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无意中被发现,一批珍贵的文献重见天日,由此而引发的“敦煌学”蔚为大观。本书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的仪式歌曲为研究主要材料,参照敦煌壁画等文献中的乐舞图像,结合当代民间的仪式音乐,综合互证,形成初步研究敦煌遗书中的仪式歌曲唱词、曲调结构、表演符号等内容的专题性研究成果。本书通过挖掘、整理、剖析一批珍贵资料,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特别是关于民俗中的仪式歌曲研究,提供的研究资料,为当下方兴未艾的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拓展研究新领域。
套装包含5张DVD并随附一本画册,DVD分5集介绍了古筝、二胡、古琴、笛子和琵琶五件乐器的发展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乐器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现乐器蕴含的人文情怀,并由制琴大师为你展现中国乐器独特的制琴工艺,开创了中国乐器史上的先河。
我国唐代的音乐在作曲和演奏技巧方面都有高度的发展。可惜唐乐到了宋朝就几乎失传,残存的曲谱也无人能够认识了。从宋朝到现在,听不到唐乐的声音,已经一千多年了。 叶栋,1930-1989,音乐理论家、古谱学家。江苏吴县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外曲式和作品分析等课程,并致力于唐代古谱的研究。本书收录了作者唐乐古谱译读方面的主要论著和译谱,并收录相关图片多幅。
本书是部箜篌综合教程,包含教程和乐曲练习两大部分。教程部分包括箜篌简史、古代诗歌中的箜篌等;乐曲部分包括初、中、高程度的独奏曲50首、重奏曲3首,练习曲33首。全面系统、实用性极强。是各大音乐院校竖琴和箜篌专业的教材。
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史。 第二部分总论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体系、体裁形式,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分组和分类方法,并对少数民族新音乐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概述。 第三部分按语言谱系分类法介绍了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简况。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所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因此,这一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民族加以介绍。 虽然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但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之用。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刘承华等编写的《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以四章篇幅,分别研究了虞山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金陵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广陵琴派的历史文化生态,以及江苏地区琴派的现实文化生态。
《土家族音乐概论》一书,回顾了土家族音乐发展的历史,阐明了土家族音乐与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剖析了土家族音乐的构成因素,揭示了土家族音乐的文化特征与歌舞特征,从而将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土家族音乐概论》是土家学研究丛书之一,著书者田世家同志出生于鄂西清江岸边的土家山寨,吮吸着山寨脚下这条发源于武陵山脉之河流的乳汁长大,从小就酷爱土家族音乐,接受土家族音乐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