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本书主体部分在学习借鉴、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本着简明实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潮州锣鼓的大鼓演奏技法和符号作了分类处理。从单一技法学习人手,并配以相应练习曲进行练习,共计练习曲100首。在熟习和掌握了各种单一演奏技法和演奏符号的识别之后,再进行技法组合及锣鼓科介的综合练习。后,为结合演奏实践,选编5首标有各种演奏符号、手法的潮州锣鼓乐曲供选择使用。相信,在学习掌握了单一演奏技法和技法组合练习之后,演奏乐曲就容易许多了。 学习使用书本教材是必要的,但绝非全部、仅此一法,它只是一种主要的辅助学习手段。要想正确无误的掌握和运用各种技法,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潮州锣鼓乐,内容极其丰富,本书仅为一部学习潮州大锣鼓司鼓演奏技法的入门教材,愿对您的学习研究、推广传播潮州锣鼓乐有所助益
本书是青年演奏家“玉面小嫣然”专门为古筝爱好者打造的带有技法讲解的第四本古筝改编曲谱集。 本书中的曲目包含时下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电影主题曲及中国风流行乐曲等,这些乐曲包括了重奏版、纯筝版、配乐版等不同的曲谱版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演奏水平和喜好,选择曲谱版本。本书在之前出版的三本曲谱集的基础上,将需要注意的难点,都标注了文字讲解,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演奏提示和指法标记,让读者在练习的过程中, 加高效、正确地弹奏歌曲。 本书适合广大古筝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教材使用。本书中的曲子既可以作为日常的练习曲目弹奏,也可以作为表演曲目演奏。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考试读本》由柯琳和高乐编著,是专为报考音乐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考试辅导用书。作者将高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融入概念、要点的梳理中。将纷繁复杂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内容打造成方便记忆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学习、记忆更加有效,为其取得理想成绩打下基础。本书简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语言、宗教信仰、分布的特点和状况,系统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概念、基本属性、历史沿革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各少数民族的各类型代表曲目、乐器等进行了较为精要的介绍,对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板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板胡又被称为“梆胡”和“秦胡”等,是胡琴的一种。一提起板胡,大家的耳畔总会响起《月牙五更》里那浓浓的东北风情,或是秦腔伴奏里那重重的西北风味。板胡就是这样一件在民间、在地方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乐器,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板胡的基本知识及演奏技巧。
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民族器乐是各族人民通过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方风格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独奏与合奏两种表演形式。独奏曲以乐器分类,并一般以演奏方式归纳为吹奏、拉弦、弹拨等类型;合奏曲以乐器组合的方式分类,分为纯粹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清锣鼓乐、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以及由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等形式。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民族器乐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伴侣。从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到今日民间的迎神赛会、婚丧喜庆,从草原上的马头琴、马背上的东不拉到音乐厅的名
阮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西晋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种乐器,因此后人称之为“阮咸琵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可见阮在唐代的影响。至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此名称沿袭至今。 由于阮音色圆润、浑厚、音域宽广,因此古代就已成为独奏、合奏的主要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一批忠于民族音乐事业的音乐工作者,经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将纯律改为十二平均律,扩大了阮的音域,丰富了阮的演奏技艺,并把阮改制成小阮、中阮、大阮系列,逐步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阮。在近几十年中涌现出大批演奏家、教育家。 为促进阮这一民族乐器的发展,保证定级考试的质量与水准,中国民族管弦乐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启动的 民族音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项目,是一项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期望取得创新性的成果,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是必不可缺、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条件。《新世纪民族音乐创新教育丛书》的编撰计划,正说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已经紧紧抓住教材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开始行功。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早在上世纪建立初期(当时的名称是文艺系,建立于1959年),即已注意到少数民族乐器的师资与教学,20世纪60年代曾聘请藏族教师来京教授扎年琴,并专门指派教师协助藏族教师编写扎年琴教材。当时还曾有吸纳多种民族乐器教师的设想,但限于条件,教材编写工作未能坚持完成,计划和设想也未能实现。目前,音乐学院已有马头琴、热瓦普、冬不拉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来
肖常纬等编著的这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大类。本教材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为对象,以普及民族音乐基本知识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乐理论,即以“述”为,“论”较少;以期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将之运用于表演、创和和教学实践。
