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包括岭南名家文萃、岭南印学研究、佳作欣赏、文房雅玩、社史钩沉、艺丛论谈、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
本书的核心内容以 中国当代艺术40年 为重点,从艺术家、艺术市场、美术馆机构、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史家等视角切入,对过去的四十年进行充分回顾与总结。同时对当下的热点现象、艺术家个案等展开讨论。
关于园林绘画,此前只有寥寥几本,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园林名画特展图录》、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发行量小,不易寻得,影响有限。而且主要是图录,无论对绘画,还是对园林的阐释都远远不够,更遑论对绘画与园林关系的讨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黄永年先生的篆刻看当代学人印、20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及其现象、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选萃、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学员作品选、传承印学贡献印坛等。
2015 年第 11 期 总第十一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纪念唐云诞辰105周年、秋季雅集、学术研究、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信息。
2015 年第 08 期 总第八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张宗祥研究、展研纪要、学术研究、旧事拾遗、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名家馆寻访。
2015 年第 12 期总第十二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陆维钊研究、秋季雅集、学术研究、西泠掇英、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信息。
2015 年第 04 期 总第四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 . 黄宾虹研究、春季雅集、西泠掇英、社史钩沉、艺丛论谈、艺丛信息。
????《中国音乐美学对西方的影响》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音乐美学思想入手,分析中国与西方音乐作品的不同特点,以及欣赏者欣赏作品时的不同“抓手”。在中国与西方的音乐产生交流之后,中国音乐的元素、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与西方音乐进行了双赢的互补,经西方音乐对中国元素的选择性的吸收和本土化的转换以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成了西方音乐中的一个特点。由于华裔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巨大比重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中中国元素的特点也不断增强,成为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6 年第 5 期 总第十七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赵叔孺研究、社史钩沉、学术研究、特别报道、艺丛信息。
艺术博览会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它既是一种产业形态也是一种市场形态:即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一种将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如今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市场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规范与完善市场机制与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属性,艺术博览会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艺术的社会推广与普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本书以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为视域与切入点,通过对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生态与发展的全面考察与系统研究,针对该业态的主要矛盾与核心问题,结合国际规范与成熟的艺术展会模式,为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建构提出现实策略。
2015年1月,由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办、主管的《西泠艺丛》期刊正式创刊,将以月刊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期主要内容包括社长研究、秋季雅集、学术研究、西泠掇英、社史钩沉等。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
  新媒体艺术包括录像艺术、数字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电子音乐艺术、互动装置、景观艺术、多媒体跨媒介艺术、赛博空间表演艺术等以新媒体为传播介质和载体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展为快速、引领风气之先的艺术形态,也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甚至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媒体艺术简史》以不同门类新媒体艺术为纬, 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经, 系统梳理中国新媒体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梳理中国新媒体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总体走向,探索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规律。
本书系统探索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结构、基本内涵、历史流变以及现代转化。论题涵盖礼乐教化、儒释道审美境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社会背景、现代转化的主要途径和跨文化转化的趋势,辅之以学术历史的经典案例,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人文价值和现代命运。本书的特点是高屋建瓴而又根基扎实,宏观思辨与微观个案紧密结合,个别论题的辩证与系统理论建构相得益彰,是从事美学、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与修习经典的理想读物。
内容包括专题.周昌谷研究、西泠掇英、学术研究、新书介绍、艺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