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奥瑟罗》、《里亚王》和《麦克白斯》从十九世纪以来已经被认可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译者在引言中介绍道:“《哈姆雷特》——地位最重要;《奥瑟罗》——结构最谨严;《里亚王》——气魄最宏伟;《麦克白斯》——动作最迅疾。” 卞之琳译本的特点主要在于:在剧词的素体诗(或作“素诗体”)部分,仿照原文的五步抑扬格,每行用五个音步翻译,并保留原文的跨行。本书包含卞之琳撰写的长文导读和详细注释。
本书为近二十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表演艺术类(包括曲艺、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很好论文。本书是“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萃”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全面梳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按专题进行编目集结成书,分成六编,编“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第二编“说唱艺术”,第三编“传统戏剧”,第四编“传统音乐”,第五编“传统舞蹈”,第六编“史论”。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论分析都将丰富该领域的成果。
本书运用跨学科、田野调查、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以曲艺文献提供的有效信息及当代曲艺现象的田野调查分析为依据,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国曲艺表现形态的理论内涵、审美特征、内部构建因子、表现与传播形态的历史演进、外部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及当代生态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论述,并结合曲种生态案例深入解读了曲艺的生存、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及生态因子间能量转换的互动关系。
本书共分为八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杭州与宋元南戏 ; 元代杭州戏曲 ; 明代杭州戏曲 ; 清代杭州戏曲 ; 民国时期的杭州戏曲 ; 新中国成立后的杭州戏曲 ; 杭州题材的剧目 ; 杭人戏曲笔记及其他。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1950年8月为界分为“戏班时代”“剧团时代”两个时期, 共分四章。根据田野调查的情况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梳理戏班时代缙云县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剧目流变和艺术表演成就等, 考察缙云县自有祠堂、庙宇以来的戏台发展的情况, 尽可能还原各个时期戏台的历史状貌, 明确戏台在婺剧传播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剧团时代指自1950年8月始至2020年止缙云县各婺剧剧团发展的历史阶段。共分五章。
《沦陷区戏曲研究》属于中国现代戏曲史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探讨抗战时期沦陷城市的演艺生态与戏曲的生存状况。当时在日伪当局的统治下,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政治环境、时代主题、经济状况、民众心态均有明显改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演艺生态。虽然戏班、艺人聚集于此,从事戏曲的创作、演出和改革,但他们需要在侵略者控制、利用的夹缝中努力求生。这里的诸多剧种陷入了不同的境遇,从业者的志趣、立场出现明显分化,戏曲编演也有了正反两面独特的题旨和追求。因此,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我们试图了解上述变化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用历史经验、戏曲规律为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热点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是专为国外读者打造的京剧知识入门类读物,图文相互穿插,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全书分为京剧行当、京剧舞台艺术、京剧表演艺术等几个主要部分,通俗易懂地讲解京剧相关常识和经典剧目故事,并将京剧与西方戏剧加以比较,帮助外国人了解京剧,学会欣赏京剧艺术的魅力。本书还配有相关内容的短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欣赏名家名段或了解一些京剧小知识,可增强阅读的互动性和国外读者对京剧的感性认识。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京剧漫画家“胖不墩儿”创作的生动可爱的京剧卡通漫画,以此串联全书各大部分,增加了阅读和欣赏的趣味性。装帧设计考究,特别借鉴传统京剧舞美元素,让全书充满浓郁艺术气息;四色精装彩印,内文采用140克高阶映画特种纸,提供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随书赠送的4枚“生旦净丑”卡通书签保证是值得珍藏的艺术
此为《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四辑,收录前辈京剧旦角名家梁小鸾藏手抄本《梅玉配》,并附录其所藏手抄本《缇萦救父》。请专家撰写导读,附录演出广告和相关照片,影印出版。 《梅玉配》原为清代传奇,作者姓名已佚。作为传奇昆腔剧本的《梅玉配》在诞生之后,因昆腔式微,并未在昆班中得到充分演绎。到四大徽班驻京,昆腔化入徽班艺术熔炉,《梅玉配》也被改编,杂糅花部唱腔,成为昆腔、吹腔、秦腔等诸腔交织杂奏的剧本,才出现在京师戏曲舞台。四喜班曾以之为连台本戏,梅巧玲饰演苏少夫人韩翠珠,号称定制,其后由余紫云继承,上演不衰,韩翠珠遂成为徽班花旦的经典角色之一。后王瑶卿委托旗籍票友松茂如将四喜班旧本《梅玉配》改编为接近的皮黄格式,于1905 年下半年在中和园推出,《梅玉配》不但达到京剧旦行艺术的高峰,
