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中,可以把一出戏叫作 a play ,而 play 又有 玩 游戏 的意思,因此也可以把演员(player)称为 做游戏的人 。巧合的是,在中文中, 戏剧 与 游戏 都有一个 戏 字。在游戏中,游戏者要遵守规定情境,与他人合作,完成自己角色的任务,在不断流动的每个瞬间,鲜活的即兴表演产生了。 玩游戏与戏剧表演在心理上只有程度区别却没有本质的不同。 用游戏来学习表演,不仅合理,而且具有其优势。 本书包含275个表演练习、活动和游戏,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内容丰富的合集,覆盖了表演训练的各个阶段。作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戏剧实践和行业经验,详细说明每个游戏的使用方法和目的,以及与影视产业的关联,旨在通过具体的游戏情境全方位训练演员,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本书不仅是戏剧教师、导演、表演指导者进行课堂以及其他形式表演训练的指南,一般
连派评书由连阔如先生开创,自成一家一派,女儿连丽如为其传人,人称 小连先生 。本书即著名北京评书连派评书艺术家、连派评书唯一继承人连丽如对连派评书艺术的总结性著作,源于连丽如在2023年的15次讲课录像。在这15堂大师课上,连丽如结合自己超过一甲子的丰富评书表演经历和体悟,以连派评书擅场的评书艺术品种《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著名长篇评书及选段的说功、做功、打功为例,抽丝剥茧、曲尽其妙地讲解北京评书与连派评书艺术的历史发展、风格、特色、表演程式、秘诀技巧,可属毫无保留、授人以渔的案例教学。加上鲜活生动的口语风格,妙趣横生的演绎发挥,以及行话侃语的通俗讲解,读来如临现场,亲聆謦欬。对评书爱好者来说可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现身说法 佳作。
《课堂内外的创造性戏剧》分为两大部分,共21章,讲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儿童创造性戏剧,对创造性戏剧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对想象,游戏,运动、节奏和舞蹈,哑剧,即兴表演,木偶剧,朗诵,演讲等都做了分节讲述,有案例分析,有特殊情况解答。且结尾都列有小结、练习题、思考题,为学习者提供了实践和思考的路径方向,实用性强。
你即将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和你的学生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 可你无所适从! 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你需要资金、场地、剧本、团队,还要面对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困难,以及技术方面的麻烦。事情千头万绪,该如何起步呢? 本书涵盖了一个戏剧项目从策划、剧本选择,到创立团队、排练和演出的所有步骤。作者将三十七年的亲身教学与实践经验凝练成书,用实际的事例、具体的方法、详细的信息,讲述了如何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完成一次次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戏剧探险。书中还附有插图、照片、讲义和表格等许多额外资料,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轻松上手。对于校园剧社、民间剧社,乃至小型职业剧团来说,这都是一本极为实用的书,是戏剧大海的惊涛骇浪中的一艘救生艇!
20世纪初一批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针对本国戏剧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认知。相较于西欧象征主义思潮,俄罗斯象征主义倾向于戏剧应积极地介入和改造生活,主张在戏剧艺术里以象征主义美学尺度构建新世界,打破二者取其一的二元对立模式,融合可见的外在第一现实与可知的内在第二现实。《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内涵,考察象征主义戏剧的思想渊源及其在理论建构和文本创作层面的探索,带领读者走进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艺术世界。下编论述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外延,即影响和当代价值,旨在引导读者跳出象征主义戏剧的世界,重新审视20世纪这一戏剧流派在艺术领域内外所体现的价值。该部分论及20世纪20年代在象征主义与社会运动相交织的特殊背景下出现的左翼戏剧以及象征主义戏剧思想在当
这是一部关于戏剧编剧实务的教科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共11章。上编主要讲述大型戏剧创作的基本理论,下编介绍运用AI辅助编剧软件《编坊剧》创作的原理、流程和具体的生成实践。 上、下两编的内容既有不同侧重,又不是彼此割裂的。上编的编剧理论在讲述一般剧作规则时,兼顾了运用《编剧坊》辅助编剧的需要;下编在针对《编剧坊》的应用案例阐述中,也会时时回顾上编的内容。这样的安排,让读者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综合。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剧作实例相结合,并在章后附有相关内容的练习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制度 文本 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一书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学术分析,详细考辨了《昭代箫韶》的编创过程,指出其源于乾隆末年的《铁旗阵》,并在嘉庆年间分化为两部大戏。作者系统考察了杨家将戏曲的 前文本 及其他宫廷大戏对《昭代箫韶》的影响,提供了文本生成背景。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帝王心态、宫廷政治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如乾隆、嘉庆御制诗集中的演剧场所诗篇,揭示了帝王的时间焦虑与想象,以及宫廷政治中王朝兴替、君臣纲常、性别秩序、神道设教等。在物质文化方面,描述了大戏台的建造与使用、宫廷戏衣的精美壮观,展现了皇权的 逾度的美学 。书中还借鉴了 被发明的传统 等理论观点,从 流动的文本 与 文化遗产学 的视角审视宫廷戏曲,探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书的出版,将进
