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记潘伯英、黄异庵、杨振新、曹啸君、尤惠秋、邢瑞庭均为苏州弹词界造诣优秀的前辈艺术家,他们引经据典,面风、手势、眼神配合到位,表演炉火纯青。书中客观记录了他们跌宕动人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他们对弹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弹词艺术凝结着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不懈的奋斗。他们既是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又通过各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本书为研究苏州评弹历史,传承评弹艺术,发展与创新评弹事业提供经验和指导。
人类是在故事中成长的,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在“混沌与野蛮”的厮杀中,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当我们回溯人类文明史时,会发现文明的兴盛与传承是那么富于传奇。从尼罗河畔到两河流域,从恒河到黄河,文明之光璀璨耀眼……于是我们编辑了这套《文明之门》丛书,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讲述人类精神和创造的伟大。这是一套通俗雅致、图文并茂的时尚读物。由16个主题故事组成:《文学的故事》《绘画的故事》《雕塑的故事》《音乐的故事》《舞蹈的故事》《建筑的故事》《戏剧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战争的故事》《航海的故事》《革命的故》《商业的故事》《科学的故事》《教育的故事》《哲学的故事》《考古的故事》。我们希望这套书,能够轻松而愉悦地伴你走进文明之门。 本书是该套丛书中的其中之《戏剧的故事》。 从远
沪剧是上海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它起源于农村,发展于都市,流传于江南,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也颇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沪剧善于表现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很接地气。沪剧的唱腔是以抒情、柔美、儒雅、动听见长,并创造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 《轻松学音乐 沪剧唱段108首》所选曲目基本上是以广大沪剧戏迷们所熟悉、会唱的为主,包括沪剧各流派的代表作,以及一些流传甚广的(传统和近年来新创作的)经典唱段。但由于篇幅的局限,只能选其部分。
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前者是吟诵诗词的唱腔,后者是全剧中点题性的主题歌。*后附上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河恋》 送信 唱段,由袁雪芬、尹桂芳对唱。这段对唱曾在20世纪40年代录成唱片,1979年在 尹桂芳流派演唱会 上尹桂芳与袁雪芬再度合作、演唱引起强烈反响,在越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编辑出版《中国秦腔文化丛书》,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计划在两年内出版《秦腔音乐》《秦腔剧作家》《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秦腔流播》《秦腔百年》《百年易俗社》《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表演美学》《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西北“梅花奖”演员》《秦腔舞台美术》《秦腔习俗》《秦腔与传媒》《品评秦腔》《陕西地方剧种》《阿宫腔——后的玉兰花》《秦腔走进校园》《陕西戏剧60年》《京剧声腔源于陕西》《秦腔戏班》等20卷秦腔艺
中国戏曲之祖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纳书楹曲谱》是昆曲*古老、完整、经典的一个传本,传本中的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更是中国昆曲这一皇冠上的为璀璨的明珠。现有出身昆曲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中国昆曲界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在大师周传瑛、俞振飞生前精心指点下,“十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一昆曲的“奠基之作”——汤显祖《临川四梦》(谱、文)全集翻译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此丛书由名家译谱,曲谱与文字剧本浑然一体;版面设计古朴典雅;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重大。
该书是 国人必看丛书 ,其中中国传统京剧卷选编的十五个传统京剧,都是较著名的,有影响的戏。 中国传统昆曲卷介绍了11个传统昆剧故事,以剧目的舞台剧为故事蓝本,介绍的11个剧目包括《长生殿》《荆钗记》《牡丹亭》《南唐遗事》《琵琶记》《千里送京娘》《墙头马上》《十五贯》《桃花扇》《西厢记》《西园记》。 传统地方戏卷介绍了30个中国传统地方戏故事,故事以舞台戏为蓝本,有舞台感和节奏感,适合青年人阅读。该书的30个故事是《半把剪刀》《打金枝》《花为媒》《女附马》《秦香莲》《天仙配》《杨乃武与小白菜》《状元与乞丐》《连升三级》《狱卒平冤》等,均为中国传统戏曲
《甘肃文化艺术研究丛书 青少年传统文化普及读本: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四)》从资料来源上看,所列入的唱段有来自于官方剧团的演出本,有来自于流传民间的手抄本,有来自于乡间老艺人口口相传的抢救性记录本等;从唱段的表现形式上看,有演员表演的彩妆戏剧本,有签手表演的皮影戏剧本,有以偶做戏的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的木偶戏剧本等;从地方剧种看,有秦腔、眉户、陇剧、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老腔、道情、曲子戏等多种剧种的唱段。由于同一个内容的剧来自不同剧种、不同表演形式,因此唱词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出现了一个剧多个唱段版本相互比美的奇观。当出现多个版本时,唱词基本相同的只收录在其中一个版本之中,其他版本收录唱词不同的唱段,并以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的形式加以说明。
