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本书是两代著作者历经69年对中国民间俗曲曲牌、曲词、曲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以代表性曲牌为章目,考释该曲牌的曲格和词格,再根据国内外现存的所有工尺谱材料,将其考译成线谱,使读者领略到明清以至宋元时期这些曲调的唱腔,终完成具有史料、学术及艺术价值的著作。本书中所涉曲谱是*限度上对宋元明清古代唱法的复原;书后附录的CD光盘,是相关内容的音声资料,弥足珍贵。本出版成果堪称“中国民间俗曲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考
板俊荣、张仲樵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很好详尽的梳理考辨,对它们
本书亮点: 一、是清代宫廷专门为慈禧皇太后绘制的册页(内府奉旨作画),乃专属慈禧太后的 御赏物 。 二、庚子国变(1900年)至溥仪出宫之间秘密流出,据朱家溍、傅惜华先生回忆,乃齐如山先生庚子年随德国兵进皇宫,于浩劫中幸得。张张美轮美奂的手绘戏画几百幅,均为首次面世,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均难以估量。 三、名曰图书实乃 文物 ,2016年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微信号:zgxjcbs 网址:www.theatrebook.cn)首次结集限量出品600套。 四、是藏书家、戏剧专家、海外汉学家、重量图书馆愿收藏之物,亦是馈赠高级领导的精美礼物(精美的装帧、进口的纸张、多道手工制作保证了本书的高品质)。 五、本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支持,故定价较低(一函三册 1380.00元),前100名订购者可享受七折优惠。
板俊荣、张仲樵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曲词及曲谱考释》对较常用的二十多个民间常用的俗曲如“满江红”、“清江引”、“莲花落”、“挂枝儿”等的名称、内容、演变过程等,做了很好详尽的梳理考辨,对它们
该书稿是苏州大学戏剧研究专家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年鉴,主要从各大昆曲院团年度工作综述、年度推荐剧目、年度推荐艺术家、年度推荐论文、昆曲研究、昆曲教育、昆曲曲社、昆事记忆、年度大事记等方面对2022年度的昆曲活动做了全方位的整理和概述。全书并配有彩图300余幅。书稿既有业务综述,也有成果展示,更有学术论文荟萃,是一部内容翔实、材料丰富的资料性专著。该系列年鉴自2012年出版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和平台优势,在昆曲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做好抢救性保护传统曲目的要求,将锣鼓书老艺人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代表曲本,收集整理编纂成册。全书分传统篇、现代篇两册,传统篇收录专业老艺人的传统长篇、长篇选回、开篇;现代篇(收录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移植的现代曲目选回、群众文艺中的优秀短篇、开篇(含开篇形式的联唱、表演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本书为第八辑,分为词曲音乐研究、词曲学研究、元代乐府研究、戏曲研究、曲谱研究、词曲文献、河北民间曲艺研究、书评八个栏目。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重庆市京剧团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重庆京剧》图册以推动重庆文化艺术的发展。重庆市京剧团、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的《重庆京剧》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80年来,重庆京剧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 重庆市京剧团大事纪要(时间轴) 重庆京剧80年历程 重点剧目 艺术人才 及附录(包括获奖、领导班子、演出剧目、演出人员)等部分,收录图片数百张,图文并茂地反映京剧在重庆的发展历史。
吴宗锡为评弹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管理工作,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等职。本书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评弹书目介绍、评弹表演赏析文章,还收录了对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当代曲艺的研究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宗锡评弹文集》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文章,从戏曲的本体规律,中西艺术门类的比较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评弹艺术的诸多理论问题,并对《白蛇传》、《描金凤》、《三笑》等评弹书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选曲等评弹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赏析。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蒋月泉、杨振雄、徐丽仙、张鉴庭等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
本课题为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后的影戏:晚清以降成都大皮影的百年兴衰》,项目编号15DB10。本书共六章,绪论中国影戏文化及流派,并阐述了成都影戏的地位;*章晚清成都影戏产生的历史环境;第二章成都影戏兴盛的文化渊源;第三章晚清的成都影戏;第四章晚清成都影戏的市场传播;第五章民国以后成都影戏的衰与亡。本书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影戏的介绍与传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由当代 越剧艺术家单仰萍口述,青年戏剧学者张檀记录并整理。全书主体部分由6个章节组成,从年少初识越剧、拜入王文娟先生门下开始,通过《红楼梦》《孟丽君》《舞台姐妹》《家》《虞美人》等多部代表性作品,串起单仰萍50年精彩艺术人生。每一章以剧目为主线,其中融汇的人物与故事,都是单仰萍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并由此引出她是如何塑造角色、演绎剧情,大到对全剧背景的理解,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是 真实的艺术表现。大量美轮美奂的高清剧照,不仅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也使文字的阐述得到 清晰的实际印证。本书的附册《唱段曲谱精选》收录了单仰萍曾主演的17个越剧剧目的33首曲谱,由 越剧作曲家金良先生亲自审定,为 面世,不仅满足了广大曲友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本书由当代 越剧艺术家单仰萍口述,青年戏剧学者张檀记录并整理。全书主体部分由6个章节组成,从年少初识越剧、拜入王文娟先生门下开始,通过《红楼梦》《孟丽君》《舞台姐妹》《家》《虞美人》等多部代表性作品,串起单仰萍50年精彩艺术人生。每一章以剧目为主线,其中融汇的人物与故事,都是单仰萍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并由此引出她是如何塑造角色、演绎剧情,大到对全剧背景的理解,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是 真实的艺术表现。大量美轮美奂的高清剧照,不仅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也使文字的阐述得到 清晰的实际印证。本书的附册《唱段曲谱精选》收录了单仰萍曾主演的17个越剧剧目的33首曲谱,由 越剧作曲家金良先生亲自审定,为 面世,不仅满足了广大曲友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