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近千首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题画诗。为查阅的方便,作者按题材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分别是:四季(春、夏、秋、冬),四象(阴、晴、夜、雨),四景(烟、云、雾、霭),四水(江、湖、溪、瀑),五胜(杭州、越州、苏州、齐州、桂州),五绝(长江、黄河、桃源、潇湘、太湖),山岳(山、岳、丘壑),综合和画题十个章节。给学习山水画的读者提供了作画题跋的可靠资料,也为绘画者提供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思路。请读者在阅读时提出宝贵意见。
南京博物院院藏书画中,明清山水极为丰富,可以说各家各派、名家名作,乃至画家虽不太知名,而作为流派性反中央委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作品皆应有尽有。本册〈清代山水画集〉是〈明代山水画集〉的姐妹篇,规模比〈明代山水画集〉更大,作品更为可观。其中“四王”一系的作品具有十分典型的价值。如王鉴〈仿古山水屏〉十幅,规模巨大,笔法严谨,秀润非凡。王翚《溪册霁雪图卷》、《仿惠崇早春图卷》,吴成《仿古山水册》十幅、王原祁《九日适成图卷》等筀产,都令人百看不厌。“四僧”一系的作品更有许多绝世精品。
《李可染的世界 山水篇 江山无尽》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李可染先生的绘画作品集,本书是既《李可染的世界·写生篇·千难一易》后的第二本绘画集,以山水画为主。本书中收录了画家150多幅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画家早期的临摹、中期的写生、晚期的风格演变作品构成,系统而完整的展现了李可染先生的绘画历程。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早期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中期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的山水画还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经典风范(山水篇)(精)》收录包辰初、于志学、崔振宽、曾晓浒、宋雨桂、萧平、赵振川、龙瑞、张复兴、陈玉圃、朱道平、范扬、张志民、白云乡、林容生、陈平、何加林、张捷等当代绘画大师的作品。本书由天津大藏天承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
现代史上的中国花鸟画,已不是古代昼史上狭义的一门,而包括了花卉、翎毛、畜兽、草虫、蔬菜、龙鱼和“四君子”画等以动、植物形象及其相关物为题材的各种作品,成为与人物、山水相并列的三大画科之一。它在20世纪,一方面受到18世纪、19世纪画风的直接启示,又受到20世纪大文化背景的直接影响,在美学品格上发生了诸多变异。封建王朝的结束,实际上宣判了作为封建社会晚期主流形态的文人花鸟画的终结;50年代的社会革命,又宣告了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使命,以大众审美意识为美学标准的花鸟画时代的开始;“文化大革命”使花鸟画遭到灭顶之灾;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花鸟画又获得了空前的个性与语言自由。在这个世纪里,文人简笔画的历史性转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半工半简语体吐故纳新亦代有大家;工笔语体暹接两宋在数百年后再度
该书收集了部分微山籍和在微山工作的书画名人以歌颂宣传微山题材创作的书画作品,并收录了*的艺术大师为该书所作的题字、刻石作品,是一部印刷考究,装帧精美的宣传推介微山的文化礼品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唐人诗意图(魏剑峰绘唐代山水诗画百图)(精)》主要展示了画家魏剑锋利用传统山水画技法,对唐诗中的高远意蕴进行了自己的表现与诠释,融诗入画。共100件作品,所画均为中国传统山水画,这其中《蓝田山石门精舍》《登鹳雀楼》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本书所刊印的画作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其笔墨张弛有力,落款题字彰显书法功底深厚,以诗入画,画境诗境均格调高雅;画面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谭逸冰、张磊编著的这本《艺术生活传承--张志民山水画艺术研究》着重介绍张志民先生在山水画方面的艺术成就。通过对画家的生活状态和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艺术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全面解读,介绍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创作历程。全书1.5万字,150幅图。 本书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李可染,男,1907年生,江苏省徐州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毕业回乡任小学美术教员。1929年考取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同年参加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1932年因“一八艺社”被国民党当局解散,被迫退学回乡,在徐州艺专任美术教员。1938年在武汉参加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战宣传。1943年到重庆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讲师。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专副教授,同时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1956年起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曾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1、2届理事,第3、4届副主席,北京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50年代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等地举行山水写生展,并出访德国、捷克。1986年于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同年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艺术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中,很难发现有山水装饰的物品或山水绘画作品。