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前者是吟诵诗词的唱腔,后者是全剧中点题性的主题歌。最后附上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河恋》“送信”唱段,由袁雪芬、尹桂芳对唱。这段对唱曾在20世纪40年代录成唱片,1979年在“尹桂芳流派演唱会”上尹桂芳与袁雪芬再度合作、演唱引起强烈反响,在越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温暖心灵的又一力作 编辑推荐: 想必很多电视观众还记得,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曾经以《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为亿万观众、读者送去热腾腾的心灵鸡汤的于丹,竟然一袭中式服装,坐在CCTV-3“文化访谈录”节目主持人马东身边,一连七天侃起了昆曲。这次从传统经典到传统艺术的“转身”,是于丹的率性而为,还是以往思路的延续? 如果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借助传统经典《论语》给当代读者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向的导航,那么,《于丹?游园惊梦》则借昆曲给大家推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从容而温馨的生活方式。 所以,CCTV-3《于丹?游园惊梦》不同于昆曲知识的普及讲座,它淡化了昆曲的历史和过于专业的知识,而是以类型的方式呈现其审美特点,阐述了于丹对于当代人生活态度的忠告及建议。 在于丹看来,昆曲代表了一
本书将戏剧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专门研究戏剧形象,将戏剧形象分为天然形象与人为形象,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物理形象与心理形象,静态形象与动态形象,直感形象与间感形象,*获形与特意获形,叙事性形象与非叙事性形象等。各种概念的把握比较准确,描述简明扼要,论述有一定深度。行文流畅,具有可读性。再配以一定数量的插图,说理更加形象直观。 一切艺术都要塑造出一定的形象,本著着力于从形象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的本质。本著认为,戏剧的本质就在于它要塑造出一种“情境直呈式叙事形象”,而这种形象的构成材料则既可能是真实人物,也可能是真实人物的物理留影,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影像。 本著依托于对戏剧本质属性的这一全新认识,比较全面地分析了
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内容:部分即章,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即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即第九章、第十章,主要是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新面貌。从黄梅戏当前生机蓬勃的风貌出发,把黄梅戏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对戏曲艺术的理论阐发与对剧目的评述结合起来,立足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着眼于对黄梅戏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整体风貌的介绍和评述;用创新的思维和视角评点黄梅戏的创新成果,一切以“戏”来说话,是全书思想内容及形式结构的重要特点。
上海音乐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大产《中国戏曲音乐欣赏丛书》,《黄梅戏唱腔欣赏》荣幸地被列入該丛书的首批出版计划中,并委约我执笔,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从事多年音乐创作和理论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一个艺术品种持续健康地发展、繁荣下去,为人民大众编写一些普及、系统的通俗读物是*不可缺少。书虽然通俗,但质量一定要予以保证。 本书之所以把黄梅戏的传统型歌舞剧《打猎草》选进来,因为考虑到:黄梅戏的很多曲调都是源于民歌、山歌、小調和歌舞,《打猪草》就保留了非常浓郁的民间歌舞特色。早在1952年《打猪草》在上海公演时,音乐大师贺绿汀和著名戏剧家张拓都曾在报上著文称赞,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之后,全国很多文艺团体都先后专程到安徽学习《打猪草》。上海和安徽的文艺出版都出版过該戏的剧本和曲谱。这个
本书选入了王基笑同志的众多优秀唱段,共同构成他戏曲音乐创作的艺术风格和结构模式,其风格特征已积淀为现代豫剧音乐美学的基因。让这些众多鲜活的戏剧人物的音乐形象集中的呈现给读者,既能满足人们对戏曲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为研究豫剧唱腔音乐艺术规律,尤其是豫剧现代戏音乐创作的发展特点,提高豫剧音乐乃至许多领域的音乐创作,具有很高的传世价值和学术价值。 这个集子收编的116段唱腔,就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8部戏中筛选中,它基本概括了45年来我从事戏曲音乐他作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