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按章节布局,共分六章。内容包括:靠前章双簧管历史发展演变与应用状况,第二章基础知识,第三章初级练习与应用演奏,第四章中级练习与乐曲演奏,第五章常用音乐会演奏曲目,第六章交响乐经典片段。编写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纳入和创编了部分中国音乐演奏作品,努力使教程富有特色;同时教程还附录了世界有名双簧管演奏家简介、实用音乐术语、使学生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丰富。
理解和表达肖邦音乐的前提,是深入了解肖邦的精神世界,作为亨里克·欧皮埃斯基编著何晓兵、李海川、李沁霏编译的肖邦情感世界直接表达的第一手资料――《肖邦书信集/世界音乐经典系列》,可以直接打开领悟肖邦灵魂的窗口。本书的的出版,是肖邦理论研究最直观和最权威的资料。同时,对我国的钢琴家理解肖邦的精神内涵、把握肖邦音乐的内在气质,以及钢琴教学的理论依据,都将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这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欣赏不同时期音乐会音乐(即古典乐)的入门书籍。 作者讲述了不同时期的音乐所处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故事、音乐风格的演变,以及音乐的精髓所在。他将带你穿越不同时代、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解释每一种音乐的细节、讲解多部音乐作品。你将了解到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多种音乐类型及各式关键元素,如牧歌、小步舞曲、奏鸣曲、交响乐、歌剧等;你还会认识多个伟大作曲家及其创作的伟大音乐,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威尔第等;你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找到答案,如“为什么贝多芬如此重要”“启蒙运动是如何改变音乐的”“歌剧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等。 这些都将为你聆听音乐带来全新的认知与体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开山炮的轰鸣震荡,一座岭南小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岭南的奇迹,也是中国的奇迹。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深圳交响乐团应运而生。如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 四十年,是一个生命体步入成熟的年龄。《40交响华章:深圳交响乐团建团四十周年口述史》将由数十位不同年代走过来的深圳交响乐团(以下简称“深交”)音乐工作者,深情回顾自己和乐团的成长史。在这些人中,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是银发一族,有的正值壮年。他们于不同年代跨进乐团大门,他们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为了一个共同的音乐梦想,与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栉风沐雨,一同前行。他们的回顾,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既是个人的经历,又是深交的历史。 时光回溯到1982年。一批怀揣理想与抱负的年轻音乐人,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四面
大提琴有着宽广的音域和深沉的音色,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展现复杂形象、深刻情感的能手。近年来,随着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大提琴及其相关作品、演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重奏形式更是受人青睐。 目前,国际乐坛上已有多种大提琴重奏的组合形式,这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爱乐者,促进了大提琴乐器及其相关作品的普及与传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提琴表演专业的创新与发展。然而,国内该领域起步较晚,关于大提琴重奏的教材、学习资料较为缺乏,虽然有许多前辈和学者曾对大提琴重奏形式的演奏技巧和教学方法展开讨论,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更依赖于经验的传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观察,认为大提琴重奏演奏的训练需要有系统性、规范化的总结,重奏训练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苦练、多练,回归音乐本身才是大提琴重奏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音乐制作时代,一个人、一台计算机,加上一些硬件设备就能方便地制作出专业的音乐作品。音乐人、影视游戏界声音工作者、音乐和音频技术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日益壮大的独立音乐人、自媒体创作者、音乐爱好者群体等,越来越需要提高自己的电子音乐制作技能。本书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编写的。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计9章。上篇以打谱软件为主,详细地阐述了简谱软件《谱谱风》和五线谱软件Sibelius的使用方法。中篇以音乐工作站软件Cubase12为主,详细地阐述了MIDI音乐编曲制作的相关知识。下篇则以Waves效果器为主,详细地阐述了混音、母带制作的相关知识。本教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让读者可以快速上手打谱、MIDI制作、混音,并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这本《钢琴二重奏经典集(19-20世纪)》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规划与编订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曲集除了服务于钢琴专业研究生重奏课程的学习和使用之外,其他对此有兴趣的钢琴专业学生也可演奏使用。本曲集收录了四首双钢琴作品和一首四手联弹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经典原作。能让演奏者优选限度地体味经典大师的音乐构思和织体安排。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蒋雄达先生,把当今小提琴教学中,世界所公认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经典教材,集中归类、删繁就简、取其精华,按照不同程度的需求分编于各集教程,规范起步入门,合理循序渐进,並将个人一生的演奏经验、教学理念与练琴方法,具有说服力地融入了教程之中。《小提琴成才之路系列教程》的教学进程是有序的,练习内容是丰富的。教程共分四集:一、成才之路的起步与入门 二、基礎训练的积累与完善三、演奏技能的提升与拓展 四、高难作品的诠释与表現(上下册)为了帮助更多的琴童入门提高,编者特邀请蒋先生的学生,杭州爱乐乐团首席、青年演奏家袁泉,为教程的部分作品做了演奏示范。该教程的面世,定能为小提琴教学的普及与提升增添新的活力,并将受到广大师生与读者的欢迎。
《两乐章交响曲》是作者就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早期作品。将大学五年所学到的专业作曲技术,包括调性音乐写作的旋律、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等技术展现出来,并与新音乐的技术拓展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写出一部真正的交响曲,而不是一般的管弦乐作品,是作者当时的自我要求。 在这部交响曲中,作者用声音展示了自身的心路历程和各种复杂的情感:徘徊、犹豫、思索、苦痛、渴望、奋斗、挣扎、坚钿、孤冷……用声音去表达人的心理活动、情感纠葛和哲学思考。作品基于小二度间隔的大二度及其后续不断的音程扩充,在音高关系上逻辑且抽象地实现了乐旨和意境的需求;高度半音化的使用,导致了泛调性、多调性的听觉感受,增加了音响上的复杂度。 作品的整体结构实为三个乐章,夹在庞大的第一和第二乐章之间带有谐谑曲风,但配器生动、充满趣
古琴的正名改叫“琴”,也许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就被人们给他加了一个“古”字。在中国它更不只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它是一种文化。中国的多少故事如“俞伯牙和钟子期”、“司马相如卓文君”、“文姬归汉”、“聂政刺韩王”等都无不和古琴密切相关,要想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欣赏和学习古琴音乐是一个好的途径。 在古琴艺术中琴曲和琴歌都是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也许琴在它一开始出现就是伴随着吟诗和歌唱的。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有它们代表的琴曲,连清代也不例外。但是近几十年内却很少有新的琴曲出现。也许是这古琴名字中的古字把作曲家和听众吓住了,也许是这琴的文化传统让我们背负了太沉重的历史包袱。但是作曲家认为,每一个时代都该有它的代表琴曲,现今更不该例外。 作曲家关迺忠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了一
本作品是由刘福安、卞祖善、马友道、程寿昌于1960年创作完成,此次出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将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产品。乐曲取材于“八一”南昌起义。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引子中,弦乐器以慢板速度奏出愤怒的主题,描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和斗争。
这本《钢琴二重奏经典集(19-20世纪)》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规划与编订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曲集除了服务于钢琴专业研究生重奏课程的学习和使用之外,其他对此有兴趣的钢琴专业学生也可演奏使用。本曲集收录了四首双钢琴作品和一首四手联弹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经典原作。能让演奏者优选限度地体味经典大师的音乐构思和织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