在汉代的绘画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山水的场景,但多以实用的军事地图出现,其形式简略稚拙,为几何形或只有剪影。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独立的画科。 山水画的兴起是与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感情的变迁密不可分,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时局的动荡不安,士大夫们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回避与放任的态度,寄情于山水,感受山川之美,从而为山水画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据史料记载,从东晋到南北朝,有些画家已开始进行独立的山水画创作。顾恺之的《庐山图》被称为“山水之祖”;南朝的张僧繇画过“没骨山水”;宗炳曾画所见山水于壁上,以作“卧游”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开,纸本,其中墨笔七开,设色五开。每开纵44.5厘米,横29.7厘米。近人庞无济《虛斋名画录》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仿古山水册》系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六十一岁的王时敏隐居乡里时为其女婿吴世睿所作。此册笔墨技法多样,有仿黄公望松秀清润的,有取王蒙缜密灵秀的,有学倪瓒疏简峭劲的,亦有学吴镇淋漓浑厚的。从全册的笔墨风格等方面看,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已显露出王时敏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画家中晚期山水画的特色,表现了画家追求古意和笔墨情趣的审美观。清末吴大溦评曰:“余所藏,所见真迹,是册为神品。”
邵晓峰所*的《中国泼彩山水画史(第2版)(精) 》是海内外**部研究中国泼彩山水画史的专*(第二版)。探讨了金城、张大干、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何海霞、宋文治、魏紫熙、饶宗颐、范保文这十位画家在泼彩山水上的创造性业绩,呈现了中国泼彩山水画九十多年来的不凡历程,并结合写意精神、模糊审美、泼墨传统、青绿传统、随心赋彩、用水传统、水彩画法、现代派美术与泼彩山水的内在关联建构了中国泼彩山水的理论体系,阐释了泼彩山水对于当代绘画演进的意义。国学大师、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为此书题签,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学术部主任郑炜明博士和*名美术史论家马鸿增先生为此书作序,对其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给予肯定。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开,纸本,其中墨笔七开,设色五开。每开纵44.5厘米,横29.7厘米。近人庞无济《虛斋名画录》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仿古山水册》系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六十一岁的王时敏隐居乡里时为其女婿吴世睿所作。此册笔墨技法多样,有仿黄公望松秀清润的,有取王蒙缜密灵秀的,有学倪瓒疏简峭劲的,亦有学吴镇淋漓浑厚的。从全册的笔墨风格等方面看,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已显露出王时敏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画家中晚期山水画的特色,表现了画家追求古意和笔墨情趣的审美观。清末吴大溦评曰:“余所藏,所见真迹,是册为神品。”
许晓生主编的《澄怀观化(当代岭南名家中国画作品集广东山水三十年)(精)》精心遴选当代岭南取得不俗成绩的12位著名艺术家作品,从所收录的这些作品看当下岭南艺术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创新的艺术风貌,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人本体的关注、对当下文化的关注,勇于创新,呈现出当下岭南画派的新活力与生机,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本书通过艺术家简介、艺术家画语录、当代艺术理论名家的点评及至精美术艺术作品等,全面展示艺术家丰富多元的创作状态,体现出当下岭南的创作实践与发展现状。本书的出版对研究当代岭南的整体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便于读者观赏学习,使本书更具实用性。
《龚贤山水册》共二十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2.2厘米、横33.2厘米。此册作于乙卯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现藏故宫博物院。 龚贤(1618-1689)是年已定居在南京清凉山的半亩园,过着卖诗卖画、教学授徒的隐居生活。此图册是龚氏在本应亲人相聚的中秋时节,为即将离去的家人周燕及绘制的相赠之物。龚氏在创作上精心刻画笔墨之间饱含着他对周氏的缕缕惜别之情。本图册中四、八、十一、十三、十四开属于“白龚”,图中的山石、树木均以古、健、老、活的中锋勾勒轮廓线,物象具有方而不板,结而不滑的特点。本图册中第二、五、七、九、十二、十七、十九开属于“黑龚”。作者以灰墨勾出大体轮廓和经络,然后层层皴染和点染。其皴染取自宋人范觅的雨点皴而稍有变化,为头实尾虚的短笔皴。该图册是龚贤这一年中重要的画作之一。
此为东方画谱丛书的盒套之一。本卷囊括了元代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共42张。其中包括赵孟頫、王蒙、吴镇、黄公望和倪瓒等多位震古烁今的巨匠名作。元代绘画,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短短百年间,名家辈出。本卷所收名作全面反映了元代绘画的风貌。经过高清印制,亦能传神于方寸。实为学习、临摹和研究的推荐资料。
油画家、美学理论家李培庚先生在长期艺术实践基础上,创立了桂林山水油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推动我国油画艺术民族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透过李培庚先生的作品足见创作之深入,功底之扎实,作画之用心,技艺之精湛。李培庚先生作为享有高度赞誉的艺术家,将永远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期盼这本书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李培庚桂林山水油画,从而促进美术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