作为中国现代*影响的话剧导演,焦菊隐不仅以其导演实践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以其毕生的努力为创立导、表演理论的中国学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理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一书首次对焦菊隐的戏剧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其流变,寻绎其意蕴,总结其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与此前同类著作相比,本书的研究更为集中、系统、深入,且多有创见,代表了当前对该课题研究的新的水平。
本书系探索新型戏剧编剧的专著。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创作背景、创作流程、创作技巧、结语、附录等几部分对当下艺术及文娱市场上出现的各类新型戏剧,如心理剧、博物馆戏剧、文旅戏剧、剧本杀、游戏剧、微短剧等新形态给予关注,并分别从背景、流程和技巧等方面做出详尽分析,颇有新意。 这六种戏剧属于 应用戏剧 ,目前在演出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众多,因此,本书的出版,对提升编剧的水准,促进精品佳作的诞生,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立足中国黄梅戏,从黄梅戏的跨文化演出与交流、黄梅戏剧目的跨文化演绎、黄梅戏的跨文化翻译、黄梅戏音乐的跨文化发展四个维度,以国际视野系统地综述黄梅戏的跨文化互动与传播现象,呈现黄梅戏的传播过程、演出积累、适应时代与受众衍变的规律,以及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并形成国际影响的全貌,助力提高中国戏曲艺术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战略的实施。
市场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业,因为处在特殊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一度达到了繁荣状态。本书选取了此时期上海京剧和话剧领域的几家大型演剧团体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它们的成功经验,旨在探索市场对艺术的促进作用,以期能对戏剧发展有所启示。
勃兴于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的戏剧遗产可谓根植传统,成就斐然。本书围绕斯堪的纳维亚戏剧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世纪的早期表演一直到当下带有挑衅意味的实验作品,考察不同时期的戏剧主流形式和趋势。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关系密切的戏剧文化繁荣时间远远早于外界的认知。不仅如此,本书还试图阐明,这三个北欧国家丰沛的戏剧活力很大程度上缘于与整个欧洲戏剧界的积极互动(而不是单向输入)。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在国际剧坛的崛起,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在广义的欧洲范围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斯堪的纳维亚戏剧舞台上的导演和设计师们正在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有力的姿态全面影响着当代戏剧的现状和未来。
引言 在中国古代,虽然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同被正统文人拒于文学殿堂之外,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但细加辨别,两者的生存处境还是有所不同。这正如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学人所概括的: 就唱曲与小说两者来看,在以往一般人的观念中,似乎觉得戏曲的价值,还比小说为高。 森《中国戏曲观念之改变与戏曲学之进步》,《文史杂志》4卷11、12期合刊(1944年)。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文人的参与,但通俗小说主要还是受市场推动和调节,相比之下,文人士大夫对戏曲却有着更为广泛、深入的参与,戏曲成为他们诗酒之外的主要娱乐方式,成为他们寄托怀抱、抒写性情的一种艺术载体。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前,戏曲文献的积累较之通俗小说要丰厚得多。自明代中叶开始,戏曲的创作、演出、点评、刊刻及收藏就不断受到
现代舞台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舞台音响、舞台灯光和舞台机械设备等三大系统。本书在较为全面地说明现代舞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现代剧场、会堂、歌舞厅、电影院等的舞台音响、灯光、建声、影像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和使用技巧,并介绍了音响技术的成果。
