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需耍眼睛观察审视现代生活,戏剧需要耳朵感觉聆听世间万籁,戏剧需要鼻子嘴巴呼吸时代之气息,戏剧需要舌头发出演讲之辞,褒贬演绎人生状态,戏剧需要身心体味拥抱剧场舞台之瞬息万变;更重要的是,戏剧需要脑子—一戏剧当然需要脑子,将我们为之骄傲的自信、尊严、勇敢、怀疑精神、智慧和创造性的辉煌贡献出来。
明末阶级突出,吏治腐烂,百姓涂炭,农民起义,狼烟不熄,天翻地覆。这是一段痛苦的岁月,同时,继春秋战国、六朝战乱之后,五四之前,又孕育了一次没有出路的思想启蒙运动。昆曲歌颂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爱情,是对包办婚姻不自觉的反抗。这些艺术家恨天地太狭窄,束带狂叫,又不知自由为何物。戏曲的繁荣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如奸相严崇生前就鸣凤记上演,讽刺…………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
本书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二种,是著名京剧史家于质彬先生的代表作。此书记述皮黄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起于明末清初,至于清末民初。全书破除史书著述线性描述的局限,努力使线性与板块两种叙述结合,采用纵向与横向交错的记述方法。纵向主要叙述皮黄戏的形成过程、进京徽班的嬗变、皮黄戏新秀—京剧的出现、苏皖浙徽班戏继续发展、南方京剧的崛起、清末民初的南派京剧,横向主要叙述清中叶以降两湖两广等地徽班的活动与皮黄腔系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拟表明(一)徽班为皮黄戏之祖,(二)皮黄腔系剧种各有千秋,绝非只有京剧一种,(三)研究皮黄戏必须有全面的视角,否则会以偏概全。本书是研究京剧史富盛名的一部杰作,其书不仅详写京剧进京后称盛舞台的景象,更对南派京剧的论述也较为翔实,如南派“四大须生”“三大坤伶
作者经过研究、筛选,从锡剧历来流传的剧目中选取了101个经典唱段,按剧目选段、独唱、对唱分为三个部分。为便于读者欣赏,每个唱段均有剧情、唱段及演员简介。本书所选唱段经典,文字介绍通俗、精炼,适合专业锡剧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业余锡剧爱好者自学使用。
上海音乐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大产《中国戏曲音乐欣赏丛书》,《黄梅戏唱腔欣赏》荣幸地被列入該丛书的首批出版计划中,并委约我执笔,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从事多年音乐创作和理论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一个艺术品种持续健康地发展、繁荣下去,为人民大众编写一些普及、系统的通俗读物是*不可缺少。书虽然通俗,但质量一定要予以保证。 本书之所以把黄梅戏的传统型歌舞剧《打猎草》选进来,因为考虑到:黄梅戏的很多曲调都是源于民歌、山歌、小調和歌舞,《打猪草》就保留了非常浓郁的民间歌舞特色。早在1952年《打猪草》在上海公演时,音乐大师贺绿汀和著名戏剧家张拓都曾在报上著文称赞,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之后,全国很多文艺团体都先后专程到安徽学习《打猪草》。上海和安徽的文艺出版都出版过該戏的剧本和曲谱。这个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
本书选入了王基笑同志的众多优秀唱段,共同构成他戏曲音乐创作的艺术风格和结构模式,其风格特征已积淀为现代豫剧音乐美学的基因。让这些众多鲜活的戏剧人物的音乐形象集中的呈现给读者,既能满足人们对戏曲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为研究豫剧唱腔音乐艺术规律,尤其是豫剧现代戏音乐创作的发展特点,提高豫剧音乐乃至许多领域的音乐创作,具有很高的传世价值和学术价值。 这个集子收编的116段唱腔,就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8部戏中筛选中,它基本概括了45年来我从事戏曲音乐他作的历程。
《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作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力图将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昆曲艺术家、理论家的艺术生涯和他们的经验总结、研究撰述,进行集中呈现,把昆曲艺术与那些附着在“入”身上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能够真实而鲜活地结合起来。这部丛书,汇集了来自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的表演艺术总序家和理论家,他们之中,有的积数十年炉火纯青的舞台经验而有独到的心得体会,有的殚毕生精力而在音乐、表演、文学等领域提炼出深入浅出的理论结晶;他们之中,有的至今仍奉献在艺术舞台和教学的线,有的则未及深入整理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学术观点就遗憾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正是从这些文字记录中,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昆曲——这一民族戏曲艺术的典范,在半个世纪中继绝学而续慧命的历程。