人类从远古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逐步发展到今天和民族,在此生物与文化伟大的演进历程中,缔造了无数美不胜收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各国土著民族所共同拥戴的民族戏剧,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之大成,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神往与倾慕的文化典范。回首重温国内外颇具神韵的民族戏剧孕育、发生、形成、演变之历史,从中可形象地感受到方兴未艾的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带给人们的深刻启迪与昭示。借助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地理与民族民间之文化艺术珍贵资料,以科学、先进的西方文化人类学与传统、务实的中国古代文物、文献考据法相结合,穿过时空的隧道,拨开历史的迷雾,全面、系统地钩沉与梳理古今人类与各国、各民族戏剧的概念、定义、内涵、外延、性质、类别、功能、价值等诸要
川剧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折子戏是川剧大本戏里中的一折,或是一出。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表演技艺精妙绝伦。经过数百年的千锤百炼,历代名家的匠心独运,经典折子戏作为其中艺术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继承和发展,久演而不衰。川剧经典折子戏,广受四川民众、喜爱。1978年,小平同志在成都点名要看川剧折子戏,至此,因“文革”而禁演的传统戏剧剧目始在全国上演。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是曹萌在其研究生课程讲义基础上,经拓展和增补而成的著作,仅从产生的原因看,这本书所持的学术标准是高的,所选择的研究角度是新的。 从研究的布局和撰著的内容看,这是一本与当代戏剧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甚至是一本直接关系戏剧发展与建设的研究性著作。 《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有上述可读之处,我便诚恳而热心地把它介绍学界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更多的还是人凭读者自己去判断。
《广州粤剧团六十年剧本选:戏脉流芳(共8册)》收录1953年至2011年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整理改编、创作、移植的粤剧剧本55个,旨在展示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剧目建设轨迹和成就,供粤剧艺术传播和粤剧创作技法研究、学习之用。
《广州粤剧团六十年剧本选:戏脉流芳(共8册)》收录1953年至2011年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整理改编、创作、移植的粤剧剧本55个,旨在展示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剧目建设轨迹和成就,供粤剧艺术传播和粤剧创作技法研究、学习之用。
《广州粤剧团六十年剧本选:戏脉流芳(共8册)》收录1953年至2011年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整理改编、创作、移植的粤剧剧本55个,旨在展示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剧目建设轨迹和成就,供粤剧艺术传播和粤剧创作技法研究、学习之用。
《粟庐曲谱》收录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十八种剧目,共计二十九出戏,末附《度曲一隅》,则是粟庐七十五岁时灌录十三面唱片时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此外,书中还附有粟庐的《度曲刍言》和俞振飞所著的《习曲要解》,对于欣赏、研究与学习昆曲,裨益良多。
关于《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声誉。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众多奖项。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海峡两岸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07年推出“两岸三地版”。 关于《红色的天空》: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由8位演员贯穿全剧,其编剧手法比较接近诗或音乐的原理,而非传统的戏剧架构。《红色的天空》为[表演工作坊]成立10周年纪念作。
在全国二三百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潮剧因悠久的历史传统、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一帜。然而和兄弟剧种比起来,潮剧的历史研究依然滞后,至今尚未有一书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不得不令人扼腕。这也是两位八十上下的老学者挑起这副重担的意义所在。 下编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潮剧因废除童伶制而展现的新面貌,引用了诸多刊物对潮剧的论说,使我们得以了解在特定环境下潮剧的繁荣与凋零。潮剧不单在本土受欢迎,在东南亚接受度也高,如形成了具有20多年历史的泰语潮剧。书末余章为《潮剧史》上下编的精华回放。 《潮剧史》除了勾勒其发展的历史, “辨其讹谈,论其疑似”也是文章的精彩所在,这是功力使然,也是作者“治学惟劬,持论惟谨”的学术态度使然。 随书穿插精美照片,图文并茂。
《川剧经典唱段100首》共由五部分组成。部分是高腔唱段类,计六章。顺序为【端正好】、【新水令】、【香罗带】、【江头桂】、【红衲袄】和【梭梭岗】。如遇该唱段跨多个类别或声腔,则按唱得多的那个类别或声腔归属。第二部分是胡琴唱段类,分为【西皮】和【二黄】两部分。其中【二黄】含正调二黄、阴调(反调二黄)、平板。第三部分是弹戏唱段类,分为【甜皮】(又称【甜平】、【甜品】)和【苦皮】(又称【苦平】、【苦品】)两部分。第四部分是昆腔唱段类。第五部分是灯戏唱段类。
《昆剧舞台美术概论》为 中国昆曲学研究课题系列 之一卷,国家 十二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以查实史料和精读明清时代昆曲文本原著为起点,以史为序,按照昆剧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昆剧舞台美术的专题,逐项进行论述。围绕昆剧舞美艺术的核心问题 容妆艺术,无论是纵向的探索其历史的发展,还是横向的比较研究其在各时期的特征,都取得了符合实际的、阐述清晰的成果。作者主要根据剧本中对人物容妆的描述、笔记中的文字记载以及戏班的演剧资料,分析归纳了各时期的容妆艺术的特点和形式,及其继承和发展的轨迹,线索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著作。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三大特色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