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仁昆曲唱腔精选》收录了蔡正仁先生擅演的十五出戏的百余段曲牌,包括《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荆钗记》《邯郸梦》《玉簪记》《千忠戮》《雷峰塔》《红梨记》《铁冠图》等经典名剧,以及《蔡文姬》《班昭》《桃花扇》《曲圣魏良辅》等新创剧目。书中,蔡正仁先生对每出剧目的传承、编创以及演唱重难点等进行了阐释,既可清晰地看到其渊源有自,师承有道,同时又更有传薪发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撰此书时,蔡正仁先生常强调,演唱昆曲需特别注意腔格、咬字以及发声方法等问题,所以书中蔡正仁先生通过一段小视频,亲自示范解说了昆曲演唱的正确方法,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感知他对昆曲艺术传承的认真、坚持和期许。
《豫剧音乐》一书为学术专著,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豫剧 丛书(第一辑)之一种。本书由 基础构架 应用构架 和 理论构架 三大部分组成,共分为5章,分别从豫剧音乐综述、豫剧唱腔板式选析、豫剧曲牌音乐述要、豫剧音乐钩沉、豫剧的乐队及传统伴奏技艺五个方向阐述豫剧音乐的发展。从创作到应用对豫剧音乐条分缕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透过豫剧音乐和与豫剧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豫剧音乐的本质和规律,进而用来指导和推动豫剧音乐的艺术实践和创新发展。
本书是“东方文化符号”丛书的一册。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它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是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成的一个声腔剧种。它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而在中国戏曲的各剧种中,昆曲是 古老的剧种,它积淀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表演等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高雅优美,绚丽璀璨,有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兰花”之美称。2001年5月15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本书内容包括:昆曲的产生与流传、昆曲的艺术形式和昆曲的名剧与名家。
本书以梁厚民口述,张文娟整理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了梁厚民自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名快板艺术大师一生执着艺术,为自己热爱的快板书事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并且还首次讲述了与其夫人李如玲相濡以沫的生活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篇梁厚民的自序,并有两位梁厚民的好友朱光斗和李立山为本书做的序。正文有五个部分。*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童年在故乡出生到大学后求师李润杰未果。第二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事快板书艺术的历程并讲述了其中的苦与甜。第三部分讲述了梁厚民在表演和创作过程中的成就和收获。第四部分梁厚民分享了其在生活中与夫人、与徒弟、与朋友的趣事。第五部分这位快板书大师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进行了总结记录,谈到了包括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等。
本书是作者有关相声研究的文章专集。内容包括北京相声的艺术发生与早期传统、新时期40年来相声创演的思潮述评、一些相声的大师级人物如马三立、侯宝林、马季、苏文茂等人的专论、针对相声发展现状的全方位跟踪讨论、相声美学品格的探究思考、部分相声节目的分析评论、有关相声的学术随笔和书评书话等等。学术范畴涉及历史、理论、评论和创作、表演、审美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北京相声的历史知识、艺术特点、思潮状况、美学格范、名家贡献、现状问题并促进相声的创演繁荣和健康发展,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相声的艺术特质,准确理解并把握相声创演的发展轨迹,书中还收入了几篇有关曲艺的整体文化面貌、艺术本体特征、文化生态状况、传承传播诉求及特殊审美使命等方面的文章。以利于延伸阅读触角,并深化
本书为第八辑,分为词曲音乐研究、词曲学研究、元代乐府研究、戏曲研究、曲谱研究、词曲文献、河北民间曲艺研究、书评八个栏目。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连派评书由连阔如先生开创,自成一家一派,女儿连丽如为其传人,人称“小连先生”。本书即 北京评书连派评书艺术家、连派评书 继承人连丽如对连派评书艺术的总结性著作,源于连丽如在2023年的15次讲课录像。在这15堂大师课上,连丽如结合自己超过一甲子的丰富评书表演经历和体悟,以连派评书擅场的评书艺术品种《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长篇评书及选段的说功、做功、打功为例,抽丝剥茧、曲尽其妙地讲解北京评书与连派评书艺术的历史发展、风格、特色、表演程式、秘诀技巧,可属毫无保留、授人以渔的案例教学。加上鲜活生动的口语风格,妙趣横生的演绎发挥,以及行话侃语的通俗讲解,读来如临现场,亲聆謦欬。对评书爱好者来说可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身说法”佳作。
新曲艺是传统曲艺形式与新的时代性内容相“碰撞”之后所生成的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的一种艺术形态。在其演进过程中。尤其受到中国革命及其文艺工作的青睐,到“十七年”(1949—1966)时期 是得到大力发展。 本书以“十七年”新曲艺为中心,分别从历史演变、文艺方向与政策推动、文艺工作者参与、文体形态与创作理论建设以及传播方式与效果等几个层面探析与总结“人民文艺”普及实践的整体过程、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并综合借鉴与运用社会文化史、听觉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头性、文艺性、革命性与民族性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本书试图指出:在革命的视域中注重口头文艺,不仅因为它能够被革命主体即文盲与半文盲的工农群众所听懂与欣赏, 在于由于声音的在场性与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说话人)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