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艺术为重点,通过探索人文学科,培养和陶冶人文精神。 考察人文学科与人们所注重的价值、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分别讲解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等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结构框架,让读者有机会通过深入研究每一种主要的艺术媒介,来理解艺术与人类价值的关系。书中另有感知要领、概念要领、体验和关注四大板块,以增强读者对艺术类型和类型内代表作品的理解。 一系列生动而完整的插图,以及针对关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和价值问题的详细讨论与互动,促进读者对人文知识的领会与掌握。作者对代表性艺术作品触类旁通的批评和分析,帮助读者综合理解艺术的复杂性及其与多种价值的相互作用。开放式的提问启发读者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断向艺术的本质靠近,从而提升自身的
没有艺术,文明近乎苍白。 范景中 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一部全新增订版,文字和图片均有大幅度调整,几乎重新编写。本书从史前艺术的起源讲起,贯穿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艺术
当全球艺术史遇上东方历史文化 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方法,更丰富的议题! 从古代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 囊括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领域 25位全球一线学者共读中国艺术!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 布莱克维尔艺术史指南系列 中国卷,重磅汇集25位艺术史领域全球一线学者,由包华石、蒋人和主编,巫鸿、白谦慎、杨晓能、伊沛霞、杰西卡 罗森、文以诚、卜寿珊 在此书中各以一章篇幅,梳理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思考。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 明暗法 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尼采说: 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
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会成为艺术,而商场里的不行? 为什么康定斯基看似涂鸦的画会成为艺术杰作,而你的不行? 为什么印象派在刚诞生的时候不被看好,而现在却变得很行? 其实,我们所知晓的现代艺术已沿着 反叛 的道路走了一个半世纪:叛逆的苗头始于印象派,借助后印象派的画笔逐渐成长,在野兽派的色彩里发扬,在毕加索拆解的画面中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脱离具体形态的抽象艺术,脱离物质形态的观念艺术 现代艺术就像个游戏,想玩转它,你所需要掌握的只是它的游戏规则。 《现代艺术150年》就是这样一本 破解现代艺术规则 之书,它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从19世纪印象派到21世纪当代艺术的150年发展历程,梳理27个艺术流派,覆盖100余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威尔 贡培兹以艺术评论家的专业视角,结合历史背景、艺术
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领域全面卷入全球化进程,水墨的当代表达无疑也要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语境。不管是新文人画的世纪回眸,还是实验水墨从媒介实验到文化定位的转向,抑或是新媒材水墨与新水墨着眼于中国文化更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们发现一个暗含在当代逻辑中的基本常识:中国当代水墨的书写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部分。作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连接的一个物理的和精神的名词, 水墨 在1978年后,面对古今中外多种文明资源的任意采用,在艺术自在的状态下,脱离了工具教化主义的中国水墨,在四十多年的历史演绎中基本上了成了一条由 笔墨论 媒介论 和 观念论 组成的当代逻辑。 《中国当代水墨史 1978 2020》立足于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水墨的总体历史线索,将艺术家的具体工作及其成果放在特殊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纪录片《寻色中国》色彩顾问郭浩全新力作★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是由首屈一指的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的经典作品《时尚之书》的全新修订版,沿袭畅销 20 年的经典版本的风格,跨越两个世纪,遴选奥黛丽 赫本、碧姬 芭铎、卡尔文 克莱因、香奈儿、圣罗朗、阿玛尼、理查德 埃夫登等 570 多个时尚大咖、设计巨匠、摄影师、时尚品牌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详实讲述潮流的兴起和时尚的变迁。书后附有更新版大事年表和清晰的交叉参照系统,为读者带来欲望都市、穿普拉达的恶魔、嘎嘎小姐、Mana等时尚界的新名字,以富于灵感与魅力的图文展现了 200 年来人类追求优雅与美丽的恢弘画卷,对时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错过的 时尚经典 。
用一条30000年时间线完整厘清人类辉煌的艺术创造历程,属于每个人的艺术课。 由牛津大学艺术家担纲主编,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麦吉尔大学等机构和学府的精英学者和艺术家联合打造,他们以专业眼光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400多幅杰作,既有璀璨的艺术明星 乔托、波提切利、达 芬奇、拉斐尔、丢勒、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莫奈、马奈、凡 高、高更、杰克逊 波洛克、马蒂斯、达利、毕加索、安迪 沃霍尔、草间弥生......也有各时代隐匿于光环下却意义重大的作品 北非描述一万年前人类生活的洞穴画、庞贝古城幸存的肖像画、精美的福音书插画..... 编排方式独具一格,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大量精致的插图、词典式的精辟讲解带领读者巡览各时期艺术珍宝,同时梳理各流派和门类的发展历程,艺术的丰饶和流变尽收眼底。同
