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彙考编」與「研究编」兩大類。 「彙考编」分圖版和考訂兩部分。圖版選用帖文完整的明末祁豸佳舊藏本,即現藏日本的三井本,以便讀者與釋文對照比較。考訂共分 校訂 、 考評 、 資料 一個部分。 校訂 除了帖文中的一些人名、地名、特殊用語以及一些必要的語釋外,只作校勘,或引錄前人觀點,不出帖文今譯或大意。 考評 主要概述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反映古今中外(主要是日本》的相關研究成果。儘管如此,编撰者對某些問題的解釋也僅為一家之言,其中有些疑問也在此一並提出,乞教方家共同探討。凡此皆在校訂、考評中加附按語《「春按」說明。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徐秉言认为,在竹木上刻画,并不是对原作的简单摹刻,而是二次创作,是自己艺术情趣,胸襟人格对原作感悟的体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整,根据自己的情趣来选择刀法进行创作。如他所刻的由黄胄绘作的《赶集归来》图,对人物面部刻的较实较细,喜悦的表情生动外溢,有一种少女牧民特有的健康之美。而对驴和牧羊犬的刻画则充分利用了红木的肌理,用劈刀法刻出几个大写意笔法的块面组合,深浅浓淡,浑厚豪放,表现出了它们的肌肉结构和活泼神态,使霍去病墓前石刻的雄浑刀法在红木上得以再现。其虚实相间,动静有序,工写结合,赏心悦目,似比黄胄的原作更具神韵。 徐秉言的红木浅刻,能运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水墨画中不同的笔意。譬如他在他的作品《听雨》中,荷叶用削刀法和细刀法刻出徐青藤的泼墨法笔意,既有水墨淋漓之
茶之为物,摄天地之灵气,挹山水之精华,世间之妙有,自然之所赐也。其性微凉而入口多温,初啜微苦而味之则甘。凡多食油荤腥膻者必佐茗饮以清之,而亲朋好友佳客来访亦必以茶奉之,故此物为世人所重,并耘艺栽培之。虽产地不一,品类有异,烘焙制作之法亦各具其要,然其提神醒脑,佐胃健脾之效则一,所谓口之于味有同嗜也。历代文人雅士亦无不喜之爱之! 若夫春日和煦、风光明媚、花木扶疏、万物骆荡之时,约四五同好,留连干青山绿水、长林丰草之间,汲西江之水,品明前之茶,濯足沧浪,啸咏泉石,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至若夏日荷雨,携亲戚友朋,散虑销暑,或于豆棚瓜架之下,村醪浮白,叙天伦之乐事;或于竹篱茅舍之间,瀹茗浅瓯,悦亲戚之情话,此间之乐足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涤除烦襟也! 当其霜叶飞红、秋
《曾熙与上海美专》展览于11月21日起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共展出曾熙书画作品近60件,上海美专教授及曾熙的弟子如张大千、张善孖、李健、马骀等均有精彩的作品同时展现。如此规模的集体展示这些大师的艺术精品,让人怡然忘情。本书为该展览的作品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