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本书全面整理了晋察冀戏剧的相关史料,考察了晋察冀戏剧的发展脉络,认为晋察冀边区的戏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国内外戏剧存在着互动关系。本书从文化视角下对的戏剧进行关照。从地域文化角度看,戏剧与地域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戏剧中蕴含着燕赵风骨与吕梁精神今天仍然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本书对戏剧形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晋察冀的戏曲改革是中国传统戏剧向现代化进程中迈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界一直在探索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关系,我们回头重新审视革命战争时代晋察冀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而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昆曲之美》为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 昆曲之美 课程2012、2013、2014、2015、2017年五次的演讲纪录。课程内容为多位昆曲表演艺术家讲解昆曲行当的四功五法,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戏的演出体会。其中包括王芝泉老师讲解《西游记?借扇》、《挡马》与《扈家庄》;计镇华老师讲解《长生殿?弹词》;邓宛霞老师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与《蝴蝶梦?说亲》;华文漪老师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琴挑》和《长生殿?小宴》等。 按照各位表演艺术家的姓氏笔划排序,每位艺术家的讲座纪录再以年份先后排列,同时在每讲文字纪录中加入标题,标示各位艺术家于讲座中讲解昆曲行当、四功五法、折子戏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进入昆曲艺术的世界。 而艺术家们在解说每一讲的主要剧目之外,亦曾分享对其他剧目的演出体会,当中更包括了一些京剧剧目。书
该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语境下,从文本演变、整编背景、舞台全貌、传承传播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昆剧剧目《十五贯》,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发掘文献与口述史料,明确勾勒出这一整理改编于1956年的经典作品,促成中国昆剧由衰转盛的历程,并阐发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与构建传承体系。
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 果子红 。她创造的晋剧须生 丁派 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故有 山西梆子大王 的称誉。本书是一部反映丁果仙全部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书稿用9章、四十多万字全方位记述了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的一生。对其事业、爱情、生活、德行等方面都有详尽介绍,翔实、客观。尽显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文论集》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先生的文论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谈艺,是张桂凤先生对自己越剧艺术生涯的总结,有对于角色扮演的体会、舞台造型和唱腔的创新、艺术道路和艺德的总结。第二部分:文论,是戏曲界名家对张桂凤先生越剧艺术的评价和总结。第三部分:回忆,是张桂凤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家人对张先生的追忆和怀念。全书文字质朴、感情浓厚,能够全方位立体的反应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先生的舞台艺术和生活上的全貌。
昆曲对我来说,是一种感召,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悠长历史的重量,感触着它繁华和败落的兴衰沉浮,也每天思考着它六百年生命的神秘基因,它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的魅力是什么?是一种美!一种凝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古典美,优美华丽的曲词、繁复精致的身段,无不充满了动人的美!它将文学、舞蹈、歌唱、表演极完善地糅合在一起。文人学者可以从曲词中看到中国文字的飞扬文采,音乐家可以从曲调里感受到传统丝竹的悠扬低回,园林家甚至可以从中体味中国园林的玲珑曲折,画家则于水袖翻穿间想象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从不同角度去看昆曲,它都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为此,余秋雨老师说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大家都为之盛赞。
戏曲表演一贯坚守的两大基本表演原则是:一、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大一统、大综合原则;二、非幻觉主义的、与观众直接交流互动的原则。正是这两大艺术原则,奠定了我国戏曲特有的艺术形态。这并非昆剧所创始,却因昆剧而得到了稳定巩同与深化。由此两大原则而引发出一系列基本表演手法是:一、脚色的分类与演员的分行,也即演员扮演脚色类型相对专业化的手法;二、排斥写实布景,发展写意虚拟的表演的手法;三、化妆、服装穿戴的定型化,从而发展出运用化妆及服装穿戴以加强表演的手法。这些手法也非始自昆剧,但都因昆剧而进一步细化、规范化(也即符号化)并趋向于完备。又专列一章论述昆剧的身段艺术。作为诉诸于视觉的演员的形体动作,既从生活出发,又加以提炼,并作舞式化的艺术夸张,最后形成演员与观众共同的约定符号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流转与社会迁延,为相关戏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