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纳德 伯恩斯坦享有 桂冠指挥家 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 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 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 音乐最小构成单位 探讨到 调性之争 。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适的音
《琴学备要(手稿本)(套装上下册)》作者顾梅羹,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由诺顿出版有限公司提供版权。本书是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系列之一,它主要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对于进行音乐史学及相关理论学研究的研究生而言,这无疑是对1400年至1600年这段时期音乐问题进行研究的理想专著。作者针对音乐概念和历史细节所进行的措辞优雅且不失严谨的阐述是本书的特点所在。它使得文艺复兴音乐成为了易教易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艺术领域。
梅庵琴谱(一函一册) 王宾鲁 著 16开 线装 IBSN:9787514926224 中国书店出版社 《梅庵琴谱》由王宾鲁传谱,徐卓编述,邵森参校。王宾鲁生前曾著《龙吟观琴谱》,欲改造未果,临没以是为恨。其弟子徐卓、邵森等继承其遗愿,将其在 梅庵 传授的琴谱及琴学理论编为《梅庵琴谱》二卷,于1931年石印刊行于世。卷一包括琴论、指法等,卷二包括十四首琴曲,其中有《关山月》《秋风词》《凤求凰》《平沙落雁》等经典古琴曲目。其中三首有琴歌,其他十一首为纯琴曲。王宾鲁演奏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多用轮指,风格别具一格,被当时琴界成为梅庵琴派。
现存最早古琴曲谱《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古琴指法汇编《琴用指法》首次合璧,全彩原大,正式出版。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现存唯一的 文字谱 实物,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琴用指法》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不仅包括了北魏陈仲儒、唐赵耶利等人所撰的早期文字谱指法解说,还收录了一种不同于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古琴指法,是古代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二者成书时代均相当于唐时甚至更早,《琴用指法》不仅有助于还原《幽兰》古谱,且当有助于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古琴的演奏方式。两种手卷均保存于日本博物馆,此次正式引进出版,以原色原大、高清影印的形式,呈现古卷原貌。特邀古琴名宿吴文光先生主编,撰写序言,并附上吴先生所作《幽兰》释谱版本及演奏录音。不仅极
本书阐述了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从 19 世纪后期产生到如今不断变化的形态,并介绍了伴随着技术进步同时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音乐理念。全书共分四个章节,详细介绍了电子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主要的合成器创新者以及当代实践。作者在代表作曲家、音乐流派,以及模拟与数字合成技术等方面对音乐的实验性做了探讨与研究,包括严肃和流行音乐、西方和非西方音乐。
巴蜀汉族丧葬仪式程式繁多、内容丰富,活态地呈现出礼、俗文化的互动,是巴蜀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既具有 多元融合 的样态,又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和而不同 的特征。本书是作者在长达15年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地方志、民间歌谣集成、手抄谱例和其他艺术文本等民间文献资料,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置于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全面、系统梳理丧葬仪式过程、信仰行为和音乐形态,深入分析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类型特征和文化内涵,为探索民族音乐文化的 中国化 提供了典型案例。本书附有180余首田野采风所得丧葬音乐谱例,并配有180余幅丧葬习俗、音乐照片,为民间音乐文化存留了 历史的证据 。
“燕乐二十八调”是一个中国式乐理表达系统,这一乐学逻辑结构产生于晚唐,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体系化、逻辑化力量,并在民间的音乐实践中不断被调适,万变不离其宗地隐形传承下来。从传统中找出早已存在的这一逻辑理论并继承和发展,是《“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的主旨。作者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提供了一份经过互校合参而不同于杨荫浏、阴法鲁二先生的姜白石词乐译普。
本书是一本关于音响调音、录音与唱片人和事,以及经典唱片的图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音响系统调音方法(“降龙十八掌”空手道调音),音响系统低音调校(“伏虎十五拳”),留声机的故事,电子录音技术与经典历史唱片,从磁带录音到现代LP及代表性单声道LP,直刻唱片及经典直刻唱片,发烧数码录音先锋Telarc/Soundstream及经典SACD,音响大玩家斯托科夫斯基及其代表性唱片,模拟/数码录音双全的约翰逊教授与值得收藏的RR唱片,35mm胶片磁带复刻LP,追忆Mercury Living Presence在莫斯科的录音故事及代表性唱片,很好低音唱片,笛卡之声,漫谈CD母带处理、录音、混音与压片,自然录音与KKV唱片,听声辨器、借乐调音,Harry Pearson的超级试音碟,弦乐的现场与录音,西电之声杂谈,初探LP2CD与LP2CD之我观,PO杂谈,音箱摆位为什么那么神奇,HighEnd的门槛,小房间大低音等。
本书的主体内容从九个方面入手,分别以九个篇章切入课题,对迄今为止后调性音乐中音高组织及结构建构的主要体系及其技法与后调性音高组织分析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学脉的史学梳理,学理的精要阐释,学术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对后调性经典作品音高组织的分析研究,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田野作业”。本课题的亮点还在于对部分中国作曲家后调性音乐创作中独特的音高组织技术,以及由此引发出独特的理论建树事实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将中国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的技术和理论之独特贡献引介并推广至国际音乐理论学界,将“中国原创理论”融入全球后调性音乐理论研究中,使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书是针对音乐爱好者或音乐专业学生想要学习视唱练耳而编写的视唱练耳基础教程。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世界音乐作品、各地民间歌曲作为视唱练习曲例,不仅能提高练习的趣味性,还能提高读者的音乐素养。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包括第1~9章,讲解了由自然音程所组成的旋律和单拍子、复拍子的节拍划分;第二部分包括第10~12章,讲解了由自然音程所组成的旋律和单拍子、复拍子的节拍细分;第三部分包括第13~19章,讲解了半音体系的旋律和更复杂的节奏;第四部分包括第20章和第21章,讲解了特种调式及二十世纪的音乐。部分至第三部分按照节奏与旋律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系统编排,第四部分则是前三个部分的补充内容。本书中的内容不仅包含大量的视唱练习、节奏读谱练习和音高训练,还包含了对重要音乐元素的讲解,通过这样系统地学习与训练,读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