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苏珊 · 朗格说,“你愈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形式的相似之处”。《舞自炼格》是一部聚焦中国舞剧结构专论的书。用 42 张图表清晰阐释了 79 年至今以舒巧女士作品为界碑的 21 部典型舞剧作品的结构样式。本书以“雅致的结构”、“精巧的结构”、“震慑的结构”三部分组成,每一部舞剧的结构剖析都包含分析文章、《结构细目表》与《原文本对照表》三部分。《原文本对照表》是对宏观舞剧选题的一种关照,算是陪同读者从进入一个崭新的话题开始,重新经历一次编导初拿到资料时的琢磨过程;《结构细目表》是精确到分秒的“句段”细究,作者们的踏实与功力见诸笔端。 行文理性的剖析中又力求可读与实用,希望它成为一本真正能为舞剧创作实践所用的手边书,希望它成为理论与创作握手的又一次挺进
为纪念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了研讨会34篇论文,分为“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四个板块。“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剧艺术,在当下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活态传承”。保护、传承和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昆曲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之道。在昆曲百年传承的过程中,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具有极为突出与关键性的作用。“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在“穆藕初发起说”和“十二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全书包含作者历年创作的30篇随笔,书写了作者在舞台艺术领域的见闻、思考和感悟,其中多有作者身为舞台表演艺术家、戏剧专业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全书聚焦“文旅演艺”这种较为新兴的舞台艺术形式(如《印象·刘三姐》等),对其舞台内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描写和讨论,文章夹叙夹议,内容充实,语言清新从容,饱含作者对舞台的热爱之情和睿智观察,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评论随笔集。
《中国曲学研究》重点刊发传统词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主要栏目有:词曲音乐研究,词学研究,宋元明清散曲、戏曲研究,昆曲研究,地方戏曲研究,近现代曲家研究,戏曲非遗保护与研究,名家曲论、访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以高维艺术为切入点,深度阐释与解析近年我国当代话剧文本创作与舞台实践;通过宏观反思与微观透视,凸显当代话剧新的生存态势与剧场美学。重点论述当代话剧文学文本和舞台呈现的新的艺术范型、审美品味和艺术风貌;同时分析因演员表演、剧场空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型剧场和观演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产业的勃兴和发展。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是作者多年话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作者作为话剧创作者的审美领悟与经验之谈。
本书以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编剧理论与西方叙事学理论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主题选择、结构设置、情节类型、时空安排、人物设置等,对明清传奇文本做一次既有综合、又照顾到局部的研究,以探求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理论在明清传奇文本中的体现,在不盲目照搬西方叙事学理论的前提下,探索出真正属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叙事理论体系。本书内部各章节基本能涵括到中西方叙事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能坚持从中国古代戏曲评论中关于编剧的相关理论出发,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戏曲叙事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本书设立以视角、情节、人物、时空作为主要因素观照明清传奇叙事艺术的理论架构,归纳了情节类型化、结构立体化、情节呈现程式化、人物行当化、时空虚拟化等明清传奇叙事的基本特征,并且将曲牌的词乐关系纳入叙事方式进行了
在英文中,可以把一出戏叫作“a play”,而“play”又有“玩”“游戏”的意思,因此也可以把演员(player)称为“做游戏的人”。巧合的是,在中文中,“戏剧”与“游戏”都有一个“戏”字。在游戏中,游戏者要遵守规定情境,与他人合作,完成自己角色的任务,在不断流动的每个瞬间,鲜活的即兴表演产生了。“玩游戏与戏剧表演在心理上只有程度区别却没有本质的不同。”用游戏来学习表演,不仅合理,而且具有其优势。 本书包含275个表演练习、活动和游戏,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内容很丰富的合集,覆盖了表演训练的各个阶段。作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戏剧实践和行业经验,详细说明每个游戏的使用方法和目的,以及与影视产业的关联,旨在通过具体的游戏情境多方面训练演员,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本书不仅是戏剧教师、导演、表演指导者进行课堂以及
本书旨在通过对昆剧表演艺术演进历史的梳理,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内在动力,并试图总结出昆剧表演演变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昆剧具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时艺术形态双重身份的情况下,通过对昆剧表演艺术形成、演进、美学品格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求准确把握这门古老艺术的核心特质和艺术价值,进而考察它在当代的传承是否合理和有效。整个昆剧表演演变的历史,核心就是以演员身体为载体的身段程式发展、定型和变化的历史。对于昆剧表演艺术而言,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灯光等舞台构成元素是附着于演员的身段程式表演并为其服务的。昆剧表演演变的历史中,始终不变的是昆剧艺术独特的美学特点和丰富的舞台表演基本技法,以及在昆剧艺术自身的美学框架内合理、精细地运用基本技法来表现生活情感的方方面面的舞台逻辑。这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为戏曲重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戏曲传播的渠道也从传统的剧院舞台切换到以长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华戏曲,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放大戏曲传播效应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本书以中华戏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展现中华戏曲的互联网发展现状,钩沉影响戏曲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戏曲线上线下传承传播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据此,助力戏曲行业扩大中华戏曲在Z世代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并提升中华戏曲在全球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本书主要以明清以来文庙佾舞舞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考古”式的整理方式,对明降以来文庙佾舞舞谱的术语、范畴和运动法则等进行详细梳理。明代之前的佾舞舞谱主要以文字谱的方式存在于古代各类文献中。虽然已经产生了后世使用的部分佾舞术语,但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明代是文庙佾舞舞谱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图文结合谱开始出现,理论术语和范畴也已经基本形成。由明到清,佾舞舞谱理论体系很快地完成了由形成期到成熟期的蜕变。这时,无论是舞谱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靠前的高度。清代是佾舞舞谱的繁盛期,主要体现在舞谱的数量和质量上,此时产生了国学、直省和方志舞谱的分层,继承并创造出属于这一时期的全新的佾舞动作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剧场研究经历了从“戏剧”到“剧场”的范式变换,而今已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本书立足国内外剧场实践共通的媒介社会现实语境,从剧场的社会基础、主体设想、心理机制、时空结构等层面系统研究国外剧场理论的近期新成果,通过考察旨在言说社会实践复数性与复杂性的“悲剧”视域,提炼出剧场艺术批判地介入媒介社会的四个核心范畴:他律主体、悲剧升华、年代错位、剧场场景。由此重思处在媒介技术与商业资本双重牵引下的剧场艺术,把握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反思当代艺术备受威胁的使命,表达隐而不显的社会关系,从而将剧场批评扩展为一套批判地理解媒介社会文化结构的“拟剧论”方法。本书融合了前沿剧场理论研究与剧场艺术批评的工作,目标读者为从事美学、文艺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与高校学生,文艺批评家
1974年,《习惯的力量》在萨尔茨堡艺术节首演,是托马斯·伯恩哈德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马戏团老板加里波第为了克服疾病、衰老和平庸混乱的现状,决定练习大提琴。 多年来,在马戏团巡演之余,加里波第试图与马戏团的小丑、驯兽师、杂耍和他那走钢丝的外孙女一起完整地表演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奏出完美的音乐。然而,排练常常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中断,成为全然的灾难。 年复一年的怪诞演练变成了马戏团的常规。 我们不喜欢这生活, 但这生活必须得过; 我们都憎恨鳟鱼五重奏, 但必须去演奏它。
本书以古今中外著名剧作为基础,从“戏剧性”的角度探讨关于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及戏剧场面问题,并从剧本的局部或全局对戏剧动作的完整性、统一性进行检验,试图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探索戏剧创作的新道路、新方法,以满足观众欣赏戏剧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