这是一本以全国杂技新世纪初二十年发展历程为脉络,以国内杂技大赛和国际马戏节获奖优秀作品,以及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作品等史料整理为主的杂技作品精粹汇编,为杂技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权威资料。作为史料性专著,本书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水流云在——中央戏剧学院“编剧理论与创作实践”专业研究生剧作选》,精选2003-2014年间毕业于该专业的六位硕士的毕业大戏(话剧剧本),辅以她们当年的学位论文,以及为出版本书,专门创作的创作谈,是一部集剧本、理论研究、创作心得于一体的总结性的编剧理论用书。六位作者均为女性,她们或从本科阶段、或从研究生阶段起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现在均在编剧实践、编剧教育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从此书中,我们既能具体而微地看到拥有七十余年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又能感受到六位女性剧作者在专业学习历程中的青春感悟和生命轨迹。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杰作。本书是一个仿莎士比亚诗剧的《牡丹亭》英文全译本,在每一出的开场摘录经典名句,搭配明代刻本精美插图。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译者受“汤莎并举”的启发,在翻译时贴近莎士比亚诗剧,以经典译经典:形式上使用莎剧常用的无韵诗、对偶句、歌谣以及叙事散文等文体;内容上采撷莎剧中特有的台词和表达方式。用词古雅,精彩纷呈;韵律优美,朗朗上口。阅读这个译本,读者既能领略《牡丹亭》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又能从字里行间品出浓浓的莎剧味道。
20世纪初,戏曲研究作为文学艺术的独立学科逐步开展起来以后,一些戏曲研究家开始注意了戏曲史料、论著的搜集整理及辑佚工作,陆续把它们汇编起来,刊刻或排印成书。最早刊印的是1917年武进董康辑刻的《读曲丛刊》,通行本收入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等古典戏曲史料、论著7种,系采用善本重新刻印。其后有海宁陈乃乾于1921年、1952年先后编辑了《曲苑》和《重订曲苑》,系据《读曲丛刊》影印,又做了补充,后出的《重订曲苑》,已增收到20种1932年上海正音学会又据《曲苑》,《重订曲苑》加以“增订”,扩充为26种,出版了排印本的《增订曲苑》。校印不精,舛误较多。1940年江都任二北又编辑了《新曲苑》,它是“辑坊间《曲苑》一书所未收之曲话、曲韵”而成的,共收35种,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随着戏曲研究的深入,戏曲史料汇编工作逐渐走向专门化和系统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宁波地方戏曲发展脉络, 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宁波古戏台的历史风貌, 是奉献给新时代宁波文化的一部传世之作, 必将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技艺、保护利用珍贵的古戏台文化, 发挥积极作用。
2019是个特殊的年份,是个重大时间节点,也是戏剧世代交替尤为显著的一年。《2019戏剧年刊》既回望历史,亦观照当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戏剧在剧烈社会变革的洪流里以异常敏感的触角在主题、观念、手法、风格及市场运营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回应时代与现实的召唤,赓续传统,推陈出新;与西潮互动,在否定和自我解放中寻求突破、超越,走向成熟和多元。 本书第一部分论文多角度梳理了七十年来戏剧的发展历程,在第二、三、四部分,多位研究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对2019年中国话剧、戏曲创作及中外交流中的“热闹”与“问题”,“丰赡”与“匮乏”进行了深刻评析。书末附录列出2019年北京的戏剧演出信息。
这是英国演员训练法的两本专业书籍《选择行动动词——如何选及如何用》与《行动——演员的同义动词辞典》的合订本。《选择行动动词——如何选及如何用》聚焦于“选择行动动词”,这是演员在排练中应用很广泛的一项技术。它使剧本的每个瞬间或每个思想都充满目的,从而让排练富有活力、使演出生动鲜活。“选择行动动词”可以让你通过研究剧本并作出很初的行动动词选择;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等几种方式,发现并发掘身体与声音的能量、幅度(范围)、变化以及表达的清晰度。全书循序渐进地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概念,选用了《海鸥》和《不可儿戏》等经典剧作与现代作品中的片段, 并运用大量的练习对这一技术的实际操作加以示范。《行动——演员的同义动词辞库》是一本行动动词的同义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戏曲志编纂过程中,由各地文化部门发掘、整理地方戏历史文献,组织老专家、老艺人撰写同忆和研究文章,或请他们口述其亲历亲见的历史,加以记录与整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地方戏曲史料。时过境迁,随着剧种的消失,老专家、老艺人的去世,这些史料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一手资料,更形珍贵。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资料基本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印行,并未正式出版,随着各地戏曲志编纂工作完成,原编志单位的撤销,这些资料日渐流散,令人痛心。由傅谨先生主持的《地方戏曲文献汇编》尽力汇集这批珍贵史料,加以整理校订,为地方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地方戏曲文献汇编·天津卷》所收为《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首
《野斑马》是以动物为表现对象的拟人化舞剧作品。其构思巧妙,情节感人,形象生动,在弘扬真善美之大爱的同时,每一个舞段都充满着活力。该剧音乐创作历时十三个月。作曲家力图把动物世界外在的鲜活灵性和人类世界内在的至纯情感完美细腻地融合在一起,“动”则惟妙惟肖,“静”则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