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中国秦腔文化丛书》,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计划在两年内出版《秦腔音乐》《秦腔剧作家》《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秦腔流播》《秦腔百年》《百年易俗社》《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表演美学》《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西北“梅花奖”演员》《秦腔舞台美术》《秦腔习俗》《秦腔与传媒》《品评秦腔》《陕西地方剧种》《阿宫腔——后的玉兰花》《秦腔走进校园》《陕西戏剧60年》《京剧声腔源于陕西》《秦腔戏班》等20卷秦腔艺
本书所记潘伯英、黄异庵、杨振新、曹啸君、尤惠秋、邢瑞庭均为苏州弹词界造诣优秀的前辈艺术家,他们引经据典,面风、手势、眼神配合到位,表演炉火纯青。书中客观记录了他们跌宕动人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他们对弹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弹词艺术凝结着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不懈的奋斗。他们既是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又通过各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本书为研究苏州评弹历史,传承评弹艺术,发展与创新评弹事业提供经验和指导。
《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是由我国ZhuMing作曲家周雪华根据乾隆年间叶堂选辑校订的昆曲曲集巨著《纳书楹曲谱》翻译整理而成。周雪华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后,将《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完整地翻译成简谱,把其中的所有曲牌一一标注,并将其与文学剧本组合在内,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有史以来Zui完整的经典版本,填补了我国昆曲文献史上的一大空白,世人终于能一睹几百年前昆曲《西厢记》(王实甫编著)的原貌。《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的出版,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YouXiu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同时,它也能成为各大专院校、剧团、研究所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 作者介绍
越剧三大名著《红楼梦》《玉蜻蜓》和《宋弘传奇》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连波教授作曲,是越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尹(桂芳)派”经典传统戏剧目,在中国现代戏曲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越剧三大名著主旋律谱》选编的这三部大戏均由“尹派”传人王君安主演,每个剧目附有剧情简介和演唱提示,可供专业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出。研究时参考,也适合广大业余越剧爱好者欣赏、学唱时使用。
川剧表演精湛,唱腔优美,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川剧中的折子戏,在人物塑造、舞台表演、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是一出大戏中为精彩的段落,也是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部分。这些折子戏中蕴涵了四川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精心雕琢和艺人演出的千锤百炼,故而常演不衰,日臻完美。
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前者是吟诵诗词的唱腔,后者是全剧中点题性的主题歌。*后附上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河恋》 送信 唱段,由袁雪芬、尹桂芳对唱。这段对唱曾在20世纪40年代录成唱片,1979年在 尹桂芳流派演唱会 上尹桂芳与袁雪芬再度合作、演唱引起强烈反响,在越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越剧在百年诞辰和进入上海九十年之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义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越剧存新百年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越剧犹如一条溪水,从浙江嵊县的山野发源,汩汩流出,流进上海这个中外文化交汇的“海”,变得蔚为大观。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说:“越剧是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剧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越剧》卷一书记述了上海越剧发展的轨迹、文化品性、艺术特色、经典剧目等各方面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越剧艰难曲折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这部历史,是越剧几代人共同写下的,其中交织着多少汗水与血泪、苦恼与希望、奋斗与追求。每个想了解上海文化特色和越剧艺术的人,看了本书都会有所收获
该选集是从时白林先生创作的黄梅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中整理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自1954年的《春香传》起,至2005年新创作的《雷雨》止,共40个剧目,145个唱段,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帮腔、合唱等。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天仙配》《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姜女》《江姐》等剧中的一些唱段。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六部门评为“经典作品”。
“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昆曲著作。“丛书”以昆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方位加以论述,选题不仅新颖而且具有较高价值,如“昆曲与文人文化”“昆曲与明清社会”“昆曲与明清乐伎”“昆曲与人文苏州”等。选题有的立足昆曲本体,如“昆曲的创作理论”“昆曲表演艺术论”“昆曲的传播流布”;有的侧重昆曲的学术研究,如“20世纪前期昆曲研究”等,对昆曲进行理论与文化多角度的深入探讨,这在戏曲研究史上是颇具开创性的。这些选题一方面提升了昆曲研究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昆曲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昆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继承,或作为历史文化的认知,或作为当代艺术的现实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填补了学术研究
《关于戏剧演出给达朗贝尔的信》发表于1758年,是卢梭论文中的名篇,文中他对戏剧、演员、道德风尚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三联书店在1991年以《论戏剧——致达朗贝尔的信》为书名,出版过王子野先生的中译本。 另一部有关卢梭的作品《卢梭的生平和著作》,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从卢梭大量的论著中选编而成,并加以导读性的介绍,使人可以在较少篇幅中了解卢梭的人生经历和他思想的全貌。此书也由王子野先生移译为中文,于1993年在三联书店出版。 此次新版,将上述二书合为一册,书名改作《卢梭论戏剧(外一种)》。本书内容除个别文字上的订正以外其余一仍其旧,书中所增加的插图来自《让-雅克·卢梭明信片画传:他的生平与著作》。
明末阶级突出,吏治腐烂,百姓涂炭,农民起义,狼烟不熄,天翻地覆。这是一段痛苦的岁月,同时,继春秋战国、六朝战乱之后,五四之前,又孕育了一次没有出路的思想启蒙运动。昆曲歌颂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爱情,是对包办婚姻不自觉的反抗。这些艺术家恨天地太狭窄,束带狂叫,又不知自由为何物。戏曲的繁荣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如奸相严崇生前就鸣凤记上演,讽刺…………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名列其中。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
《甘肃文化艺术研究丛书 青少年传统文化普及读本: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四)》从资料来源上看,所列入的唱段有来自于官方剧团的演出本,有来自于流传民间的手抄本,有来自于乡间老艺人口口相传的抢救性记录本等;从唱段的表现形式上看,有演员表演的彩妆戏剧本,有签手表演的皮影戏剧本,有以偶做戏的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的木偶戏剧本等;从地方剧种看,有秦腔、眉户、陇剧、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老腔、道情、曲子戏等多种剧种的唱段。由于同一个内容的剧来自不同剧种、不同表演形式,因此唱词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出现了一个剧多个唱段版本相互比美的奇观。当出现多个版本时,唱词基本相同的只收录在其中一个版本之中,其他版本收录唱词不同的唱段,并以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的形式加以说明。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
广义戏剧研究的起源与戏剧本身一样微茫难求,但从目之所及的古老的研究来看,它往往可以(相对)独立于戏剧艺术,构建出种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叙事。这些与戏剧平行的叙事同样和它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通,不离不弃,在多元与驳杂中追寻着可称之为“戏剧学”的学科合法性。收在这本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也都秉持了与我们这个时代面面相觑的品格,在“戏剧的书写”与“书写的戏剧”间的自由穿越中,传达着作者周宁先生个人的某种“意指实践”。 这本跨越了20年的戏剧研究论文集既呈示了戏剧研究的可能性,也暗示了戏剧研究的不可能性。该文集本身就是一幅鲜活可感的知识地形图,它包括三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周宁先生在为“比较戏剧学”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提供了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周宁先生开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