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歌从曲中来
《广东高胡演奏艺术与教学研究》主要讲授广东高胡的知识和演奏技术,内容除提示学习应有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外,主要讲授高胡的基本知识,演奏高胡左手、右手的技术和技巧等。书中还提供了学习高胡的乐理知识,并选录了高胡常用的乐曲,供程度不同者学习、表演或研究时选用。作者在论述演奏方法或表达其美学观念时,很有自己独特的套路,能自成一家之言,不随大流,不看风头,完全是根据自身数十年的实践经验,且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经验,用平易、通俗、清晰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觉得通俗易懂,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15部曲谱编选的主要特点为:一、曲目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多样,风格浓郁,特点鲜明突出。这批作品是在大量传统乐曲、民间乐曲及编创乐曲中经过长期艺术与教学实践,精心筛选出来的,是集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作品之大成,具有历史阶段性意义。二、在曲目选择上体现了代表性及实用性的原则。在考虑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前提下,曲谱尽量选择作者认定的或被社会音乐界认可并广泛使用的版本,使曲目在选择上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并注重选择该乐器在某个技术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注重选择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印证,具有一定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并为目前表演及教学之常用曲目。三、曲目的选择表现出系统性与普及性相兼顾的特点。作品技术难度涵盖初、中、高三个不同程度,曲目排序由浅入深,体现了系统性与循序渐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如同百花园中盛开的花朵,缤纷鲜艳。各个地区的民族乐队根据自身特点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由于民族音乐队伍,尤其是创作方面的局限,以及进入到市场运营机制以后,各种应民族音乐发展所需的乐曲、教材及音响资料和民族音乐团队指挥及指导老师的缺乏,以致造成既规范又优秀的作品的缺乏。本曲集集中了一些著名作曲家如徐景新、周成龙、傅沛华、朱晓谷、杨春林等人的中小型民族音乐合奏曲,这些作品早已成为各专业团队和一些爱乐业余团队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为规范并提高乐队的排练、演奏水平,我们专门将每首作品录制成CD。这些CD示范版一方面体现了作品的原意,同时又展示了上海青少年民乐团队的水平。
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由于陕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使之至今保持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礼俗音乐就是诸多文化传统中的突出代表。本文考证了陕北诸礼俗之渊源及音乐与礼俗之关系;深入研究了礼、俗、礼俗、礼俗音乐等基本概念,为之作了相应的定义,提出了艺术类音乐、非艺术类音乐、主流社会音乐、非主流社会音乐等一系列新思维和新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对当代陕北存见的礼俗活动及附于其中的音乐作 了分类式的研究和探源式的考证;对陕北礼俗音乐的班社作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学统计。陕北礼俗音乐的形式丰富,本文从声乐和器乐两个角度对陕北礼俗音乐作了分类性的研究,考证了陕北礼俗音乐的主要乐器,尤其对铜彭和唢呐作了深入的探讨,对陕北鼓乐的板式结构作了深入的分析;提
由泉州师院艺术学院王珊院长主编的“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共八部。本书为其中之一。内容包括洞箫的吹奏技巧、特点、注意事项等。 本书会给南音洞箫的学习掌握和普及与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南音洞箫的演奏技法,本教程的出版也填补了长期以来没有南音洞箫教程的空白。 泉州南音这样的传统乐种进入高校的专业设置方向,规范的教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演奏、演唱方面。编者一方面要在现代高校课堂中传习泉州南音的技艺,实践“口传心授”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文化传承理念、建立规范的教材文本、丰富技艺传授手段等方式,试图弥补某些缺陷、进一步完善这一传承方式,以满足现代高校知识、技能传榆模式的需求。因此,必须编著一套包含泉州南音四管、泉州南音演唱以及全面认识指、谱、曲的系列教程,以利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乐器图像、音响集萃》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及其下属的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编纂,旨在通过文字说明、图像照片和录音光盘等载体,全方位、多侧面地对“十二木卡姆”及“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所沿用的各类乐器及各种不同的组合,作逐一介绍。以便增进社会各界,尤其是关心、支持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士,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了解,从而喚醒各族人民对维吾尔木卡姆、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今年6月9曰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作为保护、研究、传承维吾尔木卡姆和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
本书是一本面向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美育通识教材。本书主要介绍了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笛子、洞萧等乐器的基本知识及名曲赏析。 本书以边讲解、边演奏的形式,漫谈中国民族弹弦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崭新的课堂实践,使我有机会不断地修改和丰富自己的课件,并结合当代大学生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的改革需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现场演奏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地让学生们深刻体味民族音乐的美妙,真切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阮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西晋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种乐器,因此后人称之为“阮咸琵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可见阮在唐代的影响。至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此名称沿袭至今。 由于阮音色圆润、浑厚、音域宽广,因此古代就已成为独奏、合奏的主要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一批忠于民族音乐事业的音乐工作者,经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将纯律改为十二平均律,扩大了阮的音域,丰富了阮的演奏技艺,并把阮改制成小阮、中阮、大阮系列,逐步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阮。在近几十年中涌现出大批演奏家、教育家。 为促进阮这一民族乐器的发展,保证定级考试的质量与水准,中国民族管弦乐