中世纪手抄本是西方文明最辉煌的成就之一。柔软而坚韧的羊皮纸、黄金珠宝镶嵌的璀璨封面、泥金彩绘的首字母、优美流畅的字体书法、精致迷人的细密画,这些独特而奢华的元素使得书籍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谁书写了泥金手抄本?它们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手抄本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谁曾经阅读过它们?它们的用途是什么?跟随克里斯托弗 德 哈梅尔的生动描绘和专业解读,泥金手抄本跨越一千年的故事将一一展开。透过手抄本的发展历程,可以窥见知识迁移和阅读需求所带来的欧洲中世纪书籍变迁。这本书丰富的插图和详尽的馆藏信息不仅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中世纪书籍绘画、制作、装订及出版的古朴风貌,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份按图索骥式的手抄本观赏指南。这是一部集艺术史、书籍史和文物鉴赏于一体的著作,严谨而极富趣味。无论你是艺术院校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宗教美术史》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聚焦中国宗教美术通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整合视角,贯通史前岩画至明清民间信仰的万年时空,构建了覆盖18章、60万字、600余幅图的宏大叙事体系。 该著在充分占有文献、考古材料及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聚焦中国宗教美术演变过程中各个门类的时空样态,以中国本源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互动为线索,以宗教义理与美术形态的相互交织为脉络,对中国宗教美术主题特征的变迁、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样式与审美趣味的嬗变,以及中国各类宗教美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语境、地域特色、艺术表现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作了系统梳理和全新解读。全书以扎实的学术内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中国宗教美术的独特魅力,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这本《中国传统色:国民版色卡》,以色谱的形式来展现传统色的色彩作品,相较 中国传统色 系列前作来说,由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本书色名的范围增加了,文字会简练一些,信息会透彻一些。如果大众普遍接受,它就有可能成为进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传统色再造样本,是之谓国民版的初衷。 本书共包含365种中国传统色,按赤、紫、蓝、黄、绿、褐、黑、白的顺序编号排列,每一种颜色都标有色谱序号、色名、色值和色相,以及与颜色相关的诗文或考据。 中国传统色的再现,始于色谱的挖掘、整理、校对,但却不止于此。色谱背后,与色彩相关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这才是中国传统色的精髓,这才是复兴中国传统色的努力方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最权威的鉴赏家伯纳德 贝伦森的代表著作,全书共分四册:《威尼斯画家》1894年首次出版发行,随后《佛罗伦萨画家》(1896)、《意大利中部画家》(1897)和《意大利北部画家》(1907)相继问世。这四本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被专家们亲切地称为 四福音书 ,1930年,牛津大学的克拉伦登出版社首次把这四册书汇编成完整的一部出版,取名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不久便成为20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史的权威著作,被哈佛大学列为艺术通识课程,也是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必藏书目。 在这部著作中,贝伦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诸多重要美学概念和方法,例如 触觉值 触觉想象力 空间构图 等一系列美学概念,大大丰富了美学语言,成为人们理解和鉴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 2025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世界艺术史,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史表达模式。本书对艺术史的阐述建立在人类大脑结构和视知觉之上,通过躯体体验,让 触觉 回归到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 中。在真实存在中,人是通过躯体去感知、体验周围空间。艺术家创作时,既是对这些有限条件的顺应,也是对它们的挑战。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一切人类创造物,不仅是 视 觉艺术 ,还是 空间艺术 ,它们深受当时的环境所影响。本书从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领域遴选最经典的作品,读者可以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大师风格迥异的代表作。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教授,深度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与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家合作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展览,并撰写大量文章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潮流走向,以及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这些文章对于理解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5年的亲自选编、打磨,首次汇集呈现。 50年光阴,世界大变。不变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世界性的语言,以常人难以料及的胆识,暴露自身的纠结和尴尬,敢于直面真实的生活。文集以 潮流 艺术家 展览 为主题,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探索经验。 以点窥面,《关键在于实验》创造 重访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我们 过去 的共同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 的成果之一。全书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对佛教艺术遗产进行总论与专论相结合的研究。