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什么?金钱、智慧,还是希望? 为何我们天生就有讲故事的冲动?艺术是我们的天性吗? 我是一个无良的女性主义者吗?女性的境遇得到改善了吗? 本世纪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一场蔓延全球的流行病、新一波女性运动的发展、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灾难和区域冲突,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见证了太多的巨变,阿特伍德的提问涉猎广泛,从科技、债务、气候危机、环保主义到如何适时地为年轻人提供建议;她也用相当的篇幅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包括《使女的故事》《证言》等畅销作品的创作谈。阿特伍德用自己永不停歇的好奇心突破一切表面的界限,展现了人类社会的诸多截面,刺破这个同质化时代设下的重重阻碍,引领读者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做出自己的思考。
上幼儿园的我,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女性主义者。 目睹被父亲遗弃的母亲在没有工作、被人 指指点点 的情况下独自抚育三个年幼的孩子,阿连德决心为母亲无法拥有的生活而战。 临近八十岁高龄的她,将毕生经历与思索抒写成册,追忆三段充满激情的婚姻,趣谈衰老的不便与新知,痛斥父权社会下的性别暴力,以此向生命中 那些可爱而伟大的女性 致敬:挑战社会规则的母亲,凝聚叛逆精神的年轻艺术家,遭受暴力却保持尊严和勇气的无名女性 是什么滋养了所有女性的灵魂?感到安全,受到重视,性别平等,掌控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樶重要的是:勇敢地爱与被爱。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 我 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 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
从19世纪40 年代的英国小说入手,雷蒙德 威廉斯展开了对英国小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那个年代是由工业革命、民主改革斗争和城镇发展带来的快速社会变革的年代,它促使当时的小说家探索新的写作形式。狄更斯的天才、勃朗特姐妹的强大创意、乔治 艾略特充满激情的想象力 所有这些都为英国小说赋予了新的力量和人性,通过哈代、威尔斯、亨利 詹姆斯、康拉德、D.H.劳伦斯等人,雷蒙德 威廉斯将英国小说的重要性引入了20世纪上半叶。
哪一面才算真正的自己? 《奥德赛》如此设问,且一个人可能有几重面貌呢? 那一年,父亲旁听我的《奥德赛》研读课,之后我们跟随奥德修斯的脚步巡游观光。 由此我明白,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 ??? ??? ??? 门德尔松81岁的数学家父亲去旁听儿子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细读关于 漂泊与回家 的12110行史诗,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 奥德赛之旅 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亲。 《奥德赛》是英雄漂泊多年,历尽千辛万苦得以归乡的故事;也是稚子长大成人,在寻父过程中逐渐了解父亲的故事。 《与父亲的奥德赛》则将《奥德赛》中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与现实的交叠中,两对父子相互映照。 时空交错的回旋里,父、子与史诗的故事缓缓展开。
《博尔赫斯谈话录》是博尔赫斯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访谈集,从1966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斯特恩的访谈开始,到1985年博尔赫斯前往瑞士前在阿根廷接受的最后一篇访谈结束,共计十六篇,时间跨度长达20年,由美国作家理查德?伯金编辑成册。在这些访谈中,博尔赫斯广征博引,纵谈文学、阅读、写作、哲学、失明、生死,从中显示出博尔赫斯不仅是一位充满质疑精神和创作热情的作家,更是一位敏锐而具有冒险精神的思想家。他坦率幽默,又不乏谦逊和自省: 我只是个文人,我利用那些题材尽可能写点东西而已。
《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是村上春树作为资深音乐发烧友,撰写的一本以古典乐为主题的随笔集,提供了一种用音乐疗愈人生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对音乐的沉迷,甚至不会成为小说家 的村上,在书中用100篇随笔,分享了自己收藏的486张古典乐唱片。通过本书,读者们可以解锁村上春树的私人歌单,跟随村上的脚步,在音乐里获得松弛感、治愈精神内耗。
在《克拉克森的世界:机器,也有灵魂》一书中,杰里米 克拉克森为我们带来了天资聪颖之人、开拓先河之人以及癫狂古怪之人的故事,他们都将灵魂注入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从布鲁内尔的 大不列颠 号到酷炫的 黑鸟 间谍飞机,再从令人扼腕叹息、却又鼓舞人心的 格拉夫齐柏林 飞艇,到汉 索罗的 千年隼 号宇宙飞船,你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们。
