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堤防工程简明技术指南》为“中小型水工程简明技术丛书”之一,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中小型堤防工程的相关知识,突出了现代堤防工程“人水和谐”时具有的环境友好、生态健康、休闲娱乐等特点。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我国中小型堤防工程的概念与分类,中小型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抢险和质量评定与验收等。 《中小型堤防工程简明技术指南》除适用于从事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可供相关领域的中职中专、大专院校师生和从事土木建筑与岩土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及科研人员参考。
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超过国土面积50%的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存在大量裸露坡面,侵蚀相当严重,这些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在修公路、铁路,采石、开矿.建水库、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形成大量裸露坡面工程创伤,针对这些裸露坡面工程创伤进行治理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裸露山体矿山为例,石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击石取火,今有石材建筑等等,这些都使人类与石材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工程相继启动,对于建筑材料特别是各种石材的旺盛需求,促使各地形成了许多裸露山体。众多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对sL 73.7—2003《防汛抗旱用图图式》进行修订。 本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对图式内容进行了分类,包括:水系、水利工程、通信预警、山洪灾害、台风、凌汛、抢险救灾、注记,将上版已有图式条目归并到相应的类别中; ——增加山洪灾害、台风、凌汛专题防汛要素类及其所属图式条目; ——河流、运河、渠道、湖泊以及交通、行政界和自然保护区界等基础地理要素的图式执行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三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增减、补充了其他要素类的图式内容,修改了部分已有图式符号。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河流概论》介绍了河流的基本概念,水系与流域、河道水流、河流泥沙、河流观测、河流演变、河道治理的基本知识,河流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治河)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河流健康生命”的新理念、新思想。 《河流概论》以河流泥沙与治河工程本科专业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脉,并适当吸纳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不仅涵盖河流泥沙动力学、河床演变学、治河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内容,也涉及水文学、水力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地貌学、自然地理学以及河流伦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 《河流概论》可作为高校各类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教材,水利高职高专类学校学生的课程学习教材,同时也可作为水利系统中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用书。此外,《河流概论》也是广大社会知识青年的科普性读物。
《复合型橡胶玻璃钢舟在防汛中的设计与应用》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因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汛抢险应急能力建设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保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的要求,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与沈阳成禧橡胶制品厂,经过多年的调研、试验后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研制生产了三种型号的复合型橡胶玻璃钢舟,弥补了我国传统单一材料抗洪抢险用舟存在的缺陷,优化了舟体性能,属国内首创,在舷筒和玻璃钢底黏合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新
本书针对嫩江流域地理环境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结合流域历史水文、水利工程、数字地形等资料,以新建站和现有报汛站实时信息为数据源编制嫩江流域各断面洪水预报方案及河系洪水连续预报方案。洪水预报方案编制采用常规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经验预报模型并行方式,同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先进的雨量查补技术、实时校正技术为辅助手段,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水利部统一的网络架构,开发集预报与调洪演算为一体的洪水预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嫩江及主要支流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松花江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洪水预测预报和调洪成果。 本书可供防汛抗旱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_丁农业高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但各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则触目惊心,尤其是海河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远远超过其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的投入又极为有限,于是就造成“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严重局面。 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在我国借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设项目中,我方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要求项目建设要实现三大目标,即项目区增产增收、真实节水(减少农田水分蒸发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内容。水量方面要求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农田水分蒸发量和灌溉用水量,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质方面要求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防止污染。另一个建设项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以海河流域的水利管理为基本原型,对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重点战略与战略推进进。《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结合太湖流域的水利管理现实,将重点聚焦在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制定的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太湖流域水利管理未来的战略重点。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同样结合了太湖流域水利投资管理问题,研究了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建立了包括投资战略目标、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等在内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理论框架,为针对不同的流域确定具体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提供了基础。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主要从流域层面来研究水利现代化的战略问题,将流域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放在了一个独特的国
