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艺东方》围绕东方艺术进行叙述,分为三个部分 远古的绝响 古代的辉煌 近世的繁华 ,以时间和国别为经纬,结合大量的作品图片,对中国、印度、日本、柬埔寨等国重要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形式风格、艺术内容以及历史地位进行解读,进而探讨东方艺术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高潮迭起的演进历程。这既是一场领略传统东方文化璀璨光芒的艺术之旅,也是一场跨越千年、辗转多地的文明对话。
本书从尼罗河流域说到两河流域,从腓尼基和塞利努斯说到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就像作者在本书前言所说的那样,她并不尝试提供一本希腊艺术史的入门手册,甚至也不是要介绍其发展梗概,而只是要形成一个思想,要解答两个问题,即为什么埃及、亚述和腓尼基都已经消亡,而希腊却能永葆青春,鲜活依旧?通过对希腊艺术的思考,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官的印象,还有一种恒久的满足感,以及在道德和心智上继续成长的冲动,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可以从希腊艺术的某种特殊品质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一品质可以适应各个时代的意识,其中并不包含可能造成其死亡的种子,这一品质就是某种广博和普适性,个体的民族可以消亡,但是这种品质永存不朽。作者称这一品质为 理想主义 (Ideality),这也是这本小书所要阐述的*对象。*早写作的是关于菲狄亚
阿尔珀斯在书中对荷兰绘画的描绘性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荷兰艺术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前者主要是对一种 文本文化 的表达,理论家们教育我们去 读解 绘画,如此才能引出并阐释作品的多层次意义;相较而言,后者产生于一种真正的视觉文化,新知识以视觉的方式记录下来,绘画与地图都属于独特的荷兰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者的关注点不在传统的、意大利式的故事 叙述 ,而在图像对可视世界的 描绘 ,她将艺术史的研究重点从深藏于图像背后的意义转移到图像表面上来,从而向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研究发起了挑战。
本书从艺术文化史的路径,通过考察艺术作坊的运作和经营、艺术品的用途和功能、艺术生产中艺术家与资助人的合作和谈判、人文主义艺术理论与艺术家观念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艺术家教育的变革,揭示了促进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和艺术家诞生的社会文化机制。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 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 投影 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 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 ,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 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 。 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 开篇,作者怀揣对艺术的爱与感恩,娓娓道来这座城池给予艺术家的无尽灵感。 之后,作者走进卢浮宫博物馆,以专业的学术知识做基础,揭开了*独特的作品的神秘面纱,并捕捉到藏在画框之后的无数秘密。 *后,作者走出博物馆,回到巴黎的街头,继续寻找艺术的踪迹,带着读者感受这座宏伟帝都的往日恢弘。 全书以生动的笔调、严谨的学术和文人的谦卑构架出一幅巴黎与卢浮宫的流转画卷。
本文集收录了由青岛德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第三届青岛德华论坛上的报告。第二届德华论坛于2017年9月在山东科技大学举办,主题为 青岛德式建筑 。第三届论坛于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主题为 德国当代艺术 。 第二届论坛的报告人有德累斯顿建筑文化协会主席Sebastian Storz博士、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同济大学万书元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山东科技大学许剑峰教授。文章涉及青岛的德国总督官邸、青岛德租时期的华人社区、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城市建设模式等内容。 第三届论坛的报告人包括德国康斯坦茨大学Felix Th rlemann教授、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Gerd Blum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大学张锜玮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夏开丰博士、上海大学韩子仲博士。文章涉及对德国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品的传统媒介和样式被大大解放,一切对创造的观点都在逐渐改变。如今,中国艺术也正在融入这一变化之中,了解之前西方发生了什么,对当下的读者会有所借鉴。美国重要的当代艺术杂志ARTFORUM创刊50年之际,杂志的主编与其他高级编辑们一起讨论了杂志*有历史性的31篇文章,编选成这本能够体现美国当代艺术评论历程的文集,其中60年代12篇,70年代8篇,90年代以后5篇,侧重有历史价值而难得介绍的老文章,同时亦体现出艺术史的变迁。这些文章都是伴随着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和评判,已经成为美国、欧洲美术史论阅读的基本文献。学生、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人员、建筑师、设计师 在其中都能找到许多关键思路和熟悉词汇的源头。
