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不是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明确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影视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影视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宽厚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激活本
电影是什么? 电影就是现代的世俗的神话 这是《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的别具一格的回答。本书是匈牙利剧作家伊芙特 皮洛(Yvette Biro)电影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的结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电影研究者。全书尝试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神话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探讨电影媒体的特征和本性,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电影创作实践的新颖命题,有助于激发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本教材精选了十三位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小说十五部,共分十五个单元,每单元涉及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有个别作家被选了两部作品,在下一单元就只涉及作品本身),每单元由作家简介、小说故事梗概、原著选读、主要人物介绍和分析、主题分析、影视改编、影视对白选读和讨论题八个部分组成。在作家简介和影视改编中,配有从网络上下载的作家和作品图片以及从不同版本影视作品中截取的画面,这些图片便于读者对作家、作品和不同版本的影视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近些年,国内高校为了提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开设了不少通识课程,本教材可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使用,也可以供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辅助教材使用,加深对英语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对西方艺术电影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西方文化修养。
本书为影评集,收录了作者对一些热门、经典的中外电影的评论。全书内容有趣,例证丰富,语言浅显,注重可读性,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电影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并能够以多种方式去享受思考、分析和交流电影观赏经验的乐趣。电影使我们看见生活表象背后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中,除了人们理性的思考以外,还有对美、生活及生命的体验和顿悟。本书比较适合电影学相关专业的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对电影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我国早期国产电影翻译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外翻译活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却始终对此疏于关注,全面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迄今仍然阙如。本书以我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翻译(1905—1949)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其中的英文字幕翻译,从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视角将我国早期国产电影翻译放在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探讨我国电影翻译的起源、深层原因与翻译类型。此外,还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早期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英文翻译进行考察,分析早期电影中英文字幕的特征、翻译现象与翻译策略。
《中外影视精品赏析》适应面宽,教学内容涉及两种类别的课程:既可作为普通高校非影视类专业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备影视传媒本科专业开课之用。全书精选44部中外影视精品,选片数量取折中路线。我们认为,教材必须考虑学生 一册在手 的客观需求,这样就不宜编撰几大卷、几大册的丛书,也不宜收入总量过少的作品。目前按一个学期常规课时量计,大致可安排15部次影片赏析,我们编写时放大了两倍,达44部,为任课教师选择合适片目,为学生课外自学留下了一定余地。 本教材体例设计新颖,分为6个单元,即 大师经典 、 类型佳构 、 艺术影苑 、 国片精粹 、 纪录菁华 、 卡通园地 。每一篇由影片内容、影片鉴赏、影片剧照(海报)三部分组成:内容梗概力求不失原片精华;鉴赏文字侧重评析影片艺术特色,解读影像表意,介绍影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