2013年,在咖啡爱好者的一片叹息中,开业三十八年未曾休店的 大坊咖啡店 ,因所在大楼老朽而关闭。至今,怀念之声仍不绝于耳,更增添了这间咖啡店的传奇色彩。店主大坊胜次先生自开业以来坚持手摇烘焙咖啡豆、不断测试调整风味、使用法兰绒滤布和点滴法萃取咖啡、平等待客 使这里成为小泽征尔、向田邦子、村上春树等日本文化名人与路过店铺的油漆工人皆能流连放松的自由空间。 闭店五年后,大坊胜次先生饱含着对客人们的感谢与怀念,回顾了他在咖啡店的时光,用11篇内容包罗万象又充满哲思的随笔探讨了咖啡、艺术与生活,留存下大坊咖啡店的精神,并与其做正式的告别。
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 一双能与飞鸟对视的双眼,带我们看到这个从来不只属于人类的世界。拜访擅长救助雨燕幼雏的鸟类保育者、在泰晤士河上清点天鹅、参与地外生命的探索考察 在第六次大灭绝的过程中,这个曾经想变成苍鹰、隐入自然的作者,身体力行地记录为地球多样性做出贡献的种种努力。 在《在黄昏起飞》中,海伦 麦克唐纳汇集了她受欢迎的文章,以及新的文章,主题包括对消失的乡村的怀念、养殖鸵鸟的磨难以及她自己试图入睡时的私人晚祷。在沉思囚禁和自由、移民和飞行的概念时,海伦邀请我们进入她亲密的体验: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迁徙通过光之敬意,在匈牙利观看数以万计的鹤,在萨福克的白杨林中寻找后的金莺。她以清晰的笔触写下了野
斯坦纳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藏着一条文学的暗线,所有思想论说都蕴含风格、形象、韵律和声调,伟大的哲学与文学一刻不停地互动、争竞着。 本书即斯坦纳围绕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所展开的阐述。这段复杂而迷人的关系起始于赫拉克利特的隐喻闪电,途经柏拉图与自身文学才华的对抗、笛卡尔优雅而克制的文法修养、黑格尔辩证法的舞台化身、维特根斯坦的述行教诲 一路蜿蜒曲折至海德格尔与策兰从历史迷雾中发出的最强音,并最终消弭在新千年后的噪杂中。
查尔斯 狄更斯很喜欢深红色的香叶天竺葵,温斯顿 丘吉尔的泥瓦技术娴熟,哈代是个狂热的种树者,罗尔德 达尔创作《詹姆斯与大仙桃》的灵感源自他花园里的果树,毕翠克丝 波特笔下的彼得兔、水鸭杰迈玛、小老鼠塞缪尔的活动场所就在她居住的丘顶农场 本书结合实地走访,呈现了英国20位*作家的花园生活,以及他们的写作与花园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沃尔特 司各特童话般的苏格兰城堡,到鲁伯特 布鲁克在剑桥河边的田园生活;从弗吉尼亚 伍尔夫在苏塞克斯郡的小屋,到毕翠克丝 波特在湖区的丘顶农场,每一座花园都揭示了我们所熟知的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进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作品。 对作家而言,花园是一个庇护所,一个让幻想飞翔的地方。人们在阅读达夫妮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时,恐怕不会想到作家本人就居住在一大丛猩红色的
印度三部曲 *部《幽暗国度》内容简介: 奈保尔初次踏上印度,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之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仅有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1918年,肯特带着他9岁的儿子去阿拉斯加一个小岛(狐狸岛)上的原始小屋里生活,在那里,他为自己的创作寻求时间、平静以及孤独,并通过这段生活来创造父子间的强烈纽带。肯特将这段生活称作 精神的冒险 ,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在一个 安静的世界 面对原始的生活:漫长的冬日和可怕的黑暗,水晶般的月光照在湖面上,虎鲸在水中嬉戏 肯特在日志中画了很多生动的插图,再现了那里伟大的风景,歌颂着久已为人类失去的荒野。
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的那段日子,海伦 麦克唐纳回忆: 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选择走入小时候本能迷上的苍鹰世界,因为做一个人,我就会感受心里深处那不见底的悲伤和情绪。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 她开始训练世上难驯服的禽鸟: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开人群投入荒野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 怀特重逢,追寻了与自己相同的怀特离群索居、训练苍鹰的过程。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 有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 爱 的线,永不消失