《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王直主编,顾冠仁,周成龙、张鸿玮、王直为编委。这套大合奏曲集共分五册,每册有六至七首乐曲,全套共有乐曲三十三首。《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编选了海内外知名作曲家的优秀民族乐队作品,这些乐曲都是在近几年专业民乐团或业余民乐团的演出实践中比较受欢迎的曲目。曲集中的乐曲体现了近几年来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成就。这样较集中的,系列的、多作家的出版民乐合奏曲。多年来还是次,它的出版发行,必将对民族乐队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和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套曲集的出版,得到了大陆、港台以及海外的不少作曲家的热情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套曲集以五线谱出版,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技法各异、有易有难。既有适合专业民乐团体演
华韵引你步入音乐的殿堂,每一面乐谱都是你从艺术之道的华章,华韵学的必由之路,每一首练习都会丰富你艺术的典藏,一曲悠扬的姑苏,一段深情的二泉,纤细的指尖在音符上翩翩舞蹈才艺小舟荡漾在乐的海洋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音乐艺术又是这一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殷商、西周的陶埙、古笛、钟磬古乐,隋唐五代的箜篌、琵琶音乐,还是明清以来的各地方乐种以及胡琴音乐等,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的音乐成就。中国民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品。 当欧洲古典音乐一统天下的形势正在向新崛起的非欧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并存的新格局转化的时候,中国音乐,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新音乐还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都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深切关注,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新的多元音乐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这里面,民族器乐又居于非常显赫的位置。 本书是一本关于介绍“中国民族乐器”的专著。
本书是青年演奏家“玉面小嫣然”专门为古筝爱好者打造的带有技法讲解的第四本古筝改编曲谱集。 本书中的曲目包含时下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电影主题曲及中国风流行乐曲等,这些乐曲包括了重奏版、纯筝版、配乐版等不同的曲谱版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演奏水平和喜好,选择曲谱版本。本书在之前出版的三本曲谱集的基础上,将需要注意的难点,都标注了文字讲解,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演奏提示和指法标记,让读者在练习的过程中, 加高效、正确地弹奏歌曲。 本书适合广大古筝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教材使用。本书中的曲子既可以作为日常的练习曲目弹奏,也可以作为表演曲目演奏。
古筝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家普及民族艺术的政策和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学习古筝的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孩子的学筝热情,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古筝教师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征出发,由浅入深地选择了部分广为传唱又深受其喜爱的少儿歌曲,改编成独奏、合奏曲(其他同仁改编的很好曲目在书中已注明)。又新创作了两首富于儿童特色的筝曲,并且每首乐曲都进行了重点、难点的解释和说明,并让我的学生(年龄在11-14岁,业余古筝八级以上证书获得者)在本书所附的CD和DVD中做了示范演奏,相信能对习筝的少年儿童有所帮助。
《藏族音乐文化研究(四川卷)》生动地描述出流传于当代四川藏区人民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该书还研究了包括传统器乐、民歌、民舞、说唱音乐、藏戏、藏传佛教音乐、宫廷音乐等保留于四川藏区的多种传统音乐形态;该书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藏族音乐乐谱,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这些乐谱的整理出版,必将在藏族文化的传承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作者穆兰·仁青旺姆关于藏族音乐文化传统的研究论述;第二部分是谱例,共收入藏族民间音乐乐谱共237篇。以对原生态的文化生活、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考察为基本研究方法,客观、真实地向世人展示了流传于雪域圣地的藏族文化厚重多姿的民间音乐艺术,有效地保护了四川藏区的民间音乐遗产。
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被誉为“千年活化石”,极符名实。仅从“歌章”一词就可知它是非常古老的文化名词(词汇),该词早在晋代就已开始使用。[晋]崔豹《古今注音乐》有“董逃歌”游童所作也,后汉人习之为“歌章”。《随书。经籍志》载《阐奥歌章》,《晋歌章》八卷是专门收录乐歌的集子。荒诞妖冶的南北朝,低音浅唱的乐府歌章,一首《越人歌》和其它民间歌章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红颜诗作。《碧鸡漫志》:序,卷一歌曲所起、歌词之变,古人初不定声律……隋氏取汉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唐绝句定为歌曲。清史稿:胡琴论坛, 以乐会友。今考旧调已得,宫商节奏甚为和平,必使歌章字句亦随韵逗,则章明而宫声谐……二十四史清史稿,书法资料库:歌章者曰司章。清运《禾楼歌》:南歌起至清朝内,道光时候造歌章……天上开个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