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评剧音乐——戏曲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同生命体一样,体内蕴含有决定其风格特色的“生命因子”、“传承因子”——基因。 但“基因”是什么?过去没有答案,是一个秘密、一个黑箱、一个未解之谜,是戏曲音乐研究中的一个期待破解的共同难题。 《评剧音乐DNA探密》作者王学仲积30年研究戏曲音乐之阅历,经多年思考、倏然感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以全新的方法破译了评剧音乐的全部基因密码,揭开了评剧音乐及戏曲音乐的传承之谜,并破解了评剧音乐研究历史中遗留F来的诸多疑难问题,为剧种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为戏曲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书对扬州昆曲的形成和盛衰、曲目和唱本、曲牌和音乐作了系统的探讨,为复兴和弘扬这一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本书主要介绍纸艺装饰花的基础制作方法,通过详细的图解并辅以文字说明,详细讲解玫瑰花、百合花、菊花A和B这四种纸艺花的制作方法。讲解时从最基本的工具、材料开始,把各种形态的纸花概括成四个基本型,分别讲解
沪剧起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的山歌俚曲,它初以民间说唱形式活跃在田野、街头,称为山歌或东乡调,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在这座*的大都市里生成和发展。它既有吴越文化的品性,又带上了现代都市艺术的鲜明标记,是全国众多戏曲剧种中独具风采的一枝奇葩。 《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清风歌》、《今日梦圆》,以及传统剧目《卖红菱》、《庵堂相会》是沪剧百花园中的瑰宝,着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唱腔优美动听,盛传不衰。 这本《新编沪剧小戏考》流派纷呈、名曲荟萃。全书介绍了100多出戏,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又有新时期的流行作品,反映了沪剧诞生、发展的历程,全面展现出沪剧舞台绚丽多彩的风姿。它是传播沪剧艺术的重要途径
跟于丹去品赏昆曲的美,像昆曲般优雅地生活!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以于丹教授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CCTV-3)所作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 全书以面向大众情趣的审美视角,呈现于丹教授特有的欣赏心得,带领大家感受昆曲艺术的时尚情怀,激活生活历程的优雅基因。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戏曲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特殊的音乐现象,它自成体系,独立品格,既有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也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基本特征,还有潜在的理论素质和审美价值。 戏曲拥有三百多个剧种,但溯源、辨声、归类也只有三四种,音乐体制也只有两种,所以在编选过程中只能着眼于同一声腔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唱段。 本书集中介绍了秦腔、川剧、吕剧、河北梆子等八十多个剧种中的优秀唱段。另外,为了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在戏曲音乐创作中的成功运用,特别选进了现代戏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本书在剧种的编排上,以字数为序,方便了读者查找剧种和曲目。
此书之谱或以已故艺人之传讲,或以史料为依据而描摹之。由于出版要求,本书以学习、赏玩为目的,只收和20幅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谱式,并划分成六个部分。图2-图5为整脸类;图6-图8为三块瓦类;图9-图12为十字门类;图13-图14为六分脸类;图15-图18为碎花脸类;图19-图20为歪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