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王直主编,顾冠仁,周成龙、张鸿玮、王直为编委。这套大合奏曲集共分五册,每册有六至七首乐曲,全套共有乐曲三十三首。《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编选了海内外知名作曲家的优秀民族乐队作品,这些乐曲都是在近几年专业民乐团或业余民乐团的演出实践中比较受欢迎的曲目。曲集中的乐曲体现了近几年来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成就。这样较集中的,系列的、多作家的出版民乐合奏曲。多年来还是次,它的出版发行,必将对民族乐队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和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套曲集的出版,得到了大陆、港台以及海外的不少作曲家的热情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套曲集以五线谱出版,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技法各异、有易有难。既有适合专业民乐团体演
本书是一本面向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美育通识教材。本书主要介绍了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笛子、洞萧等乐器的基本知识及名曲赏析。 本书以边讲解、边演奏的形式,漫谈中国民族弹弦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崭新的课堂实践,使我有机会不断地修改和丰富自己的课件,并结合当代大学生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的改革需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现场演奏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地让学生们深刻体味民族音乐的美妙,真切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乐器图像、音响集萃》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及其下属的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编纂,旨在通过文字说明、图像照片和录音光盘等载体,全方位、多侧面地对“十二木卡姆”及“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所沿用的各类乐器及各种不同的组合,作逐一介绍。以便增进社会各界,尤其是关心、支持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士,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了解,从而喚醒各族人民对维吾尔木卡姆、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今年6月9曰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作为保护、研究、传承维吾尔木卡姆和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部适应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需求的新型教科书,形式和内容具有系统性、前沿性和“读、视、听、唱”多重教学功能。全书除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和及时纳人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弥补了以往同类型图书乐谱、图片、音响和视频材料提供不足的缺憾。书中论述的各种民族音乐类型和主要音乐品种,绝大多数都同步配置了相关乐谱、图片、音频,有的还配置了视频。全书共附有的180首乐谱、130余幅图片、150余首曲目音响资料(CD)23个视频资料(VCD或DVD),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好者、自学者和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的视听、赏析和模唱,提供了学习和认知的多种视角和多样手段。其内容更具针对性,形式更具生动性。做为课堂教材,其操作也更加方便和更具实效。 《中国民族音乐》既可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
气质,外化为身,内化为心。以琴修身,以乐养心。如果要推荐一样*易上手,*能体现东方气韵的乐器,古筝定然是不二*。弹古筝的人,可娴雅如高山流水,可豁达如渔舟唱晚,可登台献艺技惊四座,也可独坐幽篁自得其乐。难怪人们常说, 弹古筝的女子自带仙气 。 本书带领读者从零起步,将古筝常用技法融入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中,将枯燥的练习曲改编为好听的乐曲,将古筝演奏的重点难点拆分到二十课专题训练中,并在形式上一反传统乐器教材枯燥之感,结合描写音乐的经典古诗词,让读者从学琴伊始就能体会到音乐之美,在习琴的同时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更附有演奏视频,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听即看,为读者扫清学琴路上的障碍。
此书演示歌谣、通俗歌曲写作思路,帮助学习者打破顾虑,敢于使用歌声表现自我。方便创作者了解通俗歌曲写作的基本原理和常识;理解闽南歌谣、歌曲流行歌曲写作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力求掌握小型通俗歌曲写作的基本要点、方法、类型和能力。为在大学生中普及原创通俗歌曲、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打下基础。
本书选取 第三十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的8首优秀新作品。入选作品主创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上海,以中青年作曲家居多。其中不乏有房晓敏、徐景新、周成龙、沈叶、刘长远的新作。这8首新作品由2首艺术歌曲及6部民族管弦乐曲组成,这些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涉及有新疆大漠、云南阿佤山、茶马古道、北京西山 八大处 之一的宝珠洞等众多自然和人文遗产,分别运用了彝族、纳西族、哈萨克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
世界的每一处都因了,西装、可乐、汉堡、汽车而无比相似了。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种的人们都已经被相互同化,大街上漂浮的都是同样没有表情的脸孔。而有一种声音,它是独特的,能让每一个流淌着同样血液的龙的传人为之审慎打动和沉迷,拿就是属于中国人的民族音乐。他来自本源,叩击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门。本书从民乐的起源和种类开始,历数中国民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辉煌历史。包括民乐作品欣赏,汇聚200首千古名曲,并附有名家演奏版本推荐;民乐名家,从早的音乐家师旷到瞎子阿炳,介绍30位国乐大师的传奇经历及其主要作品;音乐教坊,从民乐知识的基本出发,可谓是民乐知识的锦囊,丝竹管弦、吹拉弹拨等中国本色乐器即演奏技法一一详解,并有地方乐种、民族乐团、新民乐等知识。
本书以分析、解释和理解蒙古族嘎查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类型以及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变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嘎查的社会及其传统音乐的构成与表演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概括了蒙古社会的民俗与音乐生活的变迁以及相关问题,从民族音乐学视域,结合社会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对蒙古嘎查的社会生活及音乐生活分开进行探讨,对其文化功能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是2007年国家民委在财政部鼎力支持下启动的。保护工程按照尊重传统、适应发展、力求科学、突出特性的原则,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和展示,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特殊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书改写增订,着重于演奏技法的科学性和编写内容上的系统性。在介绍演奏方法部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习者能掌握自学和习奏,说明上力求通俗易懂,对于胡琴的各种指法、弓法及其练习法,是结合图解和伴奏实例来讲述。增补了弓、指法二者的配奏方法及其运用特点。又补充了唱腔的伴奏方法和各种伴唱手法。在习奏实践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步骤,分为三个练习进程。记录整理了一些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京剧唱段,编写了各唱段的伴奏琴谱,标记了弓法、指法符号。以求帮助学习者能逐步地、全面地掌握京剧胡琴的各种演奏技巧和伴奏方法,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实践,能胜任不同行当、不同流派演唱的伴奏。
常静,古筝演奏家,独立音乐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师。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婉芬教授、邱大成教授习筝。她的音乐空灵唯美,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并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通过独特的演奏吟唱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诠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和世界著名音乐家雅尼先生合作《琴筝和鸣》,获得广泛关注。 常静专注于古筝演奏与创作,已在美国真音乐、台湾源动力、德国EDEL、香港雨果、中国瑞鸣等唱片公司出版《常静》、《离弦》、《彩虹之上》、《筝美人》、《十指弹一》、《杏花天影》、《瑞鹤飞》等多部唱片,并在唱片中担任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工作。 常静
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由于陕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使之至今保持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礼俗音乐就是诸多文化传统中的突出代表。本文考证了陕北诸礼俗之渊源及音乐与礼俗之关系;深入研究了礼、俗、礼俗、礼俗音乐等基本概念,为之作了相应的定义,提出了艺术类音乐、非艺术类音乐、主流社会音乐、非主流社会音乐等一系列新思维和新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对当代陕北存见的礼俗活动及附于其中的音乐作 了分类式的研究和探源式的考证;对陕北礼俗音乐的班社作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学统计。陕北礼俗音乐的形式丰富,本文从声乐和器乐两个角度对陕北礼俗音乐作了分类性的研究,考证了陕北礼俗音乐的主要乐器,尤其对铜彭和唢呐作了深入的探讨,对陕北鼓乐的板式结构作了深入的分析;提