常静,古筝演奏家,独立音乐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师。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婉芬教授、邱大成教授习筝。她的音乐空灵唯美,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并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通过独特的演奏吟唱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诠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和世界著名音乐家雅尼先生合作《琴筝和鸣》,获得广泛关注。 常静专注于古筝演奏与创作,已在美国真音乐、台湾源动力、德国EDEL、香港雨果、中国瑞鸣等唱片公司出版《常静》、《离弦》、《彩虹之上》、《筝美人》、《十指弹一》、《杏花天影》、《瑞鹤飞》等多部唱片,并在唱片中担任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工作。 常静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通俗民族器乐合奏曲集(上)》特点: 其一是多种风格曲调,适于多样的演奏环境之需。风格之一如《欢腾的节日》以南方民间锣鼓乐激昂的音调为基础进行了多性格的展开,《水乡欢歌》以江南水乡民间曲调为框架元素了丰富的发展,《畔朝霞》以上海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了现代交响的发展,《皖风戏韵》以安徽*代表性的四种地方性曲调进行多侧面的发展,《凤阳歌》是以安徽凤阳花鼓曲调进行多层次的烘托;风格之二是时代新曲的民族乐队形式的变奏发展,如《春天的故事》《夜来香 是以同名歌曲的旋律为框架进行的民族乐队新音响的变奏,同时突破了原曲调的束缚而有了更大幅度的多层次声响的扩展;风格之三是对外国名曲、名歌进行民族乐队移植,如《斯拉夫舞曲(之八)》《卡林卡》,其中所探索的中外音乐曲调与色彩的结合方式,使其
《中国花儿曲令全集》所展示的就是这些光彩熠熠的花儿精品及地域音乐文化的风采。全书历史资料翔实、曲目选材精当、分类排列方法合理,表现出编纂者严谨的科学的治学精神。花儿山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富矿,是珍贵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歌种,而是有着强烈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它流行于以甘肃、青海、宁夏为中心地区,播及新疆东北部、陕西西部、四川北部、西藏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八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花儿。这些花儿既有着各自的特点,更有着这一广大流行地域的音乐共性和音乐基因,显示出鲜明的地域音乐文化面貌和文化价值。
《民乐之美/文化中国边缘话题》是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之一,从中国民间乐器的前世今生写起,用强大的审美力和想象力,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美丽到迷离的迷人境界每一个都是活的,每一个都有故事,每一个都有灵魂,使人不知不觉就爱上了那些牵制住我们灵魂的灵魂:那些乐器,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音乐。全书文化内涵丰富,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原创性的佳作。
这是一套入门的、普及性的、方便于读者学习的初、中级器乐演奏教程,尤其对于准备考试或者准备继续考取高一级的学琴者具有较为实用的功效。与同类教程相比,本套教程在相对“速成”的基础上,又不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为了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力求在练习曲的编排上兼具一定的趣味性,因此谓之“快乐音乐”。本教程会使你在快乐的时光,快乐地“玩儿好”快乐的音乐。希望你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儿好你的“技巧与练习”,成为一位演奏快乐音乐的快乐音乐家。 本教程十部已在教学实践中试用多年的基础演奏教程,适用于初学板胡演奏者,或虽有一定基础但仍想继续深造的学琴者。其重点是对各项演奏技术进行基础训练,使学琴者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二十个课节的先后顺序编排,都经过认真的思考并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
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嬗变、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I)中相关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实践重塑传统器乐“母语文化”特质、探寻其历史性认知与中外文化参照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乐队建制的探索与发展不仅在我国大陆地区专业化、正规化剧场艺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较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这一乐队模式的文化属性与本体价值,则长期困扰和制约着这一器乐形式的创作表演与理论探索。笔者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为基础,综合并借用相关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将京、沪、鲁三地相互影响的民族乐团(队)作为参照对象,结合中国传统乐队演变与相关地域民间器乐文化流布的关系,对195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民族乐队建制的形成与
古筝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家普及民族艺术的政策和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学习古筝的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孩子的学筝热情,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古筝教师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征出发,由浅入深地选择了部分广为传唱又深受其喜爱的少儿歌曲,改编成独奏、合奏曲(其他同仁改编的很好曲目在书中已注明)。又新创作了两首富于儿童特色的筝曲,并且每首乐曲都进行了重点、难点的解释和说明,并让我的学生(年龄在11-14岁,业余古筝八级以上证书获得者)在本书所附的CD和DVD中做了示范演奏,相信能对习筝的少年儿童有所帮助。
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们来说,民族音乐是一条生命线。其中的民间音乐,更说不定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无价之宝”。 本书是作者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某些感悟。其中,少数是在课堂上讲授过的课题,有的则曾在“民族音乐学年会”上展示,或在某些刊物上发表,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应某出版社的“约稿”。 这本小书,名为《迈进民族音乐之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本“上册”;还有一部分内容,由于侧重点不同而编入“下册”了,名为《让诗词唱起来》——那是可以相对独立的谈歌曲创作的话题。 本书选编了作者近三十年的部分文稿,长短不一,繁简各异,体例有别,笔风也大不统一。由于每篇都有相关的“来龙去脉”,作为个人一次小结,作者把它扎成一束草花,送给社会以及亲人、师友和学生做个纪念。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我国*秀的器乐作曲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二胡、琵琶演奏家和音乐教师。 刘天华受到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立志改进和发展民族音乐,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发展我国民族器乐提供了典范的经验,他对于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独到的见解,既反对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主义,他是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现代作曲家,他是一个勇敢的革新家,因而他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听众。本书是他的作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