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电影如何传入中国,中国的戏曲舞蹈。内容涵盖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类型阐析、影视艺术发展史、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多个方面。从基础入手介绍了电影的载体、电影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媒体、电影奖项,并且详细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书中还介绍了舞蹈和戏曲相关知识,并科普了奥斯卡奖项等相关内容。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和王炎围绕电影议题所做的七次深度对谈。通过鲜活犀利的思想碰撞与文字交锋,他们将个体记忆与银幕现实置于20世纪这一动荡多变的历史长流中,向读者揭示出作为一种特殊叙述语言的电影在 书写历史 与 呈现记忆 的过程中带来的谜题、反思、挑战以及寄望。我们将看到,对历史的叙述也是对未来的勾勒,是打开未来想象的钥匙;*终,电影同我们一起不断返归未来。
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不是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明确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影视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影视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宽厚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激活本
本书汇集了著名剪辑师沃尔特 默奇极具创造性的、多层面的思考,可以说这对过去的剪辑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开篇他便提出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剪接可以被接受。从这里开始,默奇带领读者进入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贯穿其间的既有美学上的追求也有实际操作上的考量。 他对很多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剪辑时、做梦时、现实生活中影像的连贯性与非连贯性,判断好剪辑的标准,眨眼的动作既类似于剪辑时的画面切换又是出于一种情感暗示,等等。在新版本扩充重写的部分中,默奇总结了数字剪辑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优势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雕刻岁月:艺术电影与民族经典》集中探讨欧洲(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日本、俄国、拉丁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影片,如《四百击》《绿光》《莉莉 玛莲》《谁在那儿唱歌?》等,不仅介绍影片的内容和主旨,更进一步评述电影导演的师承和风格,尤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以及之后的表现。这些影评倾注了作者对电影极大的热忱,也可以看出其观看、研究电影的观念与轨迹。
电影是什么? 电影就是现代的世俗的神话 这是《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的别具一格的回答。本书是匈牙利剧作家伊芙特 皮洛(Yvette Biro)电影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的结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电影研究者。全书尝试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神话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探讨电影媒体的特征和本性,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电影创作实践的新颖命题,有助于激发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本书写于1989年至1990年,当时,叙事研究在电影领域已经历了10年的蓬勃发展。事实上,影片叙事学早些年就已存在,许多专家发表了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明确提出了影片叙事学。与克里斯蒂安 麦茨所建立的、主要是阐明隐喻性的 电影语言 的实质的电影符号学不同,这些作者全都将理解电影叙事放在他们的研究工作的中心。 为了认清观众对于理解电影及电视画面的作用,他表明观众远不是可见的东西、将影片当作对世界的一种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不断地将它们与他已知的叙事进行对比,将可见的东西、将影片联系他自己为它们设想的 意向性 的来源,这样,可见的东西才能成为叙事,影片才能成为一部作品。
《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等经典影片的导演斯坦利 库布里克,已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伟大的导演,而他作为电影改编者的身份却未得到充分关注。 在库布里克从影40余年留下的13部故事长片中,11部由他从文学作品中选择进行改编。对他而言,改编不仅仅是一种取材方式,更是一种传达寓言式阅读体验的表达策略。 本书围绕剧本手稿、笔记、信件等大量中文学界未曾披露的库布里克手材料进行研究,探讨库布里克电影改编观的形成、特征、意义,提出库布里克的电影改编以寓言方式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再现危机、叙事危机做出回应,不啻为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有力反思和追问。 本书融合电影史学、跨媒介理论、文学阐释等理论,为库布里克电影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教材精选了十三位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小说十五部,共分十五个单元,每单元涉及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有个别作家被选了两部作品,在下一单元就只涉及作品本身),每单元由作家简介、小说故事梗概、原著选读、主要人物介绍和分析、主题分析、影视改编、影视对白选读和讨论题八个部分组成。在作家简介和影视改编中,配有从网络上下载的作家和作品图片以及从不同版本影视作品中截取的画面,这些图片便于读者对作家、作品和不同版本的影视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近些年,国内高校为了提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开设了不少通识课程,本教材可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使用,也可以供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辅助教材使用,加深对英语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对西方艺术电影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西方文化修养。
