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 战友 ,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 对手 。从 战友 到 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本教材注重在《戏剧鉴赏》课的教学中,要通过鉴赏戏剧作品,学习戏剧鉴赏理论,参加戏剧鉴赏活动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通过《戏剧鉴赏》课教学,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吸纳优秀戏剧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编写了这本高职院校适用的《戏剧鉴赏》。这本《戏剧鉴赏》以戏剧的发源、形成、繁荣、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戏剧的状况及主要代表作品,篇末集中介绍了有关戏剧理论。 本教材适合用作高等院校艺术选修课教材。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期刊,是国内早创办的戏曲研究期刊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 第120辑分为五大版块,分别为:纪念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戏曲文物研究、采茶戏研究、古代戏曲、近当代戏曲,各个版块各有特色。收录了《金代大三面观舞楼的发现与研究——兼议宋金元神庙戏台的声学技术》《赣西采茶戏剧种渊源及艺术形态探析》《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等学术研究论文二十余篇。
本辑设置五个栏目,分别为“罗周剧作研究”专题、深度访谈、古代戏曲、近代戏曲、当代戏曲。“罗周剧作研究”专题9篇论文,既有全面考察,也有重点剖析,从题材、题旨、曲调、文学、情感、网络文艺创作色彩等多个角度对罗周剧作进行审视,颇富新见。“深度访谈”作为本刊有口碑的重要栏目,在本辑推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苏州兰芽昆曲艺术剧团团长冷桂军的专访,该剧团在寻找传统文化个性与当下市场需求的结合上作了可资参考的探索,访谈围绕剧团在人才培养、市场经营、自我建设、继承发展等方面的目标、模式、经验、得失等问题展开,读者可借此进一步深思。“古代戏曲”栏目中,《角色、身份与仪式功能:老赞礼与的叙事时空》一文提供了新的视角,指出“老赞礼”兼具副末、司仪双重特殊身份,认为剧作家赋予“副末”更为丰富的内涵
本书名为《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是陶庆梅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本土戏剧实践,做出带有问题意识的整理与研究推进。书中围绕演出过的一些重要戏剧作品,展开叙述、分析与讨论,深入思考、剖析当代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历史脉络与概念内涵,并尝试在与当代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 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与实践,深受西方影响。如何在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不仅是戏剧一个文艺门类的问题,更包含了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学术的自身理论建构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中国文明复兴前夜的思想文化界,可谓至关重要。
本书收集并整理了浙江代表性的十五个剧种,主要从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剧目举要、艺术特点、剧种保护和当代发展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十八个剧种进行介绍:在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一节,本书从各剧种的源起脉络进行梳理,简要介绍其流传地区和发展历程。浙江本土曲艺繁杂,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富有激情活力的劳动人民将民间曲调和本土方言与外来声腔巧妙融合,由田间地头的劳动曲调和祈福祭祀的宗教音乐发展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戏曲班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戏剧戏曲艺术家生平及其创作成果的历史文化散文,以年代倒叙为方式,以历史史实为基底,捕捉重点人物、重点事件、重点作品,评述了1680年至1220年之间李渔(清)、孔尚任(清)、洪升(清)、汤显祖(明)、徐渭(明)、王实甫(元)、郑光祖(元)、马致远(元)、白朴(元)、关汉卿(元)十位著名戏剧戏曲家的人生起伏、留世作品和社会背景。 本书共十章,每人物一题,计十万字,透过古代戏剧戏曲家的社会处境、遗民身份、文人视野、自由品格、批判个性、创作环境、语言技艺、悲剧意识、突破精神和领袖风范,考察了非官方语境下文人的生存状态,较一般的独立人物评传而言,语言上更具通俗性与共情感,逻辑上更具侧重面和梗概性;同时,兼具历史线索视角,以十人之经历及其创作取向的为一体,援中外横向之对比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戏剧如何起源。在电影电视和各种娱乐休闲方式爆炸性增长的今天,戏剧——这种由表演者在台上扮演角色、面对观众现场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依然充满活力地延续着、发展着,并呈现出*球化、多元化的丰富内容和蓬勃生机。 本书主要呈现了作为表演艺术之一的戏剧,自古希腊到今天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王政复辟到浪漫主义时期戏剧,现当代戏剧和音乐剧等部分,不仅涉及戏剧表现内容和剧场格局等方面,还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有代表性的戏剧活跃时期。书中鲜活生动地呈现了众多里程碑式作品的缤纷场景和著名的剧场建筑场景。书后的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了13个著名剧目的剧作梗概。本书强调戏剧的多样性,激发读者成为终生的戏剧观众,适合于各类大学介绍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