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川剧(套装共2册)》从形成历史、音乐声腔、剧目揽要、作家作品、行当特征、绝技绝活、名伶名戏、传承发展八个部分入手,宏观概述了川剧的形成历史和整体风貌,同时将笔墨更多的倾注于川剧经典、独有剧目、绝技绝活和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彰显川剧的地域特色和剧种风格。在有限的篇幅内,重点介绍了《拉郎配》、《乔老爷奇遇》、《情探》、《文武打》等十大经典剧目的特色和价值;在介绍绝技绝活之时,增加了川剧艺人创造变脸、踢慧眼、变口条、藏刀、耍火等技巧的来源和逸闻趣事,同时以图片剧照为佐证,图文互证,方便读者阅读欣赏。《中华戏曲:川剧(套装共2册)》还重点介绍了当代川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魏明伦的《巴山秀才》、《变脸》、《易胆大》,徐菜的《死水微澜》、《马前泼水》,隆学义的《金子》,谭愫的《
二百余万 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 幅珍贵图片 极致呈现 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在千秋
书画装潢,是伴随着中国书画形式的演变而产生的一种技艺,随其自身的日益完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闻名遐迩。本书阐述了中国书画装潢的起源、发展、兴起以及古代名家论装潢等
中国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录。《中国昆曲年鉴》是关于中国昆曲的资料性、综合性年刊,记载中国昆曲保护传承发展的年度状况。《中国昆曲年鉴》以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纪实性为宗旨,为了解中国昆曲年度状况提供全方位信息。 《中国昆曲年鉴2019》记载2018年度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基本情况,各昆剧院团的艺术和相关活动,记录年度昆曲进展,聚焦年度昆曲热点,展示年度昆曲成就。 《中国昆曲年鉴2019》共设以下栏目:(1)特载: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2)北方昆曲剧院;(3)上海昆剧团;(4)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5)浙江昆剧团;(6)湖南省昆剧团;(7)江苏省苏州昆剧院;(8)永嘉昆剧团;(9)2018年度推荐剧目;(10)2018年度推荐艺术家;(11)昆曲曲社;(12)昆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
该书是对昆曲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分为年度大事记、昆团年度记录、昆曲研究、昆曲教育、昆事记忆、年度优秀论文推荐、年度活动剪影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史料意义,其中的昆曲研究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沪剧的诞生、变迁、发展始终与上海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密切关联。沪剧的内容紧贴社会、紧跟时代,无论是清末的乡镇农民世俗风情、上世纪上半叶的都市市民生活百态,上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貌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都在沪剧中得到或直接或间接、或充分或部分的展示。沪剧的形式依据时代和观众的需求而变化,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开放的格局和创新的风貌。生活的底蕴、传统的魅力、创新的优长加上方言的优势,使沪剧成为上海市民文化娱乐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沪剧,是上海人的流行曲,是上海人的音乐剧,是上海社会风貌和大众精神的艺术展现,滋润、慰藉和关爱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灵。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
暂无内容简介。。。。。。
《后六十种曲(共10册)(精)》编著者朱恒夫。本书承接明代毛晋的《六十种曲》,从明末之后的昆剧、花部认及近代、现当代地方戏的数万剧作中,遴选出《长生殿》、《桃花扇》、《雷锋塔》、《天缘合》等六十种作品,每剧前冠以千字提要,简述剧作家生平、剧作版本、剧作的思想内容、一书特色及戏曲史地位,所收剧作则按曲律要求给予断句标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准确精良的戏剧选本。
本书共收录戏曲脸谱近1500幅,主要取自8个地方大戏剧种。因地方小戏剧种的脸谱大多源于大戏剧种,故仅选取了颇有剧种特色的6幅花鼓戏脸谱,以作小戏剧种脸谱的代表。书中收录的全部脸谱按湘剧、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的顺序排列,各剧种脸谱中再分别依净、丑、生、旦排列,由谢雨、陈嘉琪、章琳等三人负责择选、修改、厘正、拍摄和编辑,并分工编写了脸谱索引。周方今参加了部分剧种脸谱的现场拍摄,邹世毅、谢惠钧负责一、二、三审。谢惠钧拟就全书的基本结构,撰写“湖南地方戏曲脸谱概述”,邹世毅写了“前言”,并审定了全书的所有图片和文字。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名列其中。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