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船体常用放样工具的使用、几何作图和几何体展开的方法,并按照船体放样的工艺流程,系统介绍船体理论型线放样、肋骨型线放样、结构线放样、船体纵向构件和外板展开、草图绘制、样板样箱的制作等操作方法。 本书根据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体放样实训教学大纲》编写,按照船体放样中级工应达到的技能水平组织内容。 本书适用于高职、中职和技工学校的船体放样实训教学,也可以作为在职船体放样工的培训教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船舶常规涂装,船舶特种涂装,船舶特种涂装设备,船舶特种涂装工程,船舶特种涂装工程管理,船舶特种涂装技术标准,船舶涂装管理七个项目。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路危险品运输与管理》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危险品运输法规的版本为基础,紧密结合危险品船舶安全运输的实际经验和技术,吸收了外危险品运输过程中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的相关内容,是一本集法规、运输、安全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运输工程教材。《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路危险品运输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海上危险品运输的国际、法规,危险货物的分类和标准,危险货物的包装形式和要求,托运程序及国际公约、我国的管理要求,危险货物的积载和隔离,危险货物事故的应急,散装固体危险品、散装油类物质、散装危险化学品以及散装液化气的安全运输的特殊要求等。《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路危险品运输与管理》全面阐述了水上
《底盘磨损组件检查维修》是本系列丛书的第6个学习领域,主要包括:LS6.1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过大(液压制动系统结构原理检修)、LS6.2制动效能严重不足(制动助力器结构原理检修)、LS6.3轮胎胎纹上有孔穴(悬架和减振器的结构原理检修)、LS6.4万向节通道区域内发生振动(万向节和传动轴的结构原理检修)、LS6.5上坡加速性差同时转速升高(离合器结构原理检修)共5个学习情境。本书的主要任务是用小组拼图法 单一工作站法解决底盘磨损组件的检查与维修问题,使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应变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成本控制、协调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沟通展示、团队合作、计划决策、自我管理和英语运用能力。本书定位为高职院校汽车维修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中职院校以及其他职业培训学校汽车维修相关专业用书。
本书分为九章,分别是绪论、港口行政管理、港口建设管理、港口企业经营管理、港口集装箱业务管理、港口船舶理货业务管理、港口口岸业务管理、港口设备管理、港口信息管理。其中,章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军锋研究员和宁波大红鹰经济管理学院李书彦老师合写,第二章、第三章由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陈丽芬老师编写,第四章、第九章由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赵娜老师编:写,第五章、第八章由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谭卫平老师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由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物流系于群老师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港口管理的论著,在此对本书所引用论著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部分是GB/T 24955《船舶和海上技术 艏向发送设备(THDs)》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 22090—1:2002《船舶和海上技术 艏向发送设备(THDs) 第1部分:陀螺罗经》(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22090-1:2002。 本部分相对于ISO 22090—1:2002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前言和引言部分未纳入; ——“本国际标准”一词,在本部分中改为“本部分”; ——引用标准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对应的调整; ——标识小数的“,”改为“.”; ——纳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2005年对ISO 22090—1:2002的勘误内容; ——表述方式按照GB/T 1.1—2000的规定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航海仪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2/sc 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船
GB/T 20898《浸水服》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常穿服安全要求; ——第2部分:弃船服安全要求; ——第3部分: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 20898的第1部分,等同采用ISO ISO207-1;2002《浸水服 第1部分:常穿服安全要求》(英文版)。 GB/T20898的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I5027-1;2002。 GB/T20898本部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为等效的国家标准,其被引用的部分与国际标准一至性程度是等同。