由赖佑贤、闫晓满主编的《河湖污染底泥处理技 术》主要内容是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 在河湖泥水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是污染淤泥处理处置方 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工程施工经验总结,旨在为我国 江河湖泊污染淤泥的合理有效处置提供理论、方法和 技术参考。 全书共分12章,**章概述,主要介绍河湖淤泥 现状、治理现状与原则等,第2~4章主要介绍河湖淤 泥成因、特性分析、疏浚方法、处理处置要求以及国 内外淤泥处理处置方法概述,第5章河湖淤泥理化处 理关键问题研究,第6~8章主要介绍了河湖淤泥脱水 处置技术、固化处理技术以及河湖淤泥资源化利用技 术,第9章对河湖淤泥处置进行了简单的技术经济分 析,**0章主要介绍了河湖淤泥处置工程的三个典型 案例,**1章河湖淤泥处置技术经济分析,**2章河 湖受污染底
本书结合黄土高源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和小流域治理管理积累的经验,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内容,可供水土保持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由郭东明、霍延照、郭清、孙玉华等所著,本书主要介绍了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干旱及干旱灾害、与干旱管理相关的国 际理念与方法、干旱的脆弱性分析与管理策略制定、干旱等级指标体系的建立、水资源模型及干旱缺水量的计算与预测、干旱管理的行动措施和触 发点、干旱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行政程序设计、干旱管理规划(预案)的编制和长期水资源管理中的干旱管理等内容。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可供从事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使用,也可供从事水利、水文、气象、农业减灾、水环境保护、 供水等行业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借鉴。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中国农田水利治理模式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农田水利投入难、组织难、管理难、绩效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旱涝灾害频发、重发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不仅成为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制约因素,而且正成为中国实现强国的巨大障碍之一。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原地区是中国的心腹之地,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产区。中原经济区如何打造中国强健的心脏——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水利资源支撑,不仅关系着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一书是日本多年来建设多自然型河流的经验教训积累所得。本书的作者结合日本文化的历史传统,从新的视角审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并把一种崭新的环保理念引入河流规划与建设,演化为有日本特色的人类与自然共处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 本书借鉴日本文化历史,对目前开展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再认识,并列举大量工程实例,对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思路、规划、设计及注意事项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当然,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上,还有各市地多工程学和生物学的问题尚未解决。目前,日本全国众多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也正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本书所论述的某些内容,今后也可能被重新改写,但对目前正在思考、研究和从事多自然型河流建设上发挥作用,将是我们的荣幸。
于守兵、韩玉芳所著的《丁坝-水流-河床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基于平面非结构网格和垂向σ坐标系的三维浅水紊流模型,针对三维丁坝水流模拟中的动边界、陡坡、高程间断和边壁阻力问题提出了相应处理方法;经过水槽试验资料验证,采用三维水流模型研究具有迎水边坡、背水边坡和坝头端坡的丁坝在不同淹没程度与端坡系数条件下对附近流场和单宽流量分布的影响;通过动床模型试验,研究单丁坝和丁坝群作用下的河床调整过程、潮汐往复流条件下的丁坝群作用特点以及丁坝在调整宽浅河床地形中的作用,并对潮汐河口航道整治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丁坝-水流-河床的相互作用》可作为水利专业人士和大中专院校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黄河口的治理与演变研究为主线,在系统概括总结现代黄河口及其三角洲概况,古、近代对黄河口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就现代黄河口研究及其进展、黄河口与下游河道的关系、黄河口治理措施与实践、新形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治理方略等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书中还大量列举了在以往黄河口研究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如海向来沙问题、河口基准面影响机理问题、调水调沙问题、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以及河口系统健康问题等。该书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了解黄河口的重要参考用书。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 的通知》(建标〔2008〕 105号)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原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92实施近20年的实践经验,吸收了相关行业设计规范的*成果,认真研究分析了城市防洪工程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城市防洪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设计洪水、涝水和潮水位,防洪工程总体布局,江河堤防,海堤工程,河道治理及护岸(滩)工程,治涝工程,防洪闸,山洪防治,泥石流防治,防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