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鸣、余明辉编*的《河流工程(全国水利行 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原《治河防洪工程》教材基 础上作了较大扩展,旨在介绍河流工程的规划、基本 方法和设计思路,尤其强调河流与工程的关系,教材 中 人水和谐 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内容包括:河流 工程规划、河流工程建筑物,分述各专项河流工程( 河道整治工程、河流防洪工程、河流航道工程、河流 取水工程、河流桥渡工程、河流景观工程和河流生态 工程),以及河流工程建设、河流工程管理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其中河流景观丁程和河流生态工程是** 次纳入正式教材。 本教材可作为水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供广 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以黄河上游流域的水资源梯级开发利用为工程背景,对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问题及其建模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梯级开发模式下流域的诸多生态与环境风险进行有效辨识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水质污染、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泥沙淤积、库水水温变异等常遇风险问题,研究了合理可行的建模分析方法与风险评价方法,并对相应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及其风险防范和减缓措施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与结论,可为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由胡德秀和周孝德编著。
本教材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够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作为各行各业从事水土保持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学习读本,也是高等院校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超过国土面积50%的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存在大量裸露坡面,侵蚀相当严重,这些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在修公路、铁路,采石、开矿.建水库、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形成大量裸露坡面工程创伤,针对这些裸露坡面工程创伤进行治理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裸露山体矿山为例,石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击石取火,今有石材建筑等等,这些都使人类与石材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工程相继启动,对于建筑材料特别是各种石材的旺盛需求,促使各地形成了许多裸露山体。众多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 的通知》(建标〔2008〕 105号)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原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92实施近20年的实践经验,吸收了相关行业设计规范的*成果,认真研究分析了城市防洪工程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城市防洪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设计洪水、涝水和潮水位,防洪工程总体布局,江河堤防,海堤工程,河道治理及护岸(滩)工程,治涝工程,防洪闸,山洪防治,泥石流防治,防洪工程
本书结合黄土高源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和小流域治理管理积累的经验,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内容,可供水土保持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针对嫩江流域地理环境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结合流域历史水文、水利工程、数字地形等资料,以新建站和现有报汛站实时信息为数据源编制嫩江流域各断面洪水预报方案及河系洪水连续预报方案。洪水预报方案编制采用常规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经验预报模型并行方式,同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先进的雨量查补技术、实时校正技术为辅助手段,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水利部统一的网络架构,开发集预报与调洪演算为一体的洪水预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嫩江及主要支流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松花江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洪水预测预报和调洪成果。 本书可供防汛抗旱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由谢山立等编著的《黄河下游郑州段傍河取水方法研究》分析了黄河下游郑州段(西起邙山东到中牟万滩)黄河的沉积特征及黄河水与沿岸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在区内进行了四组大型抽水试验和大量相关的调查分析工作,采用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解析法、均衡法等多种计算方法,精确评价了区域地下水资源,查清了开采条件下黄河水对沿岸地下水的补给资源量。 《黄河下游郑州段傍河取水方法研究》可供水文地质工作者、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工作者及水利工作者参考。
冯峰所著的《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首先介绍了洪水资源利用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对洪水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重点阐述了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因子的识别方法、定量评估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洪水资源的*利用量决策模型、风险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和优化配置模型;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与定量评估研究》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淮河流域有着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依靠干流加固堤防和修建大坝等工程技术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防洪问题,行蓄洪区成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淮河行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在指出一些优点同时,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管理的各种措施。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_丁农业高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但各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则触目惊心,尤其是海河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远远超过其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的投入又极为有限,于是就造成“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严重局面。 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在我国借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设项目中,我方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要求项目建设要实现三大目标,即项目区增产增收、真实节水(减少农田水分蒸发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内容。水量方面要求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农田水分蒸发量和灌溉用水量,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质方面要求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防止污染。另一个建设项