本手册是根据交通部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267—98编写而成。新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为便于对新规范中的两种设计状态、三种设计状况及其相应的作用效应组合等有关条文的理解和应用,手册选择港口工程中有代表性妁主要构件实例做了详细的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开展水上事故案例教育进船员培训课堂的通知》(海船员〔2011〕233号),为进一步加强航海类院校在校学生和船员的安全、责任和遵章守法意识,提高水上专业学生和船员业务素质,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应变能力,我们收集整理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海上交通事故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每个案例涵盖了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分析、事故教训及经验等。希望航海类院校在校学生和受训船员能从中吸取教训,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本教材包括船舶电站设备、配电设备和船舶电力拖动设备三个部分。船舶电站设备主要介绍船舶电力系统的组成、船舶发电机、主电站和应急电站;介绍船舶交流发电机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励磁自动调节原理、发电机保护的设置;介绍主电站的结构、主配电板各功能屏的一般使用要求。着重介绍应急电站的结构、应急配电板和应急电站的码头试验方法。配电设备主要介绍分配电板、充放电板、区域配电板和岸电箱。着重介绍临时应急配电系统的结构、充放电控制方式、充电装置电路、区域配电系统的结构和配电板控制电路。船舶电力拖动设备主要介绍磁力启动器、机舱泵和风机类电动机械的控制、冷藏设备、锚机。着重介绍磁力启动器的各种电路形式,机舱风、泵的典型控制电路,冷藏设备的电气控制电路,交流三速锚机的控制电路。本教材是为培训中级船舶
本标准代替GB/T 12917—1991《油污水分离装置》。 本标准与GB/T 12917—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范围由“处理油性污水的分离装置”改为“处理矿物油性污水的装置”; ——修改了引用标准; ——对试验用油的密度进行了修改,删去了分油元件部分; ——删去分油元件浸泡试验和耐久考核试验。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书以船舶除锈涂装工艺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船舶服饰与防护基本知识、船舶涂料、涂装前刚才表面处理质量及其评定、钢材表面处理、船舶二次除锈工艺、船舶涂装管理、船舶涂装安全与卫生、修船涂装工艺。 本书是船舶除锈与涂装高级工培训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人员参考。
中国航海历史的特点,早是族群迁徙,而后才发展成为航海贸易。前者盲目性很大,因系逃亡,往往不思归路,故为人所不知。后者,已发展成为定向航行,有去有回,犹如后期开辟并对世界文明产牛深远影响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的中国人在太平洋上漂航到达的地方多,这在古代世界各地是少有或者是没有过的事情……
随着世界船舶业的发展,我国造船工业也迅速发展,并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造船模式也由传统转向现代造船模式。 本书旨为培养适合现代造船模式的管理人才,面向基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管理技能进行编写,主要从造船工程管理的计划、质量、成本和安全四个方面介绍了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充分发挥管理者领导能力的技巧。
本书着重介绍了船舶检验概论、船用金属材料检验、建造检验、船舶舾装检验、系泊试验与航行试验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船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船厂技术培训教材,及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为进一步推动计量通俗化建设,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郭萍编制了这本《计量在我身边》宣传漫画,从民生、工业、能源、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选择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场景画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普及计量知识、展示计量作用。希望这本小册子作为普及计量的重要载体,能够让社会普遍了解计量、积极支持计量、广泛参与计量,促进我国计量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书主要论述了海洋工程钢结构在种种载荷(包括爆炸、火灾与碰撞)作用下的设计工况,介绍了载荷效应分析方法。针对材料与加工工艺因素,详细阐述了种类平台中钢构件的承载能力。后介绍了当前海洋工程钢结构的设计基本原理。书中还介绍了挪威、美国等海洋工程选进国家的设计方法与准则。结合我国海洋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给出了工程设计计算实例,并附有大量图表,可供读者使用、参考。 本书经审定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指导性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 本标准由交通部救捞与水下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光、董建顺、董纪平、郭力力、荆岩林、陆莲芳、杨海滨。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 5980—2000《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 本标准与GB 5980—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船舶分类和噪声级限制值”调整为“船舶分类和噪声级*限制值”(见第3章)。 ——“航行时间,h”调整为“连续航行时间T/h”(见表1)。 ——船长75 m,调整为70 m(见表1)。 ——Ⅰ类船机舱控制室由74 dB(A)调整为75 dB(A);Ⅱ类船机舱控制室由76 dB(A)调整为75 dB(A);工作由由86 dB(A)调整为85 dB(A);Ⅰ类船驾驶室由60 dB(A)调整为65 dB(A);Ⅱ类船驾驶室由64 dB(A)调整为65 dB(A);Ⅰ类船报务室由60 dB(A)调整为65 dB(A);Ⅱ类船厨房由85 dB(A)调整为80 dB(A)(见表2)。 ——增加了“船长小于25 m的高速船可参照执行。”(见表2)。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提出。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8729:1997((船舶和海上技术船用雷达反射器》(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8729:1997。 本标准相对于IS08729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前言和引言部分未纳入; ——“本国际标准”一词,在本标准中改为“本标准”; ——引用标准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对应的调整; ——标识小数的“,”改为“.”; ——表述方式按照GB/Tl.1—2000的规定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航海仪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l2/SC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