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访了东起台湾广东、西迄西藏阿里、北达内蒙古新疆、南至云南四川的许多佛教艺术圣地,到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考察佛教艺术留下的印迹,拜访求教于各方高僧大德、扫地小僧、佛学学者和平头百姓,对佛教艺术经典在不同情境里如何被佛教 局内人 阐释,佛教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存在状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书中有大量田野调查的记录和作者实地走访时拍摄的精美图片,图片全彩呈现,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浮光掠影》共收录美国文学大师约翰 厄普代克的23篇艺术随笔,品评对象从印象派的莫奈到萨金特,从现代派的安德鲁 韦思到德加,甚至还驻足品评一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纽约客》杰出漫画家拉尔夫 巴顿、法国雕塑家让 伊普斯特吉等人的作品。 厄普代克睿智幽默、深刻独到的评论,配以190余幅精美图片,完美展示了其在探讨传统和现代艺术方面,将散文、视觉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融为一体的最兼收并蓄、最具趣味性、最具启发性的一面。本书还收录多幅厄普代克本人创作的线描画,向世人展示了这位文学大师不为人知的杰出艺术天赋。
本书是厄普代克著名的三部艺术随笔集(《浮光掠影》《目不转睛》《入木三分》)中的一部,首次出版于2012年,共收录15篇艺术评论随笔。作者通过1990年代以来二十余年的观展经历,引领读者无限走近艺术大师的作品,从 美国视角 对近两百年来西方大师级艺术作品进行全面评述,从古典到现代,从印象派到波普文化,赏析了包括莫奈、德加、米罗、维亚尔、贝克曼、马格里特、利希滕斯坦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单独辟一篇评述收藏大家克拉克兄弟,阐述了艺术与人文的特殊关系,即艺术作为文明生活的附属品如何成为一种精神赌博或是未来的投资。 作为一位人类灵魂的文学画师,厄普代克试图用自己的哲学理念和审美作为艺术的解锁密码,去召唤潜藏在画作中的一个暗示、一首诗,甚至一个魔鬼;将视觉拥抱延伸到精神思考,实现了从 入目 (look)到
本书研究的是14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期间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视觉与物质文化,集中探讨了低地国家、法兰西、英格兰和德意志等地区的艺术创作。艺术史学家斯蒂芬妮 波拉斯清晰地讲述了这一时期的北方艺术家和赞助人群体如何回应他们身处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剧烈变革的时代。除了扬 凡 艾克、老彼得 勃鲁盖尔等艺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作者还讨论了雕塑、建筑、版画、金属工艺品、刺绣、挂毯和盔甲等艺术类别。
《不确定的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数字时代及 大数据 有关的各种关键词。这本书由导言和61篇长文词条组成,它通过提供来自多个学科的学者、活动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跨学科对话,超越了单纯的词汇表的作用。书中的文章来自范围广泛的学科方法,包括哲学、文化理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地理学、设计和信息研究。一些章节引入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涉及的概念从 滥用 无人机 数据库 ,到 可视化 和 脆弱性 ,它们不仅挑战了 预测 与 客观性 等常见术语的传统用法,还引入了 过度拟合 和 复制规范 等不太为人熟悉的术语。撰稿人的专业范围极广,涉及诸多研究前沿领域的专业学者。 不确定性 是档案实践的固有的属性,作为知识场域的档案充满了未知数、错误与漏洞,这些也存在于大数据体系中,甚至可能被放大。本书通过将档案研究中的经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与科学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就像两条平行线,无法有交集。然而综观历史,艺术家与科学家其实一直在彼此启发、相互借鉴,甚至密切合作。 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透纳的绘画?歌德、济慈、雪莱等文学家分别如何看待科技进步?爱因斯坦怎样启发了观念艺术家?为什么说晶体学家欠壁纸设计师的钱?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时代,艺术家如何保持创新? 20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应启蒙运动以来艺术与科学发展的20个重要节点。艺术创新与科技发明之间的奇妙交集,揭示了人类创作灵感的多样性,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察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赞助人与画家: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研究》是西方艺术史中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以艺术赞助体系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艺术史家哈斯克尔将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传统艺术史研究中,以一种有趣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17 18世纪意大利丰富而迷人的文化艺术成就。
《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是作者二十余年沉浸于现代艺术具身经验的结晶,也是对现代艺术的社会和视觉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果。它以六个公共讲座为基础,将马奈研究的海量文献 与个人洞见融会贯通,既具有公共讲座的明晰性和可读性,也不乏学术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始于《在花园温室里》的多重解读,终于《春》的图像学诠释,本书以综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跨学 科视野,将中文领域欧洲现代艺术研究的现状,从通史和导读提升至专题研究的水平。 书中配有精美的彩图百余幅,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内容,也可以帮助读者愉快地欣赏马奈的作品,犹如置身于美术馆之中。
为什么小麦、玫瑰、葡萄在西方绘画作品中无处不在?为什么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虞美人娇媚柔弱又染着诗意的忧伤,而在其他国家,这种花却让人联想到战争与死亡?是什么促使艺术家开始描绘风景或者一束花?自然赋予了画家怎样的灵感?艺术家想通过植物寻求什么? 蔬菜,水果,鲜花,树木 本书以两百余幅西方名画为中心,带我们去探索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史,为我们疏理艺术家的趣味史和认识自然、摹真自然,以及借由自然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史。绘画中的自然不仅讲述着人类自身的故事,也描摹着人类的认识自然之旅,是人类与自然深层次关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