我想,昆曲艺术今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发祥于上海,是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越剧在中国戏曲大家庭中,发展不过百余年,还属于年轻剧种,但是越剧中不仅有明清传奇式的曲折故事,而且有性格鲜明、装扮美丽的人物,更有动听动情的婉转唱腔,极富中国古典艺术蕴藉典雅之美,因而赢得了不仅是江南,还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昆剧舞台美术概论》为 中国昆曲学研究课题系列 之一卷,国家 十二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以查实史料和精读明清时代昆曲文本原著为起点,以史为序,按照昆剧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昆剧舞台美术的专题,逐项进行论述。围绕昆剧舞美艺术的核心问题 容妆艺术,无论是纵向的探索其历史的发展,还是横向的比较研究其在各时期的特征,都取得了符合实际的、阐述清晰的成果。作者主要根据剧本中对人物容妆的描述、笔记中的文字记载以及戏班的演剧资料,分析归纳了各时期的容妆艺术的特点和形式,及其继承和发展的轨迹,线索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著作。
孙琦所著的《流沙上的博弈——哈罗德·品特早期戏剧研究》内容简介:哈罗德·品特(1930—2008),英国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戏剧晦涩难懂,博大深奥,引起戏剧艺术界和学术界浓厚的探究兴趣。西方国家的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并不断出现新的解读,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对其进行译介,但粗略重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流沙上的博弈——哈罗德·品特早期戏剧研究》以独特的中国视角,在剖析品特对人类处境独特哲学界定的基础上,从博弈论角度审视了品特戏剧的文化内涵和人物特征,阐述了品特早期作品中的博弈冲突以及人物的博弈策略。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评弹的书,因此,有些部分比较简略,没有展开。如苏州评弹历史的介绍,没有涉及有待讨论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形成,作者在八十年代初提了一个约略的说法:明末清初。后来有同志赞同并引用了这个说法,也有明代以至唐代的说法,我认为那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前身,而不是苏州评弹。能不能再进一步说得具体明确一些呢?有待继续研究。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如何分阶段?本书只是按历史分期约略介绍。 本书共分八章,其内容包括苏州评弹的称谓、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评弹与小说之异同、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等等,系统地阐述了苏州评弹的发展历程。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读者从中可对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及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川剧经典唱段100首》共由五部分组成。部分是高腔唱段类,计六章。顺序为【端正好】、【新水令】、【香罗带】、【江头桂】、【红衲袄】和【梭梭岗】。如遇该唱段跨多个类别或声腔,则按唱得多的那个类别或声腔归属。第二部分是胡琴唱段类,分为【西皮】和【二黄】两部分。其中【二黄】含正调二黄、阴调(反调二黄)、平板。第三部分是弹戏唱段类,分为【甜皮】(又称【甜平】、【甜品】)和【苦皮】(又称【苦平】、【苦品】)两部分。第四部分是昆腔唱段类。第五部分是灯戏唱段类。
本书力求贯彻规范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它把一部分京剧司鼓打击乐演奏基础内容和越剧过门与唱腔演奏基础融为一体,以拓展传统越剧司鼓打击乐演奏及训练的空间;更加丰富该专业教学的内涵,使学习者能正确把握越剧音乐及司鼓打击乐演奏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彰显专业特色,为打造和培养越剧司鼓打击乐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书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与越剧司鼓打击乐专业课程设置,为有效地培养优秀的越剧音乐演奏(伴奏)专业人才的要求而编写的,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越剧音乐专业或从事司鼓打击乐专业教学。
人类是在故事中成长的,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在“混沌与野蛮”的厮杀中,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当我们回溯人类文明史时,会发现文明的兴盛与传承是那么富于传奇。从尼罗河畔到两河流域,从恒河到黄河,文明之光璀璨耀眼……于是我们编辑了这套《文明之门》丛书,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讲述人类精神和创造的伟大。这是一套通俗雅致、图文并茂的时尚读物。由16个主题故事组成:《文学的故事》《绘画的故事》《雕塑的故事》《音乐的故事》《舞蹈的故事》《建筑的故事》《戏剧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战争的故事》《航海的故事》《革命的故》《商业的故事》《科学的故事》《教育的故事》《哲学的故事》《考古的故事》。我们希望这套书,能够轻松而愉悦地伴你走进文明之门。 本书是该套丛书中的其中之《戏剧的故事》。 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