中国话剧必须民族化;话剧借鉴戏曲,是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话剧必须民族化,但它又必须是现代的、话剧的。 舶来的话剧与中国民族现实相拥抱,从而在民族精神的深刻表现、民族性格的真实刻画与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中走向现代化,也在戏剧审美和艺术创造等方面从民族戏曲那里汲取营养。 本书力求在这个方面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此系列图书已获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30万。图书将继续沿用系列书以乐谱为主,图片和文字为辅,并附CD若干张的出版方式(具体出版形式可参照《金采风越剧唱腔精选》)。 本书从袁雪芬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所灌制的大量唱片和录音中,精选了她在各个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唱段进行编辑。为了统一起见,对每张唱片和录音都重新记谱,并作再三校对;为了便于读者对袁派唱腔的了解,在每段唱段后附有简略的文字分析。
本书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文艺思潮变迁入手,着力探索近代戏剧改革的集大成者、河南戏剧改革领军人物 樊粹庭的戏剧改革经验,探讨樊粹庭戏改成功的多重原因、创作思想、编剧理念以及创作思想与剧作风格之间的关联,探索樊粹庭在近现代戏剧变革大潮中所利用的外部原因及其调整的内部机制,寻绎其戏剧观念、编剧技巧、导演理念、借鉴其创新路径,总结其剧作思想与文学价值,一发掘其剧团管理、经营传播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归纳其先进的戏剧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樊粹庭戏剧改革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对中国戏剧做出的巨大贡献,力争为新时代戏曲繁荣提供科学参考。
该著作在广阔的世界视野中展开对现代中外戏剧关系研究,从比较戏剧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当前及今后中国戏剧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 戏改 的波动,有 *革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剑桥爱尔兰戏剧史》是一本介绍爱尔兰戏剧历史和演出情况的重要指南,获2022年英国 戏剧图书奖 。本书依托丰富翔实的文献和尚未发表的手稿资料,梳理了1601 2000年爱尔兰戏剧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剧作写作、戏剧导演、表演风格、戏剧观众、剧院建筑、剧院管理等爱尔兰戏剧的重要方面,并对17世纪的法夸尔、18世纪的谢里丹、19世纪的布西考尔特与王尔德、20世纪的叶芝、辛格、萧伯纳、贝克特等知名的爱尔兰剧作家展开重点介绍。每章之后附有一个小节 剧院之夜 ,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庞贝之死》《犁与星》《等待戈多》等经典剧目在爱尔兰剧院上演时的情景。 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汇总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翔实和全面的材料,呈现了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爱尔兰、日本、非洲、斯堪的纳维亚等10个有着丰厚戏剧传统的国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西方的戏剧理论、戏剧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中西戏剧观念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与碰撞。从晚清戏曲改良运动到 五四 戏曲论争,再到国剧运动,传统的戏曲观念不断蜕变,逐渐告别古典,走向现代。现代的戏曲观念在新与旧、改良与启蒙、人生与艺术的不断批判和反思中,*终确立并建构起来。本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讨论。
2020年是 四大名旦 之一荀慧生120周年诞辰,也是荀慧生亲传弟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从艺70周年。 为纪念荀慧生及其弟子孙毓敏的艺术贡献,2020年1月9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了 荀风毓骨:京剧荀派表演艺术研讨会 。 本书系会议论文集结,约23万字,16幅图,作者既有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新生力量,又有与孙毓敏熟识的亲友、戏曲圈外人士,内容聚焦于 荀派 艺术特色总结、 荀派 文献资料整理、 荀派 继承者孙毓敏的艺术贡献、荀慧生民国资料选编四部分,反映出目前有关 四大名旦 荀慧生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对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想追求,需从其舞台整体构想中探析其理论主张的内在目标。布莱希特戏剧具有艺术之外更宏大的愿景,即参与社会模式的改造实践,因而他必须改革戏剧的功能以适应这一社会任务, 并以 陌生化 为美学原则,试验各类舞台艺术手段,达到促使观众思考的目的,引导他们行动起来。强调回到史诗剧场本身,是从戏剧家的艺术活动中提炼出一条社会任务戏剧功能艺术手段 的内在表述路径,从而加深对其戏剧特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