《中小型堤防工程简明技术指南》为“中小型水工程简明技术丛书”之一,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中小型堤防工程的相关知识,突出了现代堤防工程“人水和谐”时具有的环境友好、生态健康、休闲娱乐等特点。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我国中小型堤防工程的概念与分类,中小型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抢险和质量评定与验收等。 《中小型堤防工程简明技术指南》除适用于从事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可供相关领域的中职中专、大专院校师生和从事土木建筑与岩土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及科研人员参考。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以海河流域的水利管理为基本原型,对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重点战略与战略推进进。《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结合太湖流域的水利管理现实,将重点聚焦在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制定的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太湖流域水利管理未来的战略重点。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同样结合了太湖流域水利投资管理问题,研究了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建立了包括投资战略目标、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等在内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理论框架,为针对不同的流域确定具体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提供了基础。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主要从流域层面来研究水利现代化的战略问题,将流域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放在了一个独特的国
本书紧密结合实际堤防工程,分析我国堤防工程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堤防渗流控制技术发展近况;并从渗流角度分析江河大堤地层结构及颗粒组成特征,根据渗流场特性阐明危险的地层结构;利用管涌机理模型试验结果,阐明堤基渗透破坏机理及危险的地层结构和危险的渗透破坏区域;后提出渗流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堤防及土石坝渗流控制理论的研究者及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水工建筑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汇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专家、学者与管理人员探索新时期城市防洪与排水问题的论文44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地不同类型城市在防洪排水方面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对策与新进展。其内容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导向性与实用性,适合广大水利工作者及社会有关读者阅读。
本书是多年从事防洪抢险技术的抢险专家和研究人员结合抢险实践、大胆试验而取得的现代防洪抢险技术成果。全书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内容。上篇重点讲述了各级行政首长及河务部门指挥员在重大险情中如何科学指挥调度、抢险现场如何科学指挥和规范化管理。中篇重点阐述了机械化抢险技术的研发过程,详细介绍了机械化抢险的技术要点、操作规程。下篇主要讲述利用新型材料、针对不同险情研发的抢险新工艺、新技术,如土工网袋笼抢险技术、大土工包抢险技术及水中进占技术等本书编插有大量的实际作业图片,使读者有直观感,增加感性认识,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可作为防洪抢险指挥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指南,也可为从事防洪工程设计、施工等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河流概论》介绍了河流的基本概念,水系与流域、河道水流、河流泥沙、河流观测、河流演变、河道治理的基本知识,河流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治河)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河流健康生命”的新理念、新思想。 《河流概论》以河流泥沙与治河工程本科专业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脉,并适当吸纳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不仅涵盖河流泥沙动力学、河床演变学、治河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内容,也涉及水文学、水力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地貌学、自然地理学以及河流伦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 《河流概论》可作为高校各类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教材,水利高职高专类学校学生的课程学习教材,同时也可作为水利系统中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用书。此外,《河流概论》也是广大社会知识青年的科普性读物。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由郭东明、霍延照、郭清、孙玉华等所著,本书主要介绍了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干旱及干旱灾害、与干旱管理相关的国 际理念与方法、干旱的脆弱性分析与管理策略制定、干旱等级指标体系的建立、水资源模型及干旱缺水量的计算与预测、干旱管理的行动措施和触 发点、干旱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行政程序设计、干旱管理规划(预案)的编制和长期水资源管理中的干旱管理等内容。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可供从事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使用,也可供从事水利、水文、气象、农业减灾、水环境保护、 供水等行业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借鉴。
本书是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是根据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制定的防汛与抢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完成的。本书介绍了防汛与抢险知识、防汛抢险工作及应急预案、水库防汛调度、土质堤坝抢护、水工建筑物险工抢护、河工建筑物险情抢护、河道凌汛险情抢护、防汛抢险新技术简介、防汛与险情抢护实训,并列入有关防汛与抢险的法律法规。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水利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土建、市政工程等专业、中专学校相应专业的师生、水利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防汛职工、专业抢险队以及参加抗洪抢险部队指战员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