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尼罗河流域说到两河流域,从腓尼基和塞利努斯说到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就像作者在本书前言所说的那样,她并不尝试提供一本希腊艺术史的入门手册,甚至也不是要介绍其发展梗概,而只是要形成一个思想,要解答两个问题,即为什么埃及、亚述和腓尼基都已经消亡,而希腊却能永葆青春,鲜活依旧?通过对希腊艺术的思考,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官的印象,还有一种恒久的满足感,以及在道德和心智上继续成长的冲动,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可以从希腊艺术的某种特殊品质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一品质可以适应各个时代的意识,其中并不包含可能造成其死亡的种子,这一品质就是某种广博和普适性,个体的民族可以消亡,但是这种品质永存不朽。作者称这一品质为 理想主义 (Ideality),这也是这本小书所要阐述的*对象。*早写作的是关于菲狄亚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 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 投影 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 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 ,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 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 。 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 开篇,作者怀揣对艺术的爱与感恩,娓娓道来这座城池给予艺术家的无尽灵感。 之后,作者走进卢浮宫博物馆,以专业的学术知识做基础,揭开了*独特的作品的神秘面纱,并捕捉到藏在画框之后的无数秘密。 *后,作者走出博物馆,回到巴黎的街头,继续寻找艺术的踪迹,带着读者感受这座宏伟帝都的往日恢弘。 全书以生动的笔调、严谨的学术和文人的谦卑构架出一幅巴黎与卢浮宫的流转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