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 战友 ,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 对手 。从 战友 到 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本册主要介绍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中国戏曲曲艺(精)》(作者张庚、陶钝、沈彭 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概观文章, 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和特色,戏曲的改革与研究等。讲述了中国曲艺的历 史、艺术特色、发展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等。《中国 戏曲曲艺(精)》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和中 国曲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形式等。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该书详实生动地记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以及她们各自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该书着重记述了文成公主为藏汉民族团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教材注重在《戏剧鉴赏》课的教学中,要通过鉴赏戏剧作品,学习戏剧鉴赏理论,参加戏剧鉴赏活动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通过《戏剧鉴赏》课教学,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吸纳优秀戏剧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编写了这本高职院校适用的《戏剧鉴赏》。这本《戏剧鉴赏》以戏剧的发源、形成、繁荣、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戏剧的状况及主要代表作品,篇末集中介绍了有关戏剧理论。 本教材适合用作高等院校艺术选修课教材。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阶段,以政治颂歌和捍卫新生两种模式为主,1957年至1962年是第二阶段,以革命史重塑和乌托邦想象两种模式为主,1962年至1966年是第三阶段,反修防修模式统摄了这一时段的戏剧类型。*章主要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阶段及形成的各种戏剧模式进行总括性描述。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对各种模式的详细阐释,其共同点是以问题意识统领每章的分析,把握每种模式所特有的质素,挖掘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各种模式之间相互指涉、互为依存。第七章是从传播学视角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传播环境、传播机制进行整体观照,第八章是从整体上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各种模式所投射的价值内涵和逻辑特征进行分析,爬梳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由*初的理论存在到付诸文化实践的脉络及调整,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 中学版)》是一本中学生编写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全书内容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 中学版)》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戏曲历史、戏曲表演、戏曲舞台、戏曲音乐、戏曲唱词和文学、戏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向中学生推介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末章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通过展现这些新剧目的魅力,彻底破除了 戏曲是老古董 的旧观念,让青少年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由北华印刷局出版。全书共分八章,从唱白、动作、衣服、盔帽靴鞋、胡须、脸谱、切末物件和音乐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剧的特性,系统分析了中国戏曲的组织结构特点。作者毕生致力于戏曲研究,曾访问京剧界名角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借鉴古代典籍及西方有关的戏剧理论,整理归纳成书。
《生角》对京剧艺术中生旦净丑中的生角做了详细介绍,对流派传承也做了讲解,为爱好京剧的读者入门与提高的极佳读物。
刘嗣所著的《旦角(国剧角色和人物)》依照现行国剧角色分类的生旦净丑,谈一谈个中的人物和掌故 欲求话不多而脉络分明,文不长而读者乐看,故此在《旦角(国剧角色和人物)》执笔时,先画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所谈的人物,是成名而有事迹可述的伶人,时间是截至迁台以前的一段时期,性别则只限男性。
净角是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京剧形成以后,对净角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磨炼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上更为丰富和成熟。根据净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又分大花脸、二花脸和武花脸。
《齐如山谈梅兰芳》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包括《梅兰芳访美游记》与《梅兰芳艺术一斑》两部分,详细、生动地记录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全过程,以及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创作、改编了多出传统剧目,从情节、结构、歌舞、音乐、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各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开辟了被誉为“第二传统”的“古装新戏”。这些戏以其清新、典雅、唯美、抒情的舞台风格形成了“梅派”的一批经典作品。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选取了20个中国经典戏曲折子戏片段,按照重表演、强动作、融程式、明节奏、多组合、舞身段、少唱腔、练身韵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曲表演片段教学要求,突出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化、写意性等综合特点。以两至三个片段或独幕小戏为一个单元,进行基本剧情分析,对教学难点与教学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为了达到广泛教学应用的目的,在编撰中作者尽量避免了个性化的剧本分析和阐释,侧重基本的剧本分析和教学要点的说明。
《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黄天骥学术基金丛书22:中日傀儡戏因缘研究》主要以中日交流史、中国傀儡戏发展史为切入点,导人民俗学、宗教学等相关领域的视点,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探究中日傀儡戏关系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高度关注中日两国傀儡戏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以阐明中日傀儡戏的深层关系以及同途殊归的问题。《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黄天骥学术基金丛书22:中日傀儡戏因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日两国的偶人崇拜;中日两国的傀儡戏神;中国傀儡戏的形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傀儡戏的形态异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