焊接过程自动化技术。
《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造型材料卷。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体现了我国造型材料的产品与技术结构、环保新要求,以及新标准不断涌现的巨大变化。本书包括绪论、原砂、湿型黏土砂、水玻璃砂、树脂黏结剂型(芯)砂、其他有机和无机黏结剂砂、铸造涂料、过滤网、冒口套及覆盖剂、其他辅助材料和造型材料测试方法共11章,主要介绍了砂型铸造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各种造型材料及其性能、相关造型材料的检测方法和现行标准、选择和应用造型材料时应掌握的知识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本书围绕非金属矿物精细化加工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实验设计的必要性和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设计、矿物岩相分析、矿物成分分析、晶体结构分析与计算、表面和内部形貌分析、界面分析技术、热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技术,还具体介绍了典型非金属矿物的相应*表征测试结果。本书对主要非金属矿物的实验研究、数据查阅、应用推广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广大从事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矿物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和化工、环境工程等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矿物材料等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本书针对陶瓷与金属连接时,陶瓷母材难被润湿、界面易形成多种脆性化合物、接头残余应力大等缺点,探讨了陶瓷与金属连接时遇到的共性基础问题,以常见结构陶瓷为例,介绍它们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以解决陶瓷与金属连接的实际应用问题。本书将重点介绍碳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碳化钛等陶瓷与多种常见金属(钢、钛及钛合金、铝合金、Kovar合金、纯镍、铬及镍铬合金、难熔金属铌及钽)的连接工艺,同时阐述活性钎料及复合反应中间层设计原则、陶瓷母材焊前表面改性机制、界面反应机理、接头残余应力缓解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
本书是中国一重 重型高端复杂锻件制造技术变革性创新研究团队 心血的结晶与智慧的总结。书中通过大量翔实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全面阐述了在大型锻件FGS锻造原创性技术路线指引下,在轴类件镦挤成形、各类异形锻件的模锻成形、轻量化易拆装的大型组合模具研制、锻件组织演变及可视化模拟与验证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性创新内容与工程应用成果。本书指明了大型锻件塑性成形的发展方向,对系统解决大型锻件塑性成形所存在的材料利用率低、混晶以及因拉应力导致的锻造裂纹等世界性难题,推动大型锻件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大型锻件制造行业的研发、技术、生产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铝基非晶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等优异特性,近年来已成为海洋设施表面防护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技术》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概述了铝基非晶材料及其涂层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系统介绍了三种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材料制备、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耐腐蚀和耐磨损性能,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耐腐蚀和耐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后介绍了铝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的初步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经济性。
本书为《防腐蚀工程师丛书》之一,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专家编写。本书主要介绍金属腐蚀的电化学理论,内容包括两部分。部分(第1章至第6章)紧紧抓住腐蚀金属电极的特点,在有关可逆过程电化学理论的基础上,阐明腐蚀电极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重点结合讨论了氢和氧两类去极化腐蚀、金属的钝化和常见的局部腐蚀。第二部分(第7章至第15章)介绍了金属在各种典型环境下的腐蚀、影响腐蚀的各种因素、合理的防腐设计及腐蚀控制的途径,还增加了对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工业系统中的腐蚀及其控制问题的具体剖析,以加深对腐蚀理论的理解,体验理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