《近现代书画名家价值考成》编著者于建华。近代书画家人数众多,作者浩如烟海,在书画投资热中,许多人尚在探索,或不了解不敢下手,于建华在这一领域研究多年,颇有心得,对这一价格洼地的精品认真筛选出一百家精品,对投资价值进行考成,并配以原作插图,一文一图,具有实用、收藏的功效。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 原始的 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韦尔乔西方艺术系列绘本套装6册》包括:《大象有形》+《大师之魂》+《雨中花园》+《彷徨之旅》+《呐喊之声》+《弦中倒影》。这是一套以图形和线条勾勒的艺术史。西方近代光辉灿烂的艺术史中,曾有无数名闻遐迩的天才艺术家,本书遴选出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由画者韦尔乔以钢笔线条,诠释作者王玉北浓缩后的大师生平和艺术世界。从莫奈、雪莱到帕格尼尼,从普希金、舒伯特到鲁本斯,作者摘取了艺术*闪亮的明珠,用飘逸洒脱、充满灵感的笔触,让我们领略到文字、音符和色彩中跃动的丰富心灵,深深感受到艺术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所谓的《东洋的理想》既是一部“东洋美术史”“东亚文明史”,又是一部“日本美术形成史”。书中向西方文明世界叙说“亚洲美术”的历史与未来中,不管印度还是中国,都只不过是亚洲文明的起点,而终点却是进入近代 的日本。这也就是以其“天真浪漫”设想出的亚洲一体的图景。全书十五章,除了论述中国的两章和印度的一章以外,其余十二章都是按照日本史的划分来叙述的。以日本的编年史方式和时代划分编整,冈仓毫不客气地亲自界定了“东洋理想之范围”,并向西方世界宣布:恰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现古希腊艺术的真谛,西洋文明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一样,正是日本 早发现了中国与印度古代艺术的价值,继承了亚洲艺术的精华,所以日本要重新构建一部亚洲史,掀起亚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实现东洋的理想。
通过这场雷诺阿的作品展,读者可以欣赏到这位印象派代表人物的60余幅画作。无忧无虑与轻松愉悦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曾说过: 绘画应该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快乐的和漂亮的东西。 我们会记住雷诺阿笔下的裸体和无数的肖像画,尤其是那些描绘女人和小女孩的肖像,例如:《玩游戏的克劳德 雷诺阿》或《坐着的若尔热特 夏尔潘蒂埃小姐》。 这本《安格尔:纯粹的线条》是纸上美术馆系列图书之一,本书通过展示安格尔的约60幅绘画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这位新古典主义领袖人物的艺术魅力。安格尔师从雅克 路易 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绘画大师。他用精准的构图和灵巧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风景画、历史画和肖像画,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图景。他笔下的裸体画像尤为著名,如《大宫女》和《瓦平松的浴女》。 本书是 纸上美术馆 系列图书
卢浮宫是一座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藏品超过3.5万件,绘画超过7500幅,规模之大无与伦比的艺术殿堂。当你次来到卢浮宫,要怎样才能领略她的美妙?浩如烟海的艺术瑰宝,哪些不容错过?本书《初见卢浮宫》是一本极佳的导览手册,让你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参观,也能不留遗憾。艺术史作家中野京子,以学者之心、匠人之笔,严选出17幅不容错过的卢浮宫馆藏名画珍品,并详细标注参观地图,带你领略卢浮宫馆藏画作的艺术魅力,让你真正不虚此行。 全书共17章,在每一章节中,除了将精心选择的一幅卢浮宫馆藏画作详加解读之外,作者还会将画作延伸到相关作品的比较、画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将画布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艺术史的精彩旅程。 大量高清珍藏名画图片,详细地图导览,仿佛置身于卢浮宫,与中野京子一起,与
本书首先概述了古希腊时期的图像作品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接着以时间为框架,分古风,古典和希腊化三个时期讲解了古希腊的图像艺术,古希腊人在这些图像艺术中使神、英雄、古今的伟大人物、公共和私人的场景化作可见的形象。作者以简明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过雕塑、浮雕、绘画和画瓶等图像世界,展示它们在希腊社会的政治、私人和宗教生活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苏亚人的“歌唱”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歌唱,因为在苏亚人语言中没有相等于我们的音乐和歌唱这样的词汇。所以苏亚人并不认为他们是在歌唱或从事音乐活动。那么,在我们听来他们的确是在歌唱的“歌唱”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也就是说,这种“歌唱”对他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苏亚人的“歌唱”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内在的,另一是外部的。内在的意义体现在“歌唱”对血缘、家庭的维系,对生产、生活、生存的作用,对视觉形象的表达,对宗教膜拜的渲染。在这个意义上,“歌唱”不是音乐活动而是语言传达,“歌唱”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对音程、音阶、音值、音节、音色、音响的规范在这里是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歌唱”,因为这是苏亚人的生命和生活。苏亚人“歌唱”的外部意义是象征性的
《大师的手稿(乔治·修拉)》研究西方近代画家乔治·修拉的手稿。 乔治·修拉生于巴黎。修拉深信艺术来源于科学认识的领域,而且他又实际贯彻了这种信念,所以无论是素描手稿还是油画草图都是画家长期酝酿的结果,可以看作 是修拉创作的组成部分。这种理性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近乎科学研究式的严谨的艺术精神,使他成为20世纪一切抽象绘画的先驱者。他将科学分析引入绘画的理念与 塞尚的实验艺术一同影响着后来的主体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本书由窦婧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