本书是海明威的次子帕特里克(与第二任妻子宝琳的第一个孩子)与海明威近三十年通信的精选集,分为 幼年时期 寄宿学校 青年时代 三部分,共131封书信。帕特里克是海明威三个儿子中唯一与父亲保持密切通信的孩子,从四岁起一直到父亲去世,无论与父亲的物理距离是远是近,帕特里克始终有父爱书信陪伴,借此彼此充当一个特殊家庭的亲情粘合剂。这些通信充满了对自然馈赠、岁时景貌的观察与热爱,也有对家长里短、亲情哀怨的衷肠互诉,通过对狩猎、垂钓这些无限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学校教育、择业、婚恋等父子两代共同话题的交流,他们探寻生活之美、笑看世人痴愚,也求解人生之惑。相较于卡洛斯?贝克所编《海明威书信集》的洋洋大观浩瀚多彩,本书聚焦于浩如烟海的海氏书信中那一抹别样的柔情与温暖,将原本混杂于汪洋信海中的亲子家书
本回忆录是伊朗最高国家领导人哈梅内伊对自己40岁之前人生的回顾,内容主要包括其家庭身世、成年之前的学业及兴趣爱好、伊斯兰革命运动中的思想变化及部分行动等。其中,狱中和流放期间的生活及遭遇是重点。需要说明的是,此回忆录并非他当时的全部经历。回忆录的最初形式是哈梅内伊在会议上的讲话录音,时间跨度从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初至2006年之前,讲话时使用的是阿拉伯语。穆罕默德 阿里 奥扎尔沙布对录音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并编辑成册,而且得到了回忆者的认可。该书于2019年2月在黎巴嫩的贝鲁特出版。之后,穆罕默德 侯赛因 巴特曼 格里奇将其译成波斯语,由隶属于伊斯兰革命文化研究所的伊斯兰革命出版社于2019年上半年在德黑兰出版。此中文版译自其波斯文版第六版。
瑞克 布拉格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亚拉巴马州,这里属于美国深南部,是传统南方文化的核心区域。历经种种生活的磨难后,瑞克终于跻身《纽约时报》记者的行列。新闻生涯培育了他独特的敏感眼光,在《悲歌长啸》中,他带领读者沿着他本人成长的线索,深情回忆了他母亲的一生。这位普通而又坚强的贫穷女性终年辛苦劳作,以超常的坚忍独自将三个儿子抚养长大。 超出家族史的层面,布拉格还在本书中记录了美国深南部四十余年社会面貌的变迁 从棉花地到大都会,从迈阿密黑人运动到美军人驻扎海地。在他力求克制的笔下,没有大历史的芜杂,没有大人物的荣耀,唯有普通民众的欢笑与眼泪、卑微与梦想,却也让读者亲历了一个个平凡而震撼人心的瞬间。 本书是《纽约时报》一九九七年年度 值得瞩目的书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
本书讲述了一段无法实现的爱情:英格伯格 巴赫曼和保罗 策兰是战后德国具影响力的两位诗人,他们识于微时,秘密相恋,以诗竞赛,彼此需要,却无法生活在一起 两人身世背景差别太大,相互施加的伤害也太深。尽管相恋不久旋即分离,但这段关系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彼此的创作,他们从未真正离开过对方。 多次获奖的文学评论家赫尔穆特 伯蒂格引用大量档案和书信材料,结合对两位诗人作品和心理的深刻分析,首次以完整的时间顺序回溯了这个直到策兰去世后仍然尘封的爱情故事。书中附有多幅珍贵照片。
《徒然草》与《枕草子》《方丈记》被称为 日本三大随笔 。书名依日文原意为 无聊赖 ,也可译为 排忧遣闷录 。全书共243段,每一段都可以说是发于其不得不发,止于其不得不止。 吉田兼好在本书中,无论是记载典章制度、逸闻趣事、自然与人事的知识,还是对人的世俗心理的描述与分析,都表现了他对人生的各种表现和周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积极、风趣的态度。作者的冷静与洒脱、淡而不俗的诙谐与机智具有高度的日本特色。他的文笔超妙而不空疏,风趣而不油滑,把纤丽绵密的日本古文同刚劲简洁的古汉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日本文学史上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本书系美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儿童文学作家E B 怀特一生的书信选集。《夏洛的网》、《这就是纽约》、《重游缅湖》,获各方好评。此书信集主要收入作者在《纽约客》杂志工作期间、他与妻子凯瑟琳恋爱时期,以及他在创作重头书《夏洛的网》、《文体的要素》等时期与美国文学界人士、学者、编辑及自己妻子的往来信件,在近代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书信不仅对研究作者本人和诸如《纽约客》杂志,以及美国文化界的历史具有较高价值,而且其文笔优美、幽默动人,一封封信本身就是一篇篇精彩的随笔。
漫游女子(fl neuse),法语名词 漫游者 (fl neur)的阴性形式,指漫游的女人,闲逛的观察者,常在城市中见到。或许 漫游者 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拱廊、大街、波德莱尔和波西米亚;专家们却判定 漫游女子 这个词不存在、认为女性无法与男性一样在大都市中自由行走,大多数法语词典中甚至没有这个单词。然而,女性始终在城市中宣告着她的独立。 本书作者劳伦 埃尔金认为:漫游女子是 坚定又机敏的独立个体,敏锐地应和着城市的创造潜力,以及一次美妙漫游释放出来的可能性 。跟随着作家乔治 桑、弗吉尼亚 伍尔夫、琼 里斯、导演阿涅斯 瓦尔达、摄影师索菲 卡尔、记者玛莎 盖尔霍恩等漫游女子在大都市里的生活、创作痕迹,埃尔金带领我们踏上一段跨国旅行:从她本人出生、长大的纽约,到生活过的巴黎、威尼斯东京和伦敦,埃尔金将历史上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