本书从中国乡村电影的历史变迁、叙事模式、人物谱系和文化意蕴四个角度展开系统研究。中国乡村电影创作在萌芽时期即出现了伦理乡村、社会乡村、双面乡村与传奇乡村四种叙事传统,不同时代的中国乡村电影在传承其叙事传统的同事,也在美学风格、文化视角等方面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22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收集的影视与媒介文化相关的论文为主,分别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影视作品的技术探索、影视作品文本分析等角度,对文学与影视跨媒介传播的现象、原因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这些文章所研究的影视文本,涵盖了中外经典电影、时下流行的电视剧、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等,试图通过对作品、观众、媒介的交叉考察,寻求影视作品与大众审美、新兴技术、主流价值、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跨媒介视角重新审视影像中的融合、创新、变革,展现多元跨媒介叙事内容、体验、思考,触摸当下时代的脉搏,解读时代精神,剖析时代价值,交汇多学科领域研究者的思考、感悟和研究,挖掘影像中的跨媒介内容、语言和形式。
全书内容与原版基本一致,主要面向12岁以上儿童。对《艾克斯奥特曼》《艾克斯奥特曼剧场版》中的出场人物、故事剧情、怪兽英雄图鉴做了详细的图文介绍。书中还包含了作品创作人员专访、幕后花絮介绍、拍摄心得、剧中人物设计原稿等“绝密”资料。内容详实,图片精美,是一本“真正”的作品资料收藏册,为漫迷广为追捧。本册为艾克斯奥特曼 超全集。
本书以1978年以来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电影史的基本脉络下,选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上有代表性、具有历史承启意义的电影文化现象,描摹个中的流动图景,阐述电影历史生成动因、特征和趋势。内容包括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由 伤痕文学 改编的电影,流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后截止至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多样化的局面。本书除了论述各电影思潮流派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征以外,特别阐述了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流变以及在社会各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为中国电影的继续前行提供历史参照。
本书从如何动手创作动画剧本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剧本的构思、结构、情节、人物的塑造、剧本的语言、剧本的改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帮助读者掌握动画编剧的方法,为动画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出好的动画剧本。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案例丰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阅读。本书不仅可作为本科院校动画专业、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等师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动画设计、动漫设计、影视动画、影视广告设计等专业人员和动漫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本书介绍了电视专题节目和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流程、电视专题片创作的选题和构思、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对电视专题片进行案例分析,把学习重点放在电视专题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上。内容涉及电视专题片摄制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涵盖了制片、导演、摄像、录音、灯光和剪辑等创作部门,虽然没有细致到每一个层面,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电视专题摄制的具体内容。本书围绕人物、事件和风光三方面进行专题片创作实训,希望以编导的思维看待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强调实战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让创作者能迅速找到专题片的表现主体,抓住创作特征和创作技巧,进而更容易通过把握拍摄对象而把握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书意在从历史与理论的多重视角,质疑西方纪录片长期以来对影像与真实所做的二元区分,并间接回应了茱迪斯·巴特勒的批判理论。作者认为,纪录片、真实与纪录片观众之间的协定远比许多理论家直截了当——纪录片永远不会成为真实本身,或因其具备再现的特质而抹杀真实、使之无效。并且,观众不需要透过任何标志或引号,就能理解纪录片既是真实与影像之间、亦是诠释与偏向之间协商的产物。纪录片建立在渴望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或言之,文本本身揭示出,纪录片对真实的事实性再现模式的追求,与这一目标的不可能性之间存在张力。本书观点新锐,适用于任何对媒介研究,特别是对纪录片感兴趣的读者。
在这部电影手记中,我们与绝色女子在电影里相遇,惺惺相惜;与天才男子在电影里邂逅,心灵相随;从电影出发、凭感性上路,作者用女性敏感、独特的眼神捕捉·路风景,传递出与电影交织的个人经验和成长历程,集合成兼具学院派理性之美和网络文学感性之美的书页,如一阵清风,穿越俗世的琐碎和灰尘,寻找每个人心中柔软的土地,抵达美